“品”汤之“味”,探寻思品课教学的着力点
追寻德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顺应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具有长远意义的课程教学。——新会区大泽镇大泽吕金铨学校李国安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了切合课程的活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以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选用生活体验作为“原材料”煲出“生活味”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本课开篇时我就注意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我向学生介绍品种多样的广式靓汤,讲述名人与靓汤的故事,引导学生走进自己与靓汤的亲情故事。通过设问,如“你最爱喝哪一种靓汤?为什么?”“谁来说说与汤水有关的亲情故事?”引导学生回顾身边汤的种类、功效,分享喝汤经历,知晓煲汤由选材到熬制会因区域、季节、性别、体质等而各有功效,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类汤水的功效进行认识、思考、分析、实践,逐步使认识走向深入而看到一锅靓汤所蕴含的情意本质。
没有刻意雕琢,遵循学生的生活现实,回归学生的生活本质,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与学习的探索空间,把品德教育从浅薄缥缈的说教中走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世界。
活用教材内容作为“主材料”煲出“人情味”
教材的编排以学生品行教育为主线,设立品行教育和品格形成两个目标。为此,我紧扣教材铺设认知与情感两条主线,创设“了解风俗——知晓汤韵——品汤悟爱——借汤传情”四个环节来开展本课的教学体验活动,让学生目标鲜明地探究传统汤文化。
在“了解风俗”和“知晓汤韵”的环节中,通过分享与汤有关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到,只要有广东人的地方就有汤的踪迹,就连普通的市民对药理都有一定的认识,而煲老火汤更是代代相传、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通过“品汤悟爱”和“借汤传情”环节,让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喝汤经历,了解到广式靓汤在选材、做法等方面的讲究,只为熬成营养成分、药效功能适合家人体质的爱的汁液!这是爱护与尊重,是生活的希望,是家的温馨感和归属感的融合,是粵饮食文化的全部底蕴;以“教材”为主材,融合以上环节,在说、论、品、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活动中自我感悟、自我内化,使品德教学扎实有效,并深入人心。
巧设实践活动作为“辅助料”煲出“真情味”
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配合课堂教学进行,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课前我就布置一项实践活动——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煲一款汤水给家人喝,并带一小碗汤到课室中与老师、同学分享,谈谈煲汤的方法和心得体会。
课堂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分享煲汤经验:“原来煲汤除了要讲究方法外,还要根据季节、家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搭配。”“虽然煲汤的过程很艰辛,但看到家人在品尝汤水却有满满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现场品靓汤过程中,甜、润的口感及兼有药膳功效的汤水,不仅让学生的味蕾得到满足和享受,还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我紧抓契机,引导学生说出煲这样一碗靓汤背后的感人故事,触动学生的心灵,入情入境感受汤浓情更浓的美好情怀,更深层次地挖掘汤文化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如香醇的亲子情、甜蜜的朋友情、绵长的街坊情、无疆的大爱之情,激发对家乡人煲靓汤这种风俗的亲情感和自豪感,从而达到知识与情感交融,使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高潮,思想渗透丰满而厚重!
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开展学生喜欢、有效的教学活动,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使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以此追寻德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顺应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具有长远意义的课程教学。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张奕维通讯员/新公宣)雇粉丝、帮删帖、炒作新闻、操控舆论……只要肯给钱,不管真伪!近日,新会公安分局在“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