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区礼乐街道以“造血”为扶贫突破点,开办扶贫工作坊 贫困户有了“就业之家”
□文/图江门日报见习记者彭晓玲
将灯饰零配件按要求装好,然后耐心地对零配件逐一进行点焊……不断地重复这些步骤,一个个结实的LED灯饰产品就在辉哥(化名)的巧手下诞生了。
在位于江海区礼乐街道的扶贫工作坊里,正坐在轮椅上工作的辉哥干劲十足,身体里藏着无穷的能量。
让贫困户就近就业
受小儿麻痹症影响,辉哥幼时便出现了双腿无力的症状,在轮椅上一坐便是多年。
由于妻子也是残障人士,而自己所居住的武东村距离江门市区又有一定的距离,辉哥想要外出打工并不现实,只能靠自己在家接一些手工活维持生计,收入很低。随着两个女儿长大上学,而80多岁的母亲因高血压经常需要看病,每个月光医药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对一家人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为解决像辉哥这类家庭的实际困难,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找到就业出路,在礼乐街道办与中山管特照明电器厂的共同努力下,礼乐街道扶贫工作坊于2018年11月中旬正式投入运营,从此众多贫困户有了“就业之家”。
扶贫工作坊一开办,辉哥便在扶贫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获得了在扶贫工作坊工作的机会。如今,辉哥每天早上在家吃完早餐后,便在8时左右来到扶贫工作坊工作,中午12时吃完中饭并午休后,下午又继续工作到18时回家。
“以前只能在家里做些小手工,每个月就几百块钱的收入。来到扶贫工作坊工作后,我一个月最少都有1000多元,多的时候能拿到2000多元,比以前好太多了。”一直以来,辉哥每天都会坚持来扶贫工作坊工作,因为这对于双腿行动不便的他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就业机会。
而亚妹(化名)作为礼乐街道的一名精准扶贫户,因为患有精神障碍,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样也只能在家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收入微薄。礼乐街道扶贫干部黄翠芳在探访时发现,亚妹一天赚的钱甚至还不够解决一餐午饭,便推荐她到扶贫工作坊工作,如今亚妹的工作收入是原来的几倍。
“我每天都来上班,一天至少可以赚80元,有了收入就可以吃好点。”亚妹表示,这里的工作氛围十分轻松,大家有说有笑,工作时间也灵活,没什么压力。
“一个人务工可以带来一家人的脱贫希望。对于那些劳动能力弱的贫困家庭,我们便积极鼓励和发动他们来扶贫工作坊工作。”黄翠芳表示,礼乐街道扶贫工作坊旨在通过探索建立“企业+工作坊+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以“造血”为扶贫突破点,让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联接,进一步推动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建立奖励机制
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这已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共识。为此,礼乐街道扶贫办积极组织和动员精准扶贫户优先进坊就业,并在满足精准扶贫户优先就业需求的基础上,按照非精准扶贫贫困户、残疾人、低保户、威东村征地富余劳动力和本街道就业困难且有就业意愿的人员次序进坊就业。
作为一名精准扶贫户,桂姨(化名)独自一人抚养着两个孩子,一家人的生活比较拮据。当得知礼乐街道扶贫工作坊还可以选择外发加工的就业方式后,桂姨便在第一时间选择了报名参加。此后,她定期来到扶贫工作坊将配件带回家,晚上一有空就在家继续工作。“这份工作限制少,晚上可以在家工作。如今一个月能增加七八百元的收入,这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桂姨笑着说。
为鼓励和动员更多的精准扶贫户来工作坊就业,礼乐街道还为此建立了奖励机制,只要扶贫户每天来工作坊工作满6小时,除基本工资外,每位扶贫户还能获得15元的额外补贴。除此之外,礼乐街道扶贫工作坊还专门与合作企业议价,进一步提高了每位贫困就业人员的工资。“我们这里的工资会比其他地方高一点,可以让来这里工作的低保户、贫困户和精准扶贫户获得相对高一些的收入。”礼乐街道威东村党支部书记李泽伟如是说。
据统计,礼乐街道扶贫工作坊自建成以来,共帮扶25名扶贫对象以及30多名低保户、困难户等实现就业,每人每月可增收600—2000元。而如今,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在一个个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扶贫实践中,江门还在不断探索着精准扶贫的不同模式,一个个贫困村的脱贫路径日渐清晰,一个个驻村干部、贫困户动人而励志的故事仍在延续,而这一切也正续写着江门精彩的扶贫故事。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见习记者/凌雪敏通讯员/赵国富)近日下午,快递小哥谢先生在路边停车送快递,送完回来却发现连车带货不翼而飞。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