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山大学坪石旧址,重温粤北小镇风土人情,追忆名师大家育人故事 探访坪石育人故地 追忆中大激昂年华

东莞日报 2020-06-03 10:18

■坪石老街见证着华南教育的不凡历史■中山大学师生在坪石艰苦求学,写就动人回忆■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主任王亚南办公室■本报记者探访中山大学在坪石的诸多教学旧址■当年的中大师生,就是从这样的码头来到坪石,继续治学求学

您好!莞籍坪石先生⑧

时光走远,遥远的记忆里,琅琅读书声至今回响——探访“莞籍坪石先生”的笔者一行,在坪石这块不平凡的土地上,找寻着他们艰苦年代里治学育人的光辉岁月。

时间流淌,岁月更迭,今日的坪石,依旧存留着老屋老树老建筑。在那些苍远的记忆中,古树似乎还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那些幽深的小巷,石头铺成的路面,记载着过去的激荡,长巷里中山大学师生们不易的生活、坚定的信念,依旧长久闪现。

在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两名志愿者的陪同下,笔者一行用三天时间,走访坪石,寻觅中山大学那些时光中的陈迹。通过文字,让我们一起重温“坪石先生”们的故事,仰望那个时代里这些“闪烁群星”所绽放的恒远光芒。

金鸡岭遥望坪石山水小城

坪石是一座安静的山水小城,武江在这里蜿蜒而过,江水清幽。小城里一座平地而起的丹霞地貌山体,山壁陡直,山上点缀着苍翠的绿植,远看如一面墙,立于城内中央。重要的交通公路绕山而行,沿着路走,可以从各个角度仰望丹霞不同侧面。最神奇的是山上有一块雄鸡样的石头,鸡头朝着湖南,鸡尾向着广东,所以此山取名“金鸡岭”。

金鸡岭,实在是值得一去的好地方。它几乎微缩了各大名山的景致,集合奇、险、俊、秀、幽诸多特点。这座海拔200多米的小山,别有一番趣味,选一个清晨去爬,拾级而上,古木参天,清幽无比。

石台阶上布满青苔,让人流连忘返,但它而今还不是“网红”的新兴景点,而是有着深厚历史、经过时间磨砺的,一座有灵魂的山。丹霞,突兀如峰,山路在各个山峰间蜿蜒旋转,迂回丛中,每一个侧面都显出不同的样貌。

用半天时间,行一趟山,站在金鸡岭上遥望坪石这一片古老大地,看着武江静静流淌,在小城转个大弯,浩浩汤汤向远方奔去。

抗战时期,华南众多院校纷纷内迁至韶关坪石,金鸡岭下的烽火时代,校园因此承载着众多师生在艰苦岁月中的求学之路、救国之路。如今粤古驿道经过活化发掘,修复一系列遗迹遗址,正在复原着历史的记忆,目前这里已定位为华南历史教育研学基地,以教育之名重新展示。

坪石老街一条古街的风雨记忆

坪石位于南粤古驿道北端,历史上曾是交通枢纽,商贾云集,抗战全面爆发后成为广东“大后方”,不少商家巨子、银行报馆、机关学校迁来,坪石在战乱中又重现昔日盛景,时称“小广州”。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农学院,以及培正、培道中学相继到来,令坪石在商业氛围之上又增添了文化韵味。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坪石这个粤北重镇见证着华南学子的求学之艰,教育火种在战火中延续。

坪石老街位于武水河畔,昔时一条长街的明清民居、商铺鳞次栉比,现在只有复建的广同会馆和一排青砖黑瓦老屋。目前规划中的坪石老街,将建立中山大学坪石办学纪念园、定友图书馆等,坪石老街上的广同会馆,曾是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研究生院、先修班所在地。会馆内的图文资料,翔实地记录着中山大学在坪石时期的办学条件,以及目前发掘的南粤古驿道情况。

仔细研究现场资料,可以发现即便是战争年代,坪石的教育成果依旧不断,除了传统研究方向,文化科学应用研究、粤北地方民俗与地理条件研究、苏联问题研究均有所涉及。1940年7月,中山大学在这里举行第五届研究生考试,其中一位名叫徐中玉的学生,研究题目即是专业的“南宋词话研究”,学识之深可见一斑。

漫步老街,感慨万千——当年遗留下来的老屋店铺凋敝,穿街走巷好像看到停滞时光,老建筑苍老的容颜,让人有更多遐想。裴家湾,中山大学先修班的旧址门楼依然还在,广同会馆前的武江水依然清澈,岸边苦楝树的紫色花朵开得正旺,弥散着淡淡香味。

武阳司思想碰撞学术火花

武阳司村是中山大学法学院旧址,规划中的“武阳司村中山大学法学院纪念园”将由东莞市捐资修建。

在当年的各办学点,可以看到已经立起了的“纪念柱”,均是统一设计、分三部分,最上标有南粤古驿道标志、中大校徽,中间则是主要教师照片,以及当年教员花名册等档案,下部为底座。

在纪念柱上仔细搜寻,东莞籍教授何作霖彼时即在此任教,教授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宪法,另外两名东莞籍学子,也在坪石就读。

细细追寻,更不禁感慨,武阳司这个小小的村落,曾经有多少睿智的思想在此碰撞:经济学家、教育家王亚南来到坪石前,与郭大力合作翻译《资本论》,而后登上大学讲台,中山大学就是第一站。此后王亚南写下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经济原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等著作,都是在这武水河畔完成,现在在武阳司村,还可以看到当年王亚南的办公室。

穿过法学院教学旧址蓝氏宗祠,田野中还存留着当年法学院校警队的驻所旧址,一座荒草丛中的“炮楼”,如今只剩一面墙体,弹孔却历历在目。在当地村民的介绍下,当年中大学子在此求学的情景分外生动。

塘口村老屋老树让时光倒流

坪石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丘,却有一个引人遐想的名字——“天文台山”。经过考证,这里是当年中山大学第三座天文台遗址所在地。

尽管时局动荡、办学分散,当年中山大学仍然汇集着一批著名教授专注于教学、治学,天文学方面亦保持着天文观察的连续性,在坪石建有天文台,进行日食采像、日食光度及天空亮度等天文学课题研究。

如今,天文台上只存留着建筑根基,往事如烟,都淹没在衰草之中,但从山头往下还可以望到,武江在这里盘旋,一边是塘口村,另一边通向坪石老街。碧水围着错落村居流向远方,画面美不胜收。

那就再向塘口村走去。一路所见,有大大小小的码头,不同的石材铺就,江边杂树丛生,岸边既有浆洗衣服的妇人,也不乏沙洲垂钓放线的男子。青砖上的苔藓已经很厚了,砖缝里长出了野草,墙头斑斑驳驳,伸出墙外的枝条恣意蔓延。沉醉于此,会忘记时间,比如在“误入”一座清代的门楼建筑之后——这就是当年中山大学理学院所在地,塘口村现在规划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办学纪念地,上课的祠堂便是塘口村朱氏宗祠。

塘口村的建筑都有些凋敝,老屋老树让人有一瞬间会感觉回到过去,但朱氏宗祠倒是“阔绰”,如今放着一面鼓,兴之所至敲起来,鼓声在空旷的祠堂里传开,瞬间就在小巷回荡,不一会儿引来村民骑着摩托车好奇而来。

这鼓声,似乎一下下敲打在时光里,回荡在往昔岁月里。

三星坪百年香樟林隐藏浪漫

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彼时设在坪石镇上游的三星坪及其对岸新村,风景优美“为各院之冠”:院部在江岸边的庙中,机、电两系在三星坪,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三系则在对江密林深处的新村。

曾任中山大学工学院院长的陈宗南,就居住于当地村民家中,昔日备课写作的桌子而今还保留着。这座旧居得到业主支持,眼下成为“陈宗南展览室”,华南理工大学的研学团队打扫清理、细心布展,相关资料非常翔实。

当年在坪石的学生,通过一个清代的古码头,可以坐船去江对岸的新村。未来规划中,这里将开发有游船线路。新村的美丽让人印象深刻,这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村落,全村姓朱,穿过一大片古老的香樟林,就抵达了当年的校舍。

据介绍,这里的每一棵香樟树,都有几百年历史,好几个人无法合抱,当年中大学生就在树下学习、歌唱、演话剧。倚靠茂密的樟树林,增加了图书馆、科学馆、课室、膳堂、男女生宿舍等设施——资料显示,截至1941年2月统计,工学院在三星坪共新建建筑42座。

以上,就是战火中的中山大学各院系景致,除了武阳司、三星坪,铁岭还有“中山大学文学院”旧址、长尾洞则是“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办学纪念地、管埠为“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纪念地,都在陆续规划。

中山大学的坪石办学遗址遗迹,正在不断被发掘,周边极佳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灵动呼应,河道、山体、古建筑、古码头、沿河景观,组合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的美丽画卷,静待今人感受。

记者手记

“坪石先生”游径的创造性保护

在坪石探访“莞籍坪石先生”的几天时间,就好像行走在历史的烟尘中:烽火岁月里“坪石先生”们与民众共克时艰,把学问扎根在战火中的岭南大地;莘莘学子求学救国,以青春热血书写家国情怀。

穿越古道、古村落,在乡野间,在老屋里遥想当年,目之所及的是一些老建筑年久失修,瓦面漏水,雕刻腐朽,墙体裂缝甚至坍塌。一个念头在心中挥之不去:“坪石先生”相关的历史遗迹,如何进行创造性保护?

从文化遗产保护视野出发,“坪石先生”治学教学,当年的历史烽烟,艰苦岁月,与那些散落在乡间的古道、古桥、古村落、民俗民情,乃至史实传说,共同构成了南粤丰富的文化遗产价值,最终成为一段历史,以及岭南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与见证。

不管今天是否被湮没、被覆盖,或者被遗忘在乡间野岭、荒草萋萋间,它们饱含的岁月之美,精神力量,正渐次被重新发现。采访中,笔者一行发现,有关单位正在积极活化利用中大坪石校史,对那段历史的遗址本体和古迹进行修复,同时挖掘和整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事件、人物与文化元素,促进中大坪石校史的利用与文旅产业发展。

无论在坪石老街,还是三星坪、塘口村,都可以看到中大老建筑的遗址保护修缮规划,保护修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展开。仔细研读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的野外调查和改善景观的设计规划,老村居、步道、观景点,包括沿路的植被、历史建筑,最后得到改善景观的构思设计方案都精致呈现。志愿者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未来坪石中大遗址的旅游开发规划,以及和当地资源整合利用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比如武阳司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展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潜力都十分巨大。中大校址保护与古村落结合,在保护原生态风貌的基础上,一条古村落旅游线路正呼之欲出。最难能可贵的是,村民开始有了“文化包装”的旅游意识,在挖掘村里的民间故事。

山山水水记载着曾经的沧桑和辉煌,一草一木吐露着难忘岁月的芬芳。行走坪石,不单可以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更能够感受到厚重的历史。坪石校史,短短四载,光照千秋。相信随着坪石校史保护利用工作的不断开展,坪石校史的历史文化遗产会焕发光彩,被更多人熟知。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策划:雷石鹏何杰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统筹:何杰刘爱琳

本期撰文:王红林

本版图片:陈沛鸿

专题出品:东莞日报文体新闻部

新闻推荐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筑牢道路交通安全防线

江门日报讯(记者/区景常通讯员/刘晓菲)为进一步消除隐患,强化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为筑牢道路交通安全防线,5月20日,台山市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