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下沙富村:扒龙舟传统让村民更团结
年近七旬的棠下镇沙富村老人周柏汉依然记得时隔60多年前他坐船去隔壁石头村看龙舟时船桨溅起的水花落在背上凉凉的感觉,看龙舟赛、扒龙舟成为他的美好记忆。因受疫情影响,今年沙富村扒龙舟活动按下了“暂停键”,但他仍希望扒龙舟传统能传承下去,让村民更加团结奋进。
60多年前扒龙舟情景仍记忆犹新
1958年端午节的扒龙舟,是周柏汉儿时记忆里村子的最后一次扒龙舟活动,至今他仍记忆犹新。那天下午,嫲嫲和哥哥撑着小船带他去隔壁石头村看龙舟。周柏汉的爸爸也是一位扒丁,是龙船上的舵手,周柏汉看着村民们齐齐发力扒浆,爸爸操控着船舵,龙船灵巧地在弯曲的河道中转弯疾行,赢得岸上围观村民阵阵掌声。
扒完龙舟后,嫲嫲带周柏汉去村里吃龙船饭的地方领了一碗龙船饭。大人们把一小碗热饭放进龙口中,再从龙口把饭掏出来放在大箩饭里和一下,大家才开始盛饭上桌吃,大人们说这就是“食龙船饭”。
龙船饭菜肴有三样:煮鱼(寓意如鱼得水)、节瓜(寓意节节攀高)以及大头菜(寓意头头是道)。嫲嫲说,小孩子吃了龙船饭会快快长大,龙精虎猛,再不听话的小孩也会变得听话听教。记忆中龙船饭的味道,真香!
55年后重拾扒龙舟传统
1958年后,因为历史原因,村子里的龙船被拆掉了,扒龙舟活动也暂停了几十年。此后每年端午节,村里喜欢扒龙舟的年轻人技痒难忍,不得不去其他村“蹭”龙舟扒。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村子重新重视起传统节日,周柏汉和村里的骨干商量,希望再造一条新龙舟,重拾端午扒龙舟的传统,当地政府、企业、村民纷纷响应筹款,连远在岭美村的宗亲兄弟们闻讯也大力支持,资金很快筹集到位。2013年端午节,新龙船下水,村子里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好不热闹。周柏汉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抱着孙子坐上龙船扒了一段,让孙子感受龙舟文化。
棠下传统的端午龙舟活动仪式是怎样的?周柏汉和村里其他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农历四月初八是“转龙头”,龙舟队成员抬着龙头、龙尾走街串巷,祈求国泰民安,出入平安;端午前半个月左右,村民们把埋藏在龙船坞的龙舟起出来,擦青苔,冲洗干净,晾干,扎龙筋,调校船,抹油,千方百计令船身光滑些,好让其比赛时“爽水”些;端午节当天,各村差不多都“封火烟”(不煮饭)去“食龙船饭”,村民纷纷抬烧猪去宗祠拜祖,到河边用烧猪、果点等拜海神,准备扒龙船。
扒龙舟传统让村民更加团结奋进
沙富洪圣宫短龙负责人周健强向记者介绍:“以前转龙头,会有两个村民担着箩筐跟在龙头龙尾后面,挨家挨户进门,吆喝着让村民"夹钱夹米",村民有钱出钱,有米出米,筹集端午龙舟所需经费和物资,也叫吃"百家米"。”
如今,虽然没有“百家米”了,但大家依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比如有个叫林振钦的新加坡华侨,他是福建人,也是沙富周家拳弟子,得知村里举办扒龙舟相关活动,每年他都提前托人带钱资助。还有树记米业的老板周满树,也每年资助村里的扒龙舟活动。每年端午节,沙富村龙舟队扒着龙舟去附近村“串门”,其他村的龙舟队和宗亲兄弟也会前来拜访,共吃龙舟饭,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系。
“通过重拾端午扒龙舟传统,让村民们更加团结奋进,我们现在也努力让年轻人多参与,希望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周健强说。
(江门日报记者郭永乐)
新闻推荐
江门一职思政课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程创新实践,提升德育实效,将立德树人和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作为实现办学特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