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围村祠堂说

宝安日报 2020-05-13 07:20

石围村口。

耕隐麦公祠廊庑。

麦氏子孙灯。

耕隐麦公祠。

胡笑兰 文/图

走进深圳的村子,几乎村村都有祠堂,或新或旧或大或小。自汉唐以来,中国兴儒家文化,强化家族观念,祠堂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家族显耀门庭、彰显文化的载体。因而,祠堂除了建得比普通民宅要大外,还常常用料考究,精致装修。而且越有权势、财势,祠堂越建得豪华气派。

要想了解一个家族的渊源,还是祠堂。和麦子文先生约好,我要奔的是石围村的“耕隐麦公祠”。它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又于2018年修葺一新,气宇不凡。

前厅

两进深一天井,走进耕隐麦公祠

明堂聚气、四水归堂、五谷丰登

耕隐麦公祠堂屋脊下有两只石狮子,现在的新厅也有旧痕迹,在祠堂前面有两个围官墩,四方2米,高约1米,也只有出过达官显贵的祠堂才有这样的围官墩。高大的门扉,高高的门槛。大门有门神的招贴画,大门两侧有对联“宿国流芳,珠玑衍派”。

中国的哪一座城市,哪一个乡村,哪一个有名的建筑不是在风水思想指导下建造的呢?“风水”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通俗地讲,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象征人事兴旺,盼望后代富贵、显达。

整个祠堂三开间,两进深一天井的布局。前厅天井,正对着两旁的回廊,左右手回廊开一小门。麦先生说,以前拜祭的一般族人右门进,左门出。祠堂正门只在重大节庆祭祀之日才开,也是要一定的身份和地位的人才能出入。天井与正门之间原有个小小的木屏闸,有缓冲作用,拜祭时也不能从天井大而化之的跨过,必须绕回廊而行。

祠堂一般都是长方形结构,而天井前面的明堂是用来聚气的。下雨天的时候,四个方向的水都会向天井聚集过来,寓意四水归堂,也象征着四面八方的财富都聚集到本族来。正因为有这种象征财富聚集的作用,所以天井在排水的时候,也大多采用屈曲绕行的方式,而不是直排的形式。

石鼓和石狮子是古代标志主人等级和身份地位的门庭装饰艺术品,是吉祥、祈福、避邪的象征。麦先生指点着天井石级两旁的石鼓说,语气里不乏自豪:“不是所有的祠堂都可以有鼓的哦,他们家祖上出过武官,才有这石鼓,文官和武官的石鼓从结构到气势又有分别”。

“麦金玉(卓萃公麦耀辉房),力大无穷,曾轻轻一掌打死一只耕牛,考过初试,因无钱放弃考上更高一级,还有一次有人摆了桩考验(在东莞)连踢七个桩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红军进入石岩羊台山缺衣少食,麦富稳(卓仪公璠伯公房鸡乸地)因送粮食被国民党追捕,逃至香港。未牛(又名烂牛)(狀师麦贺根房),参加东江纵归。”

“麦照良(称为神枪手)(逢吉公房)客家土匪王黄能光(沙井国民大队长)曾设宴款待英雄宴(豪门宴又名龙门宴)试探照良身手,在路途两旁埋伏刺杀,照良心知不好,刚好有两鸟飞过,连开两枪,两鸟落地。之后两个人结拜为兄弟。另一次在鱼塘放了一个小酒埕,开了一枪由埕口而入。”

……

麦先生给我看了相关的族谱记载,杰出的麦氏子孙真不少。

每一进横樑上都挂有布袋,麦先生告诉我那是“五谷丰登袋”,袋下四角缀有小袋,装满水果粮食,寓意族人五谷丰登。

中厅

“始兴堂”堂号源远流长

中厅是议事厅。

进入中堂又一屏门,名贵的黄花梨,浑厚的木质雕花,高大,雍容华贵。麦先生说,只有重量级人物驾到,比如政府要员,乡绅来了,才会打开木屏正门迎接。

祠堂是南方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还有个主要功能,当有红白喜事的时候,祠堂又是族人聚集的重要场所。高大的厅堂,一水的红木桌椅,精致的雕饰,金字匾高挂于正厅,让你赞叹不已。中国著名的祠堂,一定是贤人辈出,家族鼎盛。每当族人祭祖,或者有大事商议的时候,族中的领事、族长绅士才可按资排辈入座。

祠堂中悬挂堂号堂匾。麦先生说“始兴堂”堂号是老祖一直沿袭下来的。古代来说,有功名的人,肯定是会挂上堂匾的。族中长老,族长就会给族中儿童讲解先贤的故事,谈论他们功成名就的奋斗史,或引以为傲,或引以为模范,借以激励后辈儿孙。比如,族中某位先贤中过举人呢,那时候中了举人,不但会有堂匾,还会在祠堂门前竖立旗杆,光宗耀祖,而这对后辈,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措施。

于是,人们理所当然地要把多子多福的祈愿倾注在祠堂里。

后厅

先人历史与今人捐赠

后厅安放祖宗牌位。

麦先生说,这里以前是不容许女人进入的,当然现在就不拘这些礼节了。木制神龛里供奉着石围村历代祖宗牌位,一层层呈阶梯样分布。神龛的木台零星地趴着几只蜜蜂,我便有些诧异,问道:“为什么不打扫?”麦先生温和地一笑:“蜜蜂,甜甜蜜蜜,以前老祠堂还时不时有燕子飞来,在樑上搭窝,有时还有蝙蝠,"蝠"到福到。一只飞翔的蝙蝠通常喻意"福从天降"、"福运到来";一群蝙蝠则代表了幸福,福气满满,延绵长久,也喻示着子孙代代幸福吉祥。有它们飞来,对祠堂是吉祥之兆,它们是很灵醒的动物,总是向充满温馨和谐的安全场地飞去,有它们飞来,也说明我们祠堂风水非常好,我们欢喜还欢喜不过来呢!但蝙蝠一般都不让它们筑巢蜗住”。

“其实我们祖上当过土匪山贼,这副对联很能代表我们村的气象”。说话间,但见后厅木柱上挂着的一副楹联,我和麦先生一同诵读起来:“前人开福地后人兴业愿营功果绵延千载,智者占先机勇者奋蹄大展宏图雄锯一方”。透过下联,我能感觉到麦氏先人的雄霸之气。古时,深圳西路人多野性,桀骜不驯。1927年,田寮村一户麦姓人家耕牛被窃,疑是玉律村曾姓所为。于是两姓由口角到大打出手,石围村麦姓为田寮麦氏出力支援,双方动用了鸟枪、土铳,发展为麦氏和曾氏之间的宗族冲突,村史上都有记载。

左墙上牌匾里罗列着许多捐赠者名单,这些都是祠堂后面雄厚的资金链。麦先生说:“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捐的哦,只有他们麦氏子孙才有资格”。

右侧墙上挂着匾额,记录了这个村子迁移的历史,祖先从哪里过来,村子里出了哪些名人,就相当于这个村子的一部历史。玻璃柜里存列着麦氏这一族系最早的一块墓碑,上面雕刻的字迹,苍劲雄浑,隐约可见。

由来与传承

石围村的由来

据麦氏族谱记载,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一世祖必荣公从广东南雄举家迁移到广东东莞,靖康乌沙桥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六世祖守信公携儿子盛秋公迁到东莞周家村,也就是大围。明宣德元年(1426年),麦氏八世祖耕隐公又合家从大围迁出,石围村便诞生了。开村伊始,岭南的广府民居,大多围屋而居。而石围村坐落于丘陵谷中,山林茂密,地势险峻,村民骁勇,围子神圣不可侵犯,稳如磐石,故而得名“石围村”。这也应和了麦先生的说法。

现在的石围旧村已经很老了,隐在一片高楼中。那座村牌楼已经倒塌,只剩半截墙垛,但红粉石的质地还能让人感觉出几分庄严。麦先生说,当年的牌楼好气派,门额上几个字“福禄寿全”龙飞凤舞,只有饱学之士才能认出。石围村围楼而筑,长辈住在前面,后辈绕楼绵延,自成一统。

“宿国流芳,珠玑衍派”,这副贴在耕隐麦公祠大门两侧的对联,说的就是麦姓始祖麦铁杖的掌故。麦姓族谱记载,麦铁杖(538-612年),南雄百顺人,隋唐十三位猛将之一。好交游,重信义,能日行500里,臂力过人,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官至隋右屯卫大将军。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率大军出兵辽东征战高句丽,麦铁杖被任命为大军先锋,力战沙场而死。隋炀帝诏其节高义烈,身殒功存。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武烈。

麦先生和我说起了另一个掌故。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麦氏六世祖守信公带着儿子盛秋从东莞靖康乌沙桥东到东莞周家村开村,在现今大围村养鸭。一日,一个难民湖南妹来到这里,与盛秋公相识,得到盛秋公的热情款待,并予以收留,不久之后娶为第二夫人,生下儿子名耕隐。盛秋公当时已有原配夫人还在原地东莞靖康乌沙桥东。得知情况后,原配夫人赶紧前来,一番吵闹之后,见木已成舟,也只好和睦相处。原配夫人生了小儿子乐善,成人之后在塘尾开村,长子耕隐在石围开村。

走马灯、子孙灯、醒狮迎亲……石围村民俗传承

石围村特色民俗有醒狮迎亲,端午节祭屈原,重阳节祭祖,重阳节去鹰山祖墓,参加族里群祭。麦先生说起他们春节时的祭祖。大年三十,午夜子时,点上走马灯,族人齐聚祠堂,点灯上香上供。

走马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走马灯转着,不停地转,画面上武将骑马,好像你追我赶,花鸟在绽放,虫鱼在游走……先拜土地,再拜天,然后拜祖宗。堂下族人黑压压一片,堂上香烟袅袅……走马灯一定要点到正月十五,然后烧灯,年也就过完了。在麦先生的叙述里,我仿佛嗅到了麦氏族人春节祭祀的隆重气息。

祭品在祭祀完毕要撤去,带回家中享用,不可撤回家后扔掉。因为祭品,亡亲的灵魂已经享受了,这些祭品就成为“福”。如果扔掉就是嫌弃亡亲所赐之“福”。如兄弟众多,则应众人分享,不可独享,也不可推脱不要。其他,从俗亦可。

“当谁家添了男丁,才可以到祠堂点燃子孙灯哦。”麦先生指着正樑,给我看古雅花哨彩纸扎的菱形小灯,说这是子孙灯,点燃它,挂到樑上,意即告慰先人,族人又添丁进口了。挂子孙灯,每一个族系是按时间来排的,并不是随便自己做主,他们这一支每年排在正月初四开始,灯也一直亮到元宵节那一天。

醒狮也有很好的传承。醒狮迎亲的民俗形成于l960年间,从新人结婚前一天开始,家族人员集中开饭、祭祖;第二天早上去迎接新娘,醒狮队先行,新郎随后,接好新娘后醒狮要放置家中三天。

端午节祭祖、祭屈原的民俗自古就有。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先来到祠堂祭拜祖先,接着把粽子投入茅洲河中纪念屈原,也有让河里冤死鬼饱吃一顿,保佑村场平安,无灾无难。这天,石围村人也有带着小孩去水塘洗澡的习俗。塘中投入粽子、鸡蛋让鱼虾吃饱,喻意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现存私塾(学堂)有建于清代的凡伯公家塾和菊亭公家塾,就在祠堂的不远处。青砖,龙脊,雕花的屋檐,斑驳的灰雕……岁月的风霜剥蚀了它们的容颜,但依旧能看出背后那深厚的文化底蕴。

耕隐麦公祠是公明镇守信公后裔,唯一一座保存完善的公祠。麦先生说他喜欢老祖宗的文化,祠堂是一个族群的根。祠堂重新修缮,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他的满腔心思,祠堂平日的一切也是他在打理。走进正门,左侧宽宽的廊庑下,一套红木茶座优雅大气,婉约着一种古朴。每天早晨,他来到祠堂,洒扫庭院,煮一壶清茶,就静静地坐在那里。族里老人陆陆续续地来了,来坐坐,来聊天、玩牌、喝茶……他们享受这种安逸的天伦之乐,谈天说地,追思前人恩泽。

讲述先祖故事的麦子文,守护着祠堂的过去与将来,是家族文化渊源的守望与传承者。这里有人的温情,有故事的深情,更有人文与艺术的滋养。“耕隐麦公祠堂”有些岭南祠堂文化博物馆的意味,走进它,如同打开了一扇岭南文化的“任意门”。

新闻推荐

无人机水稻直播、会员制销售配送、打造生鲜超市、引入资本运作……年轻种粮大户 水稻田里玩出新花样

台山市都斛镇稻田风光。台山有近1/3的水稻是由种粮大户种植谭耀广摄连片水田的规模化耕作,有利于无人机等农用机械的使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