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创新“三社联动”体制机制,探索农村社区治理新路径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多方共享发展成果

南方日报 2020-05-12 06:51

近年来,江海区农村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城央绿廊、江海云道、儿童公园等成为城市新地标。郭永乐摄

外海街道麻三村老人之家被改建为长者饭堂,向长者提供午、晚餐服务。江海区委组织部供图

傍晚时分,走进江海区礼乐街道英南村党建文化公园,“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八个大字映眼而入,几位村民正坐在公园的石凳上闲聊。不远处,村委大楼旁的宣传栏上清晰地记录着村民们的积分情况:门前屋后环境卫生干净加5分、配合村里开展“三清三拆”加5分……“每天出门三四趟,村前屋后都要绕两圈,看看干不干净。”村民刘锡顺表示,根据村规民约积分管理制度细则,去年他领到了一大桶食用油作为奖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问题呈现出多元化、复合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这对基层治理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2017年底,江海区被民政部批复确认为第一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此后,该区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建、“三治”融合、成果共享原则,以创新的思路和务实的内容,扎实高效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工作,探索具有江海特色的农村社区治理新路径。

提升服务供给、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慈善发展、打造平安宜居社区……两年来,江海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创新"三社联动"体制机制(即在政府主导下,在社区治理中,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并实现“三社”相互支持、协调互动的过程和机制)。强化"三社联动"服务能力”的实验区建设主题,通过提升基层组织力,党建引领多方共建,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三社联动”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南方日报记者董有逸通讯员赖庚谷李卓尧

选优配强“火车头”

62名年轻干部担任村(社区)第一书记

走进直冲村党建广场,一块块乡贤石尤其引人注目。“我们在广场为12名有代表性的乡贤立起乡贤石,用这种形式继续凝聚乡村善能量。”江海区纪委监委驻区经促局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外海街道直冲村第一书记陈彩燕不无自豪地告诉笔者。驻村以来,她积极推动村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村民公约、积分管理制度、“四议两公开”、党员责任岗等章程制度,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离不开党组织书记这面旗帜的引领。为此,江海区在全市率先制定了村级党组织书记小微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93项权责21条底线,积极构建村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体系,同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年度轮训等工作制度,选优配强管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强化党组织书记在治理实验区的头雁作用。

“我们非常重视后备干部培养,这是基层班子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更是治理实验区建设的现实需要。”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还从区直单位和街道机关选派6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62个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实现全覆盖派驻。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深度参与村(社区)各项工作,撬动各单位资源实现对实验区建设的不断补给,基层治理成果更加明显。

从选拔、教育、管理、使用等四个环节,江海区对后备人选进行了全链条管理。该区通过实施“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党员人才回乡计划”等措施,共储备了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124名,“两委”干部后备人选132名。“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后备干部通过函授、自考等方式,继续参加学历提升教育,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述负责人表示。

工作能不能干好、目标能不能实现,关键在人。“农村社区治理怎么样,很大程度看"两委"班子行不行,”外海街道直冲村党委书记郭卫强感慨道,“班子建强了,大家的凝聚力也更强了,干事创业的氛围也建立起来了,工作开展起来就更顺利了。”

凝聚治理合力

无职党员带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

英南村位于礼乐街道的南端,面积2.09平方公里,共有村民2164人、党员68人。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该村探索建立了党员责任岗制度,设立了政策宣传岗、护村平安岗、文明风尚岗、脱贫致富岗、生态环保岗、互助爱心岗6大类党员义务岗位,明确了村中每位党员的职责,带动群众参与到乡村建设。

“我们分了6个岗位,各位党员自领岗位,在平时的工作中发挥他们的作用。具体的工作根据党员责任岗的工作要求去开展,使得每位党员有岗、有位、有为。”村党总支书记胡日强介绍,该村每个月都要对党员进行评星评定,党员参与村的各项活动和工作后可获得相应的星级评定,并有望获得“优秀党员”的称号。

如今,英南村的无职党员已成为江海区基层治理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中,像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为激活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树立“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集体的事情集体议”的共识,该区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岗、推行积分管理制度和议事会议制度等举措,推动“党员带群众、干部带居民”,让农村社区治理成为大家共同参与的工作,凝聚多方共建合力。

推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积分管理制度,也是江海区在探索实验区建设的一项亮点措施。该区通过对环境维护、邻里和谐、物业管理等内容进行量化评分,参与社区发布活动的居民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则可兑换服务奖励。

例如,沙津横社区试行积分奖励与停车费优惠挂钩;麻三村、直冲村、金溪社区、新华村实施积分奖惩与分红挂钩;仁美社区则融合“七彩桥”社区公益项目推出积分换服务制度……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切实提升了村(居)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更涌现出一批社区“带头人”。

此外,江海区大力支持基层自主创新,鼓励各村(社区)成立村(居)民议事会,广泛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和机关、村(社区)、“两新”党组织“三结对三促进”活动,2019年来开展各类活动200多场次。“我们依托社区大党委,驻区的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共同参与扫黑除恶、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社会维稳等工作,推动党建工作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不断创新。”江海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群众身边事

整合资源实现治理成果普惠共享

“2018年,这里完成了全面的升级改造,服务群众的场所更好、服务也更接地气了。”江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指着焕然一新的办公室告诉笔者,该社区新建了两层9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创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工服务、志愿服务综合体,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效率,进一步满足了社区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近年来,江海区全面升级了62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完善会议室、办事大厅、党员活动室、文体活动室、阅览室等功能室,并以“简政、惠民、便民”为目标,提供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共103项。同时,该区还逐步推动有条件的村(社区)因地制宜打造集教育、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党建文化公园。目前,已建成并对外开放17个。

此外,江海区还深化社会服务,全方位完善养老扶幼体系。全区构建了13个养老网格,建设26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高标准建成5个长者饭堂,在全市率先打造了老年人10分钟生活圈。同时,该区还搭建起了“一中心二十站点”的儿童服务体系,为困境儿童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帮扶服务,实现儿童福利服务全覆盖,为全省困境儿童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实践经验。

麻三长者饭堂的建立,是江海区推动基层服务体系与满足群众多元需求精准对接的一个典型案例。该饭堂所在地的前身是有着200多年建筑历史的“睡翁李公祠”。上世纪90年代初,麻三村委会将其重新修葺,命名为“麻三老人之家”,作为该村老人的休闲活动场所。2018年底,该村争取上级民政部门资金和村级资金共投入230万元将老人之家改建为长者饭堂,向全村长者提供午、晚餐服务。“旧的祠堂翻新了,环境很好,老人们在这里吃饭都觉得很幸福。”外海街道麻三村村民冯金明说。

此外,江海区还在前期“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基础上,持续实施人居环境治理工程。例如,江南街道建设了城央绿廊、府山公园和下沙水上人家公园等一批人居环境工程,周边社区生活环境焕然一新。“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就是隐藏在城市的花园,现在大家都爱来这边休闲娱乐,我们的生活品质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夜晚在城央绿廊散步的附近居民说。

加强文化传承,乡贤文化逐渐成为地区特色;构建慈善体系,实现村级慈善联谊会100%覆盖;创新“微创投”活动,开展基层治理“微项目”……近年来,江海区集中力量和资源,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群众看到真真切切的成效,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

新闻推荐

人大代表视察 黑臭水体整治效果

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人大力量江门日报讯(见习记者/张叶青通讯员/曾梓欣)5月8日下午,江海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前往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