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横彩”

江门日报 2020-05-10 08:19

去年12月搬新居时,发觉妻子对放在衣柜内的三叠布料眷恋有加。我说,这布料已珍藏30多年,早已过时了,哪还适合现在做时款服装?不要搬去新居了。妻子依依不舍说,一定要搬到新居,这是家乡的“横彩”(布料),意义非凡,我要留作纪念。

1984年,我住在台山的海宴镇。那年,我在家中办婚礼,乡亲送来了不少的“横彩”,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当时,家乡有一个风俗,凡是新人结婚,亲戚朋友、乡里乡亲都前来凑热闹、饮喜酒,并送块布料,俗称“横彩”。那时,乡亲们都不富裕,购买布料需凭票证,乡亲们从自家的布票中节省几尺,再掏三几块钱,从供销社商场的布匹柜台,扯上一条“的确凉”或“尼龙”布料,作为送礼佳品送给结婚的新人。

家乡的“横彩”分好几种,一般乡里乡亲送的布料叫“横彩”;亲戚担米箩(用两个竹箩装着米、糖、碗、猪肉、鸡或鹅,附加上一条布料)当贺礼,这条布料叫“喜幛”;亲属送的布料叫“红”。因绝大部分布料都是“横彩”,因此,乡亲都习惯将结婚送的布料统称为“横彩”,送“横彩”更是家乡婚礼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记得我结婚的当天,天还没亮,聘请过来的几位厨师就在家里的后院忙碌起来。几位“友仔哥”(伴郎),将所有的“横彩”全部悬挂起来,并在每条“横彩”的一角贴上用红纸写上的送礼人的名字。当时的“横彩”估计有七八十条(另有个别乡亲送洗面盆、胶桶以及多人合购的毛毯等生活用品),楼上楼下的墙壁,楼梯扶手全部挂满了,五颜六色,鲜艳夺目,房屋内面全被布料包裹起来,只剩下窗门透光,俨然是开了一家布匹商行,也恰似各种时款布料的大展览。

当时,乡亲们送的“横彩”有贵重的(布料质量特好,特别长,够做两套冬装);也有普通的(够做一件夏衣或一条裤子)。乡下的普遍习惯,将贵重的“横彩”挂在大厅的最显眼处,然后依次排列,普通的“横彩”挂在角落的不显眼处。乡亲们下午到来饮酒时,都喜欢参观“横彩”,品足“横彩”质量,欣赏结婚场面。

这些“横彩”在家中挂了三天三夜,满“三朝”后,再摆上几围菜肴,答谢亲戚、“友仔哥”,婚礼就算圆满结束。

婚礼结束后,我与妻子解下所有的“横彩”,逐条折叠好。洗面盆、胶桶、毛毯等物品,在日常生活中正好发挥了大作用,而几十条“横彩”,除了家人各自选择喜欢的布料各做了几套衣服外,其余的布料,都在那个年代,借着乡里乡亲、亲戚朋友办婚事,大部分当作礼物送还人家,家里的“横彩”库存也没剩下多少。至上世纪90年代迁居县城时,妻子说,就只剩下这三条有特色的“横彩”,那个年代一直舍不得做衣服,更舍不得送人,就这样一直珍藏着,暖暖的、甜甜的、满满的,伴随着我家迁居县城并再次搬进了今日的新居衣柜。

家乡的“横彩”,见证了那个年代的乡愁,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生活,传承了那个年代的婚礼文化与传统习俗,留下了那个年代的美好记忆!

现在的婚礼的仪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结婚时送的“横彩”,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封红包或者微信转账红包给新郎新娘,也有宾客送上金银首饰,既方便、实用,还易于保存、保值。在家大摆酒席办婚礼仪式也改为在酒店里举行。农村边远地区的青年办婚礼,也被应运而生、风生水起的上门承办婚礼、上门摆酒席的婚庆公司或个体老板包办所取代,足不出村就可办成一宗隆重、热闹的婚礼,减少了主家的奔波、操劳、疲惫与烦恼,无论婚礼还是平常生活,都伴随着时代铿锵的步伐、和谐的节奏、温馨的日子,向着诗和远方的目标,轻松、简便、快捷地前进着!

魏台平

新闻推荐

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南海I号”见证中国水下考古30年

南宋沉船内的白釉印花罐及内装喇叭口瓶。新华社发相较于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入选更难?5日下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