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项目资金扶持、一站式服务窗口、职业资格互认……江门这样吸引“湾区人才”
去年,来自全球各地的多支博士博士后团队参观江门人才岛建设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陈卓栋通讯员江人宣谭耀广
人才是创新活力之源。记者23日从江门市人社局获悉,为把江门打造成大湾区人才聚集新高地,近日该局印发了《大力推进“湾区人才”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记者了解到,《方案》以全面实施“湾区人才”工程为抓手,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进一步健全人才管理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人才管理服务不断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软硬社会环境。
其中,《方案》提出利用中国第一侨乡优势大力引进留学归国人才,推动港澳人才资格互认,落实境外人才的参保待遇,建设港澳人才创新创业载体等。
海归创业创新最高扶持300万元
《方案》提出,力争到2022年年底,江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22.5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6000人,在站博士博士后达120人,届时,江门人才环境不断改善,创新活力大幅增强。
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案》明确了加大湾区人才集聚力、深化与优化人才管理方式、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创新模式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四大任务。
记者观察发现,为充分发挥江门中国“第一侨乡”的优势,《方案》中提出了多项有利于江门聚集国外人才的措施。如《方案》提出,充分利用江门“第一侨乡”和侨胞人才双优势,创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青年人才交流与发展论坛,创新“人才+项目+资本”对接引才模式,集聚世界青年人才到大湾区创新创业;同时江门也将搭建留学人员交流合作平台,打造海归人才朋友圈。鼓励和支持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归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和青年留学人员实习基地,定期开展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项目资助评审并给予最高300万元资金扶持。
计划在港澳跨境设立人社服务点
为使境外人才在江门持“证”上岗更加便利,江门将推动专技人才职业资格互认。《方案》提出引导各行业主管部门推进职业资格认可,推动港澳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积极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拓展“一试多证”项目。
此外,江门也计划对境外引进人才的收入分配形式进行完善。《方案》提出全面实行国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认定工作网上申报秒批,以并联审批方式部门联动高效做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兑现落实服务管理工作。在社会保障待遇上,《方案》也提出了落实境外人才养老保险待遇,包括落实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参保措施,依法保障在江门市就业、居住和就读的港澳台居民与江门市户籍人员享有同等的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保待遇的权益;在香港、澳门跨境设立江门人社自助服务点,提供养老金查询、指纹和人脸识别养老年审等人社服务等。
照顾到一些国际性人才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提高其工作便利度,《方案》提出建设一站式高层次人才服务模式,设立“大湾区国际人才服务窗口”,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人才提供政策兑现、家属就业、安居保障等一站式服务。
为高校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留后路”
为广寻天下英才,此次《方案》为江门大开招“贤”路。记者了解到,除了上述吸引海外乡亲中高层次人才的措施外,江门还采取了多项措施“招贤纳士”。
在加大湾区人才集聚力上,《方案》提出了建立灵活多样的引才方式。鼓励用人单位柔性引才,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医院自行组织公开招聘,开通引才“绿色通道”;并延续此前多年吸引博士、博士后人才的做法,加强博士后项目培育和推荐,加快建设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和创新创业科研平台载体建设,持续大力引进国内外博士、博士后人才。
为加大吸引力度,《方案》提出要鼓励事业单位加大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绩效工资分配倾斜力度,支持江门市高校自主确定绩效工资总量、工资比例、分配方式等;并鼓励事业单位打破人才身份、单位类别和所有制限制,加强人才交流。支持和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离岗期间的科研人员保留原单位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职称评审、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基本工资调整和参加社会保险等权利。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黄文生)记者获悉,为深入推进“南粤家政”工程,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依托“五邑人社”微信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