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思政教育创新教育路径,构建“大思政”“大德育”工作体系 突破“满堂灌” 润物细无声

南方日报 2020-04-23 09:36

天鹅湾小学校长莫斯汝给学生上思政课。受访者供图

走进江海区景贤小学,处处可见“乐贤文化”元素,从孔子先贤理念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丰富多彩。这是该校建成以来,围绕“大思政”“大教育”而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也能感受传统,崇尚先贤、学习近贤,向上向善。

近两年,江门大力推进思政教育路径创新,改革传统课堂,突破“满堂灌”,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通过推进“一校一方案”“一年一品牌”,完善“五位一体”德育协同创新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在思政课品牌建设方面,全市中小学校围绕构建“大思政”“大德育”工作体系,融入侨乡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江门样本”。

●南方日报记者黄烨倩

创新教育路径改革传统课堂,突破“满堂灌”

3月初,江海区天鹅湾小学的“空中课堂”进入第二阶段,校长莫斯汝带着班主任精心备课,给学生上了一堂以“自律、勤学”为主题的特别班会课。班会课上,班主任各出奇招,通过微课小视频、讲述历史小故事、编创四字歌等方式,教会学生制作“时间管理思维导图”,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一系列班会课是天鹅湾小学探究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之一——“时机教育”。“择机而行,随事而唤。面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时,应因时而动、因材施教,采取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自觉、自省,培养他们的思辨分析能力。”莫斯汝解释道。配合“时机教育”,天鹅湾小学还创新采用“双班主任制”,为每个班级配备两位班主任,“分—进—合—育”,构建班级管理“同心圆”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让学生的品格养成教育走向纵深。

蓬江区农林小学校长黄永康认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在创新思政教育路径中,该校启动研究子课题《以党建引领未成年人党性教育实践研究》,创建少年党校,构建起“1+3”课程体系——“1”就是少年党校的党史专题课,“3”是活动体验、学科教育、家长学校三项课程。

“我们通过党史专题课领唱"主旋律"、多彩课程齐奏"思政曲"的育人框架,搭建多元立体课程体系。”黄永康介绍。据了解,农林小学正将抽象的思政内容还原为学生日常的生活体验,如把研学活动课程纳入教育计划,让学生走出校园,回归现实生活的探索与体验。

江门一中政治高级教师徐先善认为,思政教育要突破传统的“满堂灌”,从内容和形式中进行改革,将课堂与实践探究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在思政教育体系中,课堂是主阵地。身为老师,要扎根理论、研究透彻,更要有形式的创新,创新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模式,循序渐进,带领学生感受层次更深的情怀教育。”徐先善补充道。

延伸至全市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江门去年以建立思政政治教育联盟为载体,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其中,在形式创新上,江门将信息技术和影视教育等融入思政课堂,开展《学习读本》课例评选,选出80件优质思政课慕课、微课;在内容创新上,发挥思政教师和全体教师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全市中小学校打造“一校一精品课例”“一班一优质课例”。

“三全”立德树人完善“五位一体”德育协同创新机制

“围绕课程思政化、思政课程化两个核心教育理念,我们打造一支由学校党支部书记牵头挂帅的党员思政教师队伍,不仅思政老师要给学生上思政课,其他学科老师也要在其课堂中拓展延伸思政教育内容。”鹤山昆仑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姚忠余讲述他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的理解。

记者了解到,当前鹤山昆仑学校正以“种子课”+“拓展课”+“固本课”为载体,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疫情期间,我们每一周都会组织学校教师围绕防疫抗疫、围绕家国情怀、围绕责任担当等给学生上班会课,并且坚持每周一节思政公开课。这些便是种子学科以外的拓展课。”姚忠余说,“固本课则更侧重线下的课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让他们走上讲台分享游学实践过程中的所听、所见、所学、所感,实现不教而教。”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意味着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蓬江区里村小学常务副校长万川说。因此,里村小学结合学校在国学、艺术、少先队等方面已有的基础,整合形成“红色纪事、红色颂歌、红色传承、红色艺创、红色堡垒”五大板块,以红润德、蒙以养正。

江门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门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建立起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同时,全市中小学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密切家校合作,完善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区“五位一体”的德育协同创新机制,使德育教育贯穿青少年成长全过程。

打造“江门样本”构建“大思政”“大德育”工作体系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蓬江区紫茶小学思政教研组组长周丽娜并不空闲,参加思政课题研究、组织片区思政教育研讨会、带领学校思政教师备好思政网课……“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时机,提升思政课堂的信息化水平。”周丽娜说。

在立德树人课堂教育中,周丽娜秉持“融合教育”的理念,通过网端策划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如让他们参加“给白衣战士写一封信”征文活动、制作手抄报表达所思所想、录制视频讲述身边的抗疫故事等。

另一方面,天鹅湾小学在智慧校园建设工作中融合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包含学业素养评价、道德素养评价、生活习惯评价、健康卫生评价、艺术素养评价、创新与实践评价共6个维度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通过"天鹅云"这个平台,我们的思政课堂进一步密切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掌握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轨迹,让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莫斯汝介绍,“同时,学生通过评价图表就能直观了解自身行为,实现自我教育和进步,实现自立、自主、自律。”

从“云端”思政课堂到“云端”教育评价体系,江门正一步步推进新时代德育教育工作走向信息化、现代化。近几年来,江门推动各地各学校加快构建“大思政”“大德育”工作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大中小幼德育工作一体化建设,以保障德育工作分年级分学段有效开展,在全市中小学校范围内形成德育工作“一校一方案”“一年一品牌”,打造“江门样本”。

此外,徐先善认为,打造思政教育“江门样本”,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工作体系,应该融入江门侨乡红色资源,深化内涵。“思政教育也是一种情怀教育,学生从爱家到爱国,期间应以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学生感受家国情怀,如他们熟悉的陈垣故居、革命烈士周文雍和陈铁军等。”

姚忠余也有相似看法,他表示,江门红色资源丰富,创新深化思政精品课程和建设思政教育品牌都应该充分挖掘本土特色,设计课堂,打造“接地气”的思政课,将红色基因深植学生心田。

■五邑新论

上好家国情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作为教育者,我们虽无法逆行,却能奋力前行。把疫情当教材,把生活当课堂,给学生上好家国情怀课,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所在。这对于精心栽培处于“孕穗拔节期”的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上好家国情怀课,要育好深厚情怀。教育者要涵养自己深厚的家国情怀,心系国家和民族,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浸润学生,以切实的爱国言行感染学生,以己为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上好家国情怀课,要讲好战疫故事。教育者要精心选取战疫素材,用心讲述战疫故事,用丰富的案例、深度的内容、新意的表达、真实的情感,为学生讲述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贡献,在细雨纤纤润无声中让学生涵养家国情、增强爱国心、坚定四自信、立下强国志。

上好家国情怀课,要用好多样形式。教育者要善用先进技术,活用教学平台,巧用线上资源,提升线上教育效度;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如学生讲故事、学生做调研、学生创作品等体验式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上好家国情怀课,要导好报国实践。家国情怀不仅要思想“在线”,更要行动“在场”。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家国情怀,在力所能及之处贡献自己的战疫力量,以今日之拼搏,扛起明日之重任。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教育者要上好家国情怀课,让学生获得成长和历练,努力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江门一中语文正高级教师杨青兰)

新闻推荐

江门中小学生5月份将陆续返校

江门二中进行演练(资料图)羊城晚报记者陈卓栋通讯员江讯谭耀广20日下午,江门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举行了第三场新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