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公布2019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法治政府引领江门改革发展

江门日报 2020-04-21 08:40

□江门日报记者林立竣

日前,江门市公布了2019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江门市强化依法行政组织领导,狠抓任务落实,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实现新发展、取得新跨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在2018年度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中,江门市法治政府建设排名全省第二,取得自2013年开展省依法行政考评以来最好成绩,实现“三年三级跳”。

依法行政决策规范

江门市坚持高位统筹,全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任务落实,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头学法用法。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到实处,实现各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市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年终述法全覆盖。坚持市政府常务会议季度学法制度,全年在市政府党组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21部法律法规。在全省依法治省工作队伍能力提升培训班上,江门市作为全省六个地级市代表之一,分享了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法工作经验。

良法善治,引领改革发展。为完善制度体系,规范立法行为,江门市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立法后评估,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探索建立立法咨询专家库。制定政府及部门规范性文件70件,对现行地方性法规5部、政府规章3部和政府文件351件进行全面清理。同时,积极发挥法律顾问在参与重大行政决策中的作用,选聘律师和法学专家担任市政府常年法律顾问,遴选100名律师和专家学者组成江门市政府法律顾问专家库,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提供法律支持,严格把关审查规范性文件,全年备案规范性文件51件,对200多件重要行政行为、重大投资项目、行政合同等出具法律意见。

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政府建设,就是要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企业、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近年来,江门市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企业开办1日办结”,在全省首创商事登记“变更智能办”服务,实现商事主体登记“免预约”“全天候”“零见面”“无纸化”“智能审批”办理。开展办税事项“一次不用跑”试点,创新推出粤港澳大湾区“税务通”服务。实现首批清理取消证明事项195项,各市(区)保留基层证明约60项,压减率76%,做到清单之外无证明。优化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领域的准入管理,切实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全面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信息数据平台、审批管理体系、监管方式“四统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与相关系统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项目成功入围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候选项目,是全省入围的5个项目之一。

商事登记“微信+智能化审批”改革成果作为省“数字政府”示范项目在全国作经验介绍。数据显示,在“粤省事·侨乡行”平台上线服务事项464项,月均活跃排名全省第六。发布“江门易办事”App,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分别达85%、77%。2019年“中国开放数林指数”排名中,江门在全国82个地市级(含副省级)中排名第十一,在省21个地市级中排名第三。

依法化解矛盾普法滋润人心

依法维护人民权益、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目的和应有之义。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门市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市、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提前完成小康社会万人律师数指标工作,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试点,律师指派覆盖率100%,设立首批两级行政复议基层受理点,打通群众行政服务维权的“最后一公里”。此外,还设立退役军人、江中跨界调解室,成立首家知识产权人民调委会和首个边界调解室,全市各级基层工会建立劳动争议调委会4751个,覆盖全市76个镇(街道)、工业园区。省委政法委通报的2019年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满意度调查情况中,江门司法行政工作排名全省第一。

为推动法治文化建设,让法治的观念入脑入心,江门市组织近10万名公职人员参加年度学法考试。全市507所中小学校100%配备法治副校长。此外,江门市在全省首创“普法达人”微信学法竞答活动品牌,吸引442万余名粉丝参与。

接下来,本报还将继续聚焦江门市法治政府建设的亮点,推出系列报道介绍江门市法治建设取得的成绩,敬请垂注。

新闻推荐

抗疫斗士黄炎明:智斗呼吸道疾病30年 除了治病还治“心”

抗疫医院:江门市中心医院黄炎明江门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业务副院长,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从事呼吸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