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地理标志保护、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江门市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助力农业“增值”

江门日报 2020-04-20 08:25

新会陈皮经过知识产权“助力”,已经成为江门市重要品牌之一。

“新会陈皮在全国是唯一的,这是我们的地理标志产品,品质肯定有保障!”在第九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上,广东陈皮人家贸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谢富瑞为参观者沏上一杯柑普茶,眼里满是对自家产品的自豪。

今天,以“知识产权与健康中国”为主题的2020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将拉开帷幕。而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健康发展也是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商标助农,品牌兴农。近年来,江门市知识产权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城市向农村延伸,送知识产权“上山下乡”,强化地理标志保护,打造区域特色品牌,通过品牌兴业富农,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有序推进,知识产权之于农业的推动作用,不再只是来源于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所提升的农产品附加值。地理标志产品所带动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同样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效应也日益显著。

文/图陈敏锐

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江门一直重视农业。过去,江门市农业经济是传统的自然经济,不仅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的交易也主要局限于自发形成的圩场集市,基本谈不上商标品牌意识。

“农村拥有大量涉农产业和产品,从农产品角度看,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对推动乡村发展具有很大潜力。从农业的角度看,其未来发展与品牌密切相关。而特色农业和乡村品牌建设的载体正是地理标志。”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地理标志是由传承发展而来,经过历史的验证、沉淀,在某特定区域内生产的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品,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区域的特色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地理标志不仅代表了相关特色产品,也是一种具备文化传承的地域名片,更是承载着该地区人民世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技艺、传统文化,是该地区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一。所以,我们计划强化知识产权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现江门农业的保护与增值。”该负责人如是说。

近年来,江门市积极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积极谋划建立地理标志产品的行业标准。以新会柑、新会陈皮为例,市县相关知识产权部门联动,联合标准化协会、陈皮协会和相关企业,制定并颁布广东省地方标准2个,新会柑、新会陈皮及相关产品联盟标准8个。与此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新会陈皮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争取更多的行业话语权。

经过多年的打造,目前,江门市有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分别是“新会陈皮”“台山大米”“杜阮凉瓜”“大沙天露茶”“恩平簕菜”,五个市(区)实现“一县一地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分别是“新会陈皮”“新会柑”“台山鳗鱼”。

多措并举

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

近年来,江门市多措并举,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自2011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正是江门市宣传和挖掘新会陈皮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丰富内涵,提升新会陈皮知名度,弘扬新会陈皮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去年10月,第五届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次陈皮文化节还通过陈皮展览、陈皮产业论坛、产业联盟及产品采购对接、陈皮美食展示等活动,全面提升新会陈皮的知名度。

特别是其中的陈皮古道,只允许道地的新会柑农进驻,为新会柑农专门打造了一个专业平台。正沅柑场场主陈东盛,正是看中了陈皮古道这一特性才慕名进驻。他说:“陈皮古道进驻的商家都是新会本地的柑农、种植户,从源头上确保消费者买到的都是正宗的新会陈皮产品。当前,新会陈皮这一地理标志已经打响了知名度。知识产权的"助力",有利于增强客商对我们产品的信心。”

与此同时,江门市自2013年起已举办了多届杜阮凉瓜节,通过凉瓜王评比、凉瓜厨艺比拼、万人凉瓜宴,举行以凉瓜为主题的书画展、舞蹈表演,推出旅游美食为一体的旅游地图等形式,深挖杜阮凉瓜的品牌价值。

此外,江门市还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组织与地理标志相关的企业、合作社参加农博会、优质农产品展览等,对外展示地理标志产品的潜在商业价值。同时,还通过“公司+农户+商标(地理标志)”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农产品商标或地理标志作为联系企业与农户的纽带,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地理标志兴农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地理标志具有区域公用性,挖掘并发展区域地理标志,运用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就可以为其所在的区域培育出一个优势特色产品,从而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知识产权部门通过运用地理标志文化发展区域特色品牌,为江门市各区域整合农业生产要素资源,形成全产业链良性发展的闭环生态模式。”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根据区域特色,江门市重点打造“新会柑”和“新会陈皮”两个品牌,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工作,通过创造品牌效应,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当地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经过多年的品牌建设,江门市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效应显现。在2018年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中,“新会陈皮”品牌价值超过89亿元,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百强榜中的第41位。

2015年,经国家批准,江门市建成广东省首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鼓励企业申报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目前,已获核准使用企业累计达193家,其中新会陈皮专用标志企业123家,新会柑专用标志企业70家。通过推动示范区的建设,带动农民增产增收。2019年,新会柑种植规模增至10万亩,年产量超12万吨,从业人员逾5万人;新会陈皮全行业产值达85亿元,带动全区农民直接受益12亿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88万元。当前,江门市共建成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

江门市还充分利用地理标志产品影响力,进一步挖掘潜力,激发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发展动力。目前,已从新会陈皮衍生研发出陈皮饼、陈皮茶、陈皮酒、陈皮菜、陈皮调味料和陈皮凉果等系列产品,成功将新会柑、新会陈皮从传统、单一的农产品延伸向产业化链条发展,初步形成利用陈皮加工、柑鲜果交易、仓储等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产业链,初步勾勒出一个以陈皮为中心的产业大格局。

此外,从2013年开始,相关企业与五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联合研发恩平簕菜系列产品,已初步形成簕菜胶囊、功能化妆品、簕菜凉茶等产品研发报告,探索出一条适合恩平簕菜发展的路子,做大做强簕菜产业。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全力打造

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近年来,江门市农产品贸易取得快速发展,压力也随之而来。而作为农产品贸易中的“品牌项目”,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对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对地理标志的日常监督管理,是对地理标志产品广义保护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更富效率的保护行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加强监管,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健康发展,江门市探索建立了由市场监管、农业等多部门联合执法体系,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同时,健全检测机制,全面保障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

据介绍,江门市安排专项资金对新会陈皮、新会柑普茶等进行有害物限量的抽检,建立新会陈皮质量可追溯体系,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农田生产到加工直至销售的全过程质量信息可追溯。同时,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开展春秋两季的地理标志专项行动,以江门市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整治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对辖区生产集中地、集贸市场、超市等主要食品交易场所开展专项整治,加大检查监管力度,检查企业的产品名称、产地范围、生产过程,标识以及专用标志的印刷、发放、使用情况是否符合规范。

据统计,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期间,江门市检查经营主体200多户,未发现假冒地理标志产品以及伪造、冒用或未按规定印制专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江门市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全力打造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市知识产权局通过新闻媒体、培训会、专题活动等,加强对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境外注册商标奖补政策及新会陈皮品牌注册规费资助的宣传,发挥商标奖励资助政策的激励作用,推动地理标志品牌发展。在知识产权活动周、质量月等重要节点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江门市地理标志的保护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消费者的识别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线下集散市场等市场主体优势,在业务指导、信息交换、线索发现、举报投诉等方面加强合作。畅通公众投诉举报渠道,汇集广泛的监督力量,形成合力,增强地理标志保护成效。

相关链接

江门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去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3.68%

去年,江门市知识产权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支持江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去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0475件,同比增长3.68%;PCT专利申请量104件。截至2019年底,江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4078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总量78437件,其中驰名商标24件,集体商标1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有5个市(区)实现“一县一地标”,并拥有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

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培育工作

2017年7月起,江门市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培育工作,培育建设周期为3年。不仅如此,江门市先后出台《江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江门市财政局关于商标品牌战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江门市知识产权局江门市财政局关于专利扶持实施办法》等,进一步激发社会发明创造热情。

同时,江门市强化指标体系建设,在示范城市考核体系中的知识产权文化、人才建设和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通过政策引导、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建设。

去年7月,新会区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成为继台山市江海区后,江门市第三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区)。此外,江门崇达电路技术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也于去年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量子高科(中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去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均为历年江门市获评企业数量之最。

此外,市知识产权局还积极推进风险补偿机制建设,开展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江门市中心支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门市分公司签署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保险合作协议,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与金融创新,并与市科技局创新提出整合建设、共同管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金和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目前已将1110万元投入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池中。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

去年,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市知识产权局开展专利代理行业“蓝天”专项行动,聚焦专利代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黑代理”“挂证”“代理非正常申请”和“以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等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这是江门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又一重要举措,充分展示江门市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决心和信心。

知识产权保护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国际贸易的标配。近年来,江门市全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努力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

此外,江门市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全市立案专利侵权纠纷案件27件,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22件。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商标执法维权专项行动,严查商标侵权的违法行为,保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市查处商标侵权案72件,案值50.96万元,罚没金额52.19万元。为进一步树立标杆示范,去年,市知识产权局积极发动并组织22个专利项目参加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其中,4个项目进入复赛,2个项目进入决赛五十强,最终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的“移动场馆及其配套设施”项目获大赛优秀奖,为江门市创新主体高价值专利培育树立了标杆。

人才是第一资源。江门市充分利用五邑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之机,支持五邑大学建设区域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中心和培育高价值专利,以五邑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实验班为基础,构建协同育人与“产融教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将五邑大学打造成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实践实训教育基地、专利信息基地及广东省(江门)知识产权评议分析中心,为江门市建设成特色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强市作出贡献。

新闻推荐

央行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 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