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孩子在一起,如何“相见不相厌”?回到工作岗位,如何才能不焦虑? 三位专家开出“心理处方”,请您收好!
随着各地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城市正在复苏,生活渐入正轨。与此同时,一些心理“小问题”也凸显出来,亟待纾解。3月31日下午3:00,“心灵之旅”走进江门日报社七楼演播厅,来自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的3位专家——副院长、岭南名医梁先锋,副主任医师朱锦烨,中级心理治疗师乔胜宇,分别针对不同人群出现的心理困扰和情绪问题,为大家支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精神力量。
此次活动的主题为“疫情之下的心理防护”,由江门市创建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江门日报社承办。
专家们专业的科普,让网友们听得津津有味!直播结束后,还有网友在直播江门APP的“聊天室”提问,与专家沟通交流。本次活动通过直播江门APP全程直播,共吸引逾4万人次观看,记者精选部分干货以飨读者。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邓榕通讯员/周天欣
关键词:医务人员
在给英雄送上掌声的同时也要及时提供心理援助
战“疫”的战场不亚于一个生死战场,身处救援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令人敬佩的“逆行者”,但其实,医务人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有沮丧、愤怒、恐慌的时候。梁先锋说,在战“疫”一线的医务人员面临的压力是双重的,一方面,要面临着被病毒感染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面对治病救人的压力。
那么,当“逆行者”战“疫”归来,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对此,梁先锋给出了六条建议:一、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规律作息;二、保持清淡饮食,多吃绿色蔬菜,增强免疫力;三,可适当做一些运动,比如打太极拳、散步等,这是非常好的减压方式;四、多表达,多倾诉。与家人或信任的朋友、同事倾诉、分享,尽量把不愉快的负面情绪散发出去,避免遭到二次伤害;五、发现身边的美好,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多看让人心情愉悦、充满正能量的报道,以此来舒缓情绪;六、保持乐观,要对国家充满信心,国家好了,小家自然也会好。
梁先锋坦言,心理问题可能会在抗“疫”英雄们的休整期逐渐凸显,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也会找上门,因此,在给英雄送上掌声的同时,也要及时给他们提供心理援助。若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强烈且持久(两周以上)而影响日常生活,可拨打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750—3125678,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关键词:孩子
父母情绪的稳定
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孩子们多数时间只能“宅”在家里。家长与孩子在一起,如何才能“相见不相厌”呢?朱锦烨表示,首先,父母情绪的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是一种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力,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其次,父母要做好榜样,保持规律的作息;第三,要避免信息过量,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要引导孩子合理看待信息,尽量丰富在家的日常生活,让孩子永远心存希望。
目前,学校延迟开学,学生在家上网课。有家长担心,孩子会因此沉迷手机。对此,朱锦烨坦言,手机是把“双刃剑”,需要科学引导和使用。我们需要给孩子传递的理念是:爸妈不反对你使用手机,只是需要合理运用,在不影响睡眠、学习的前提下,也是可以适量玩游戏、刷微博或跟同学交流的。
朱锦烨补充道,奖罚一定要分明,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少玩手机。若需要用手机处理工作事宜,需和孩子解释清楚,自己是在工作,而不是在玩。此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适当参与到家务活来,以减少孩子在手机上玩游戏赢得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除了“生理营养”外,我们还需要给孩子“心理营养”,增加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
关键词:“复工族”
做好自身科学防护
不被疫情扰乱心神
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不少人即将或已经回到工作岗位,那么,该如何做好心理建设,不被疫情扰乱心神呢?
针对即将复工的人群,乔胜宇建议,首先,要提前调整好作息,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在上班前一周,可参照正常上班来管理日常起居,以更好地适应返岗后的工作生活状态;其次,要主动了解工作方面的技能和信息,提前做好准备;第三,可按照自己的爱好增加运动、家务等活动,既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又可从中获得稳定感和控制感;第四,要理性看待疫情,不传谣,不信谣,做好自身科学防护。
针对已经回到工作岗位,但出现各种不适应心理的上班族,乔胜宇则表示,现在疫情还没有完全消除,回到工作岗位后,接触的人变得多了,担心自己感染的可能性会增加,潜意识就会有不安全的心理感受,这是正常的心理过程。
乔胜宇建议大家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做好科学防护,戴口罩,勤洗手。现在的复工单位企业都会测量体温,准备基本的消毒防护用品,工作环境是相对安全的,要合理看待疫情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二、休息一段时间,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对于工作模式有些生疏不适应是正常的,一般经过3—7天就可以适应了。在工作中,可按轻重缓急整理工作内容,慢慢理顺工作节奏,尽可能集中注意力,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三、如果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无法入睡、食欲下降、焦虑、心慌等情况,可拨打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750—3125678,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新闻推荐
目前江门市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8个,其中国家级项目7个、省级项目29个。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严建广)传统古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