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手工艺人谭瑞麟 泥与火交融中的匠心传承
阳春三月,南方的春天里枯叶凋落,此时新芽就要露头了。穿过一条静谧的小巷,踩着地上枯黄的落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很快,就来到了谭瑞麟设在会城美术协会中的禺山窑陶艺工作室。
“你们来啦,工作室有点脏,别介意。”谭瑞麟脑后梳着一个小髻子,说话很温柔。谭瑞麟是陶艺手工艺人,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是会城美术协会成员。多年来,他醉心陶艺,在泥土和火焰交融中传承匠心,特别是当他站在新会官冲这个千年古窑遗址前,更是让他心头涌上了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在江门,制陶手工艺应当得到发光发亮的机会”。
1
涉足“脏脏”的陶艺让他食髓知味
陶瓷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发现,此后数千年间制陶技艺不断演化,并历久弥新。早在盛唐,新会官冲便孕育出了一个窑群,四面八方的制陶艺人在这里汇集,一批又一批优秀陶器在此诞生,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前些年,谭瑞麟慕名而来,遗址历经岁月洗礼,已显得沧桑凋零,只能从依稀古迹中窥探千年前的制陶盛景。
走进谭瑞麟的工作室,恰如他所言,确实有点“脏乱”,入门便是一张大木桌,因为长期制陶的缘故,桌面四处都是泥点子,上面放满了陶艺半成品。墙上、栏杆上,挂着的、摆着的,全是他和学生们做的手工陶艺作品,有吊坠、有花盆、有泥塑,形态各异,风格鲜明。
细数数,今年是谭瑞麟接触陶艺的第10个年头了。说起他和陶器的缘分,还得从新会明兴路说起。那时他在宁兴路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工作室的空间还有余地,“一次,一位同校师兄来到江门布置陶艺展,慢慢和陶艺有了接触。那个时候工作室周围是修车店、五金店,"乱脏脏"的,我干脆搞个比他们更"脏"的活好了。”谭瑞麟回忆,就在这种“冲动”下,这个工作室就成了他第一个做陶艺的“根据地”。
谭瑞麟从小酷爱绘画、雕塑,富有美术功底,但此时陶艺之于他,还是一片未深涉足的神秘原野。为揭开陶艺的神秘面纱,谭瑞麟找来了各种书籍,走了许多地方,拜访了数位手艺师傅,甚至一个人跑到了番禺一家陶艺工作室,闷头“玩”了一个国庆假期的泥巴,就为了等到手艺师傅回来,向他请教。“起初我只当陶艺是业余爱好,主要还是做设计。后来索性关掉了设计工作室,专心捣鼓这门手艺。”谭瑞麟没想到的是,此番探索,会让他食髓知味,一往情深。
2
制陶魅力在于遇见“七分天”的惊喜
要做一件陶器不容易。从最初的挖泥、淘洗开始,到制胚、挂釉,再到入窑烧造,得经过上百道工序。陶艺融合了绘画、雕塑、设计等艺术形式于一身,制陶工艺手法繁多,泥条盘筑法、手捏法、泥板镶嵌法等等,无不需要制作者潜心投入,才可制出一件成功的作品。
因此,坐在拉胚机前的时光最让谭瑞麟感到舒适惬意。“制陶诀窍在于手稳、心静,把自己埋进去,忘记外界的嘈杂,思绪没有杂念,你的心境如何,全都会在作品中流露。”谭瑞麟把揉搓好的陶泥放在拉胚机上,一手扶握,一手探下手指,陶泥形状跟着谭瑞麟的双手不断变化,时高时低,时胖时瘦,很快,一个碗状胚体初现雏形。把胚体分离出来,这件作品的制作暂时告一段落。这个泥胚想要真正出落成一件精美的碗具,待到三五天晾干水分后,还要进行修胚、上釉、烧制等工艺制作。“中间若有任何一道工艺出错,这个作品都不算成功。”
谭瑞麟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三分人,七分天。”制陶的神秘就在于其中“七分”的不可控因素,一件好的陶艺作品的形成往往都是偶然的。至今令他得意的一件作品,是一个蓝釉色的碗具,碗内壁的白色釉彩如几股涓涓细流,汇向碗底,与靛蓝的釉彩渐变交融。这件作品,便是诞生于偶然。他说:“这件作品上釉工艺并不特别,在作品出窑的那一刻,是最令人惊喜的。有时候烧上十个,也未必得出一个精品。”制陶者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惊喜何时降临,正是陶艺的神秘所在。
在传统的烧窑工艺中,要保证柴火燃烧温度保持在1200℃,烧上好几天,非常考究烧窑师傅控制火候的本领。现在有了电窑,窑温度的控制已不再是难题。然而谭瑞麟依然为柴烧窑而着迷,他掏出几个烧好的柴烧杯,这些杯子在烧制时,木柴的灰烬自然飘落,斑点留在上头,形成一层天然釉,杯子的纹理不尽相同,每只都是孤品。谭瑞麟觉得,泥与火的碰撞成就了作品带来的惊喜。
3
陶文化在江门正燃起星星之火
“做陶就是一个洗涤心灵、接触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忘了生活的烦恼。”得空时,谭瑞麟会到山间田野去,寻些合适的泥土。“泥土的成分对陶品成色有很大的影响。在台山北陡、新会银湖湾一带的土壤条件就很适合做陶土,我曾试过将其挖来,经过处理后做出来的成品品质都不错。”
其实,江门向来有着良好的制陶天然条件。在新会古井官冲村,有一片千年窑群坐落在崖门出海水道边,周围遍布着条件良好的陶土。在唐代,能工巧匠在此就地取材,烧窑造陶,将一批又一批精美曼妙的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送往海外。
谭瑞麟是新会司前人,对于江门本土的文化孕育他始终怀着一股责任感。当他站在官冲窑址旁,看着这片凋零的窑群,有些晃了神,他多想穿越千年,窥探先辈们的制陶盛景。“江门大规模发展陶瓷产业有一定难度,但是江门人文底蕴浓厚,土壤条件也好,发展陶瓷手工艺还是有良好基础的。”近年来,谭瑞麟也一直致力于在江门推广手工陶瓷文化,常常应江门市文化馆的邀约,参加公益艺术讲堂普及陶文化,或到学校去,开设第二课堂,他带的学生做出来的陶艺作品也斩获过省级艺术奖。
目前,江门的陶瓷手工艺工作室数量尚少,陶文化的传播力量正如星星之火,但谭瑞麟始终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陶文化在江门这片土壤终会有发光发亮的一天。
策划/叶桃统筹/王平强崔怡娟文/图凌雪敏林立竣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迅(记者/李嘉敏通许员/台教宣)为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期间高考备考的实效性,近日,台山市教育局在教师发展中心召开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