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筑牢村(社区)防控防线,抓好重点人群管控 扎牢基层疫情防控“篱笆”
□江门日报见习记者/凌雪敏记者/朱磊磊
复工复产以来,江门街上行人渐多,车辆渐密,一切都在逐步回归正轨。然而,在疫情完全消退之前,基层防线依旧不能放松。江门市作为侨乡,侨胞众多,国外部分地区疫情形势严峻,江门市各村(社区)如何做好境外归国人员管控?救助站、福利院等重点防控场所如何保障?商场、业务窗口等服务型行业又拿出哪些防疫招数?记者通过走访发现,江门市全面落实精准防控,扎牢基层疫情防控“篱笆”。
精准定位“防输入”
近日,江门被列为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地区。记者从市委政法委获悉,按照“分区分级、内紧外松”原则,江门市各村(社区)根据自身疫情防控形势,对于存在隐患风险的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适度适时调整防控措施。
蓬江区白沙街道西园社区网格员江艳珍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社区里走街串巷,宣传防疫常识。“我本来就是西园社区的居民,和街坊邻居都熟。路上见到有人不戴口罩,我都会劝导他戴上,大部分人都很配合。”江艳珍说。
目前,随着复工复产,大量外来人员进入江门,江门市“网格化”防控工作重点落在“防输入”,江门市制定了相关工作指引,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精准定位疫情重点地区返江门人员。按照网格化责任分工,村(社区)定期对居住人员进行排查,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返乡人员,尤其是外来重点人员和重点机构场所人员的排查和健康管理。除了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防控工作,针对目前国外部分地区疫情形势严峻的问题,江门市还着手排查境外入江人员。凡是从疫情严重国家或地区入境,或经其他国家或地区入境且过去14天有疫情严重国家旅行史、居住史的旅客,如果目的地是江门,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要实行14天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
江海区江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叶栩健告诉记者,从上周末开始,江南街道各社区便开始让近期境外入江人员进行居家隔离,“目前需要隔离的境外入境人员比较分散,由社区和物业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支持。”他说。
防控不失人文关怀
老年人与孩子由于免疫力差,是病毒易感人群,自1月27日起,市福利院实行了封闭管理,疫情未解除期间,不接收新入住老人。除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入内。“回院老人需要先到福利院指定的隔离区隔离14天,如无其他不适症状,再转入生活区。”市福利院院长吴占求表示,对于特殊情况返院的老人,从体温检测到所带衣物消毒,做到全方位无死角消毒防御。
“为保障老人与家属保持联系,我们调度全院人手轮流当起了门卫处的"哨兵",为老人家属递送药品、日用品、食品,同时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争取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吴占求介绍,护理员会引导老人通过视频、电话等线上沟通方式与家人保持联系,让家属了解老人在院情况。
考虑到流浪乞讨人员居无定所、信息滞后、防范意识薄弱等特点,市救助管理站每天都安排专人专车全方位开展巡查救助工作,加大街面巡查力度,重点查看天桥、广场、公园等流浪乞讨人员易聚集地,同时兼顾主干道、居民小区,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及时救助。“到救助站寻求救助的人员,我们每天定时测量3次体温,同时询问个人基本情况,重点了解其身体状况和近半个月主要生活轨迹,做好台账登记。”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不愿进站接受救助的流浪人员,工作人员会及时联系街道、社区密切关注,并发放生活物资进行救助,同时会对其开展疫情防控教育、宣讲劝导工作。
人员密集场所谨慎复工
市民若要到奥园广场购物,只能从3个门口出入,要经过测温、消毒等步骤才可进入,门口的测温员也穿上防护服,商场内的电梯还提供了棉棒供市民按楼层键……3月16日,记者走访江门市部分商圈、商业写字楼等公共场所了解到,江门市公共场所经营者仍然十分谨慎。影院、KTV等娱乐场所尚未开门,不少餐饮店店内的桌椅大部分收到了墙边,仅留下小部分桌子供食客短暂休息,而在店内堂食就餐的人也不多。奥园广场负责人徐振宇表示,目前商场尚未全面恢复营业,商场严格按指引落实防护措施,人员出入都要测温戴口罩。
据悉,复工复产以来,江门市公安机关深入各医院、客运车站、寄递物流企业、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对现场发现的各类疫情防控隐患,要求立行立改,限期整改到位。江门市的行政服务窗口、银行、医院等容易聚集人群的场所,都在门前设了登记点,对人员体温、联系方式、接触史等信息进行详细登记。记者搭乘江门市多趟公交车观察到,司机会对每位上车的乘客做出提醒,让其扫码登记信息。旁边座位还附有本子,以防出现无法扫码登记的情况。
新闻推荐
新华社报道江门市“90后”新婚夫妻齐赴战“疫”一线 “尽己所能守护生命”
据新华社广州3月17日电日前,伴随最后一名确诊病人康复出院,在抗疫一线连续战斗三个星期的医生吴镇涛终于可以歇口气了。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