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守护身后万家灯火 抗“疫”战场上交通人的温情瞬间
□江门日报记者/毕松杰
“这几天是返程高峰期,车辆渐渐多了起来。从晚上6时到12时,大概检测了300辆车600多人。”在龙湾高速收费站出口疫情防控卡点,交通执法人员吴鹤新忙碌地指挥着车辆,他的登记簿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车辆人员信息。
“再冷再累,也不能漏掉一车、一人。”连日来,坚守在各个疫情防控卡点的交通执勤人员联合公安、卫健等部门不畏严寒、不畏疫情风险,一起守护着过往车辆人员的健康安全。24小时的轮流值班值勤里,市交通运输局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始终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抗“疫”战斗中,共同筑牢交通抗“疫”防线。
这群勇敢的逆行者当中,有第一时间冲锋在前的党员同志,有放弃休假的年轻妈妈,有即将退休主动而又加入一线的交通“老兵”……虽然戴着口罩难以分辨,但他们却都甘愿奉献,充当“一砖一瓦”,堆砌起那面无私而又温情的“防疫墙”。他们冲锋陷阵,只为守护身后的万家灯火。
“我是党员,我来值第一轮班”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战斗旗帜。在防控疫情的一线,交通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亮出党员身份,主动服务一线,争当疫情防控排头兵。
拥有多年交通执法经验的李剑彬便是其中一员,安排检疫防疫站排班时,他主动提出:“面对疫情,我申请加入交通防疫一线查控工作。我是党员,我来值第一轮班。”
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李剑彬主动承担起更多的检疫防疫站点值班安排。值班期间,李剑彬刚值完一个晚班至凌晨,第二天值早班的同事临时因为家中有事来不了,他得知后便提出:“我还不累,还可以再值一轮班。”
“家人一开始都不太支持,疫情当前,他们觉得每天和这么多的人接触,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我是一名"交通人",更是一名党员,这个时候退缩,我又怎么对得起自己身上的制服和胸前的党徽。”李剑彬的决心逐渐打动了家人,“现在每当我出去值守夜班,他们都会为我送上衣服。不光身体变暖和了,心里边更是暖呼呼的”。
“保护"大"家就是保护"小"家”
2月5日晚,随着又一班列车抵达江门,江门东站检疫防疫站点处人潮涌动,市交通运输局执法二科队员马慧莹像平常一般对出站乘客进行检查。突然,人群中籍贯湖北的一家四口引起了她的警惕,经过耐心询问,这一家四口近期没有回过湖北,且体温正常。登记情况后,她又立刻投入到检查当中。
值勤结束后,已是深夜12点,马慧莹又匆匆忙忙赶回家中,只因家中还有刚满一岁的小孩需要照顾。“我是一位妈妈,更是一名交通人,"小"家和"大"家并非对立面,"大"家是由无数个小家组成的,保护"大"家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小"家。”马慧莹告诉记者,“每次值勤时,一旦想到家里的孩子,身上便会充满力量”。
连日来,马慧莹的身影出现在高速路口、高铁站场、汽车站场等抗“疫”一线,信息核对、体温监测、安全提醒,每个环节她都不曾有丝毫马虎。
“这次不来,我会很遗憾”
“17年前我参与过抗击非典的战役,当时我申请加入到一线。因此,我有经验,也知道应该怎么处理。”今年58岁的陈炳壮是市交通运输局执法三科的一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交通“老兵”,“我从一毕业就在交通部门工作,一晃已经三十多年。交通生涯眼看着就要画上句号了,这次不来,我会很遗憾”。
陈炳壮是台山人,春节期间,他本计划返乡探望82岁高龄的母亲,好好弥补平常因为工作忙碌而欠下的孝心。疫情爆发后,单位号召大家投身防疫工作中,陈炳壮一开始有些犹豫,但看到不断有人响应报名后,他下定决心主动加入,并联系上母亲说:“等我站好这最后一轮岗,我一定回来好好陪您。”
制定轮班表时,大家本想给陈炳壮一些特殊“优惠”,但被他拒绝了,“我虽然就要退休,但是我只要一天还在岗位上,我就是一名交通人,我就要尽好我的职责”。
连日来,无论是日班还是夜班,下雨或者刮风,陈炳壮的身影都会准时出现在大家的身边,一边拿起交通指挥棒,一边有序地引导车辆,逆行在抗“疫”最前线。
“陈叔的加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人员压力上的缓解,更多的是一种交通精神的传承。在24小时的轮流值班中,大家难免会感到疲惫,但是只要看见陈叔奋战的背影,我们就像是打上了一剂强心针,瞬间充满力量。”市交通运输局执法三科副科长林洪如是说。
新闻推荐
千方百计保障防疫物资供应,全力以赴抓好复工防疫措施落实 江门吹响企业复产防疫“号角”
□江门日报记者唐达陈敏锐随着节后返工潮的到来,全市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工作已紧锣密鼓地开展了起来。连日来,发改、工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