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老人记忆中的城市变迁 “选择江门我不后悔”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朱磊磊
通讯员黄丽华
“27年前,江门市区面积不大,仅有几条街。27年后,这里已是一座漂亮宜居的城市。”谈起江门的变化,今年67岁的薛玉莲表示,27年前自己从沈阳来到了江门,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这个第二故乡,亲历了这片热土的变化,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
变:江门的发展日新月异
说起对江门的老印象,薛玉莲仿佛一下子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那些已经不存在的老地名、老建筑,曾经在一起生活、工作的人,随口便能说出来。在老人看来,这些发生在多年前的事,好像就在昨天。
薛玉莲的老家在沈阳,1982年因工作要求,薛玉莲第一次踏足侨乡大地,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薛玉莲至今仍然还记得刚刚来到江门时的景象。“那时的街上高楼并不多,农田和草地近在咫尺。”薛玉莲回忆,如今热闹非凡的益华百货,那时附近大多是菜地。
薛玉莲告诉记者,那时的江门还没有超市,一个几平方米大小的小店就算是货品最齐全的百货商店,能买到的东西并不多。“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场出现了,东湖百货、益华百货、汇悦城……可以供挑选的地方越来越多了,能买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她表示。
“当时的街上几乎没有小汽车,偶尔只有几声清脆的自行车铃声。”薛玉莲说,以前江门的基础设施较差,只有几条公交线路,从鹤山来蓬江都要花费好几个小时。而如今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设的江门大道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城市发展变化中的点点滴滴,薛玉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在那个年代,做梦都无法想象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生活幸福指数直线上升!”薛玉莲说,如今的江门变化翻天覆地,路两侧随处可见现代化建筑和设施,商业繁华,楼群林立,再也看不到旧时的痕迹。
不变:侨乡人民特有的温情
薛玉莲说,在这座城市生活了20多年,她见证着城市的发展、成长,同时,也接纳着这座城市回馈给她的温暖。
1993年,薛玉莲与丈夫选择在江门定居,当时让她下定决心留下来的,是侨乡大地的人情味。“这里不排外,我们做为北方人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的,而且还听不懂粤语,但江门人很体贴我们这些外地人,为照顾我们,他们都会用不熟练的普通话跟我们沟通。”薛玉莲感慨,今昔对比,有浓浓的旧时光味道,也有满满的城市温情。
“我们好多老邻居,都是几十年的朋友了。”薛玉莲说,他们邻里关系十分和谐,邻居也很照顾他们,每逢过节都会给她送来本地特色的小零食,“刚来时邻居还教我做腐乳空心菜,原来我在北方都没有吃过。”薛玉莲笑着说。
如今退休后的薛玉莲加入了市老干部大学文学欣赏与写作班,在这里她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友,每周去学校上课成为了她雷打不动的习惯,
薛玉莲表示,20多年了,江门的发展日新月异,唯一没变的,就是属于侨乡人民特有的温情。“选择江门我不后悔,我在这里幸福满满!”
新闻推荐
▲建设中的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去年江门和广州签署了多项投资合作协议?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巴斯夫涂料江门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