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涨奶如同“酷刑” 产后立即进行哺乳是增加乳汁量和预防生理性涨奶最好的方法
近日,刚生完二胎的章子怡在微博上感慨:生理性涨奶,是给所有坚持母乳喂养的宝妈们上的“酷刑”!微博一发便引来无数网友关注,不少妈妈评论表示“感同身受”。文中,章子怡还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哺乳经验,如热敷、按摩等。这些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怎样缓解生理性涨奶?为此,记者采访了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国际认证泌乳顾问(IBCLC)林冰莹。
文/图江门日报见习记者蔡昭璐通讯员宋洁
大多数哺乳期妈妈会出现生理性涨奶
为什么会出现生理性涨奶?林冰莹解释,生理性涨奶是因为产后激素变化使泌乳细胞继续大量增殖,乳汁分泌量迅速增加导致乳房肿胀,同时乳房血液和淋巴管液回流增加,肿胀程度更明显。
林冰莹说:“生理性涨奶,主要发生在产后2~3天到产后一周左右,很多哺乳期妈妈都会经历这个"酷刑"。这时候妈妈乳房胀痛很明显,乳房发热、喂奶后也不能完全缓解,甚至出现一触即痛的情况。”
温敷、冷敷有助于缓解涨奶
在章子怡分享的经验中,她提到喂奶前热敷10分钟,喂奶后冷敷20~30分钟有助于缓解症状。对此,林冰莹表示这的确有助于缓解涨奶,但在哺乳前注意要温敷,温度不可过高,洗澡水的温度即可,而且时间不要超过5~10分钟。哺乳后冷敷乳房可以减轻乳房肿胀的症状,缓解妈妈的胀感。
林冰莹说:“冷敷的方法有很多,使用退热贴、卷心菜等,但我更加建议是方便有效的方法:直接用超市上买的密封袋装水,密封好不要漏水。放到冰箱冷藏室冻起来,在哺乳后直接拿出来隔着衣服敷在乳房上,不建议太冷,妈妈乳房有凉凉的感觉即可,冷敷乳房15~20分钟后,冰袋放回去冰箱,可以重复使用。”
涨奶期间,要不要按摩乳房?林冰莹这样回答:乳房按摩不是必需的,缓解涨奶的有效方法是在确保正确的含乳姿势下按需哺乳。当乳房肿胀时,通过有效的哺乳,婴儿吸出乳汁后,肿胀的感觉会有所缓解。如果忽略喂养是否得当的因素,盲目地进行乳房按摩可会导致乳房肿胀加剧,甚至发生乳腺炎。
此外,林冰莹建议,当宝宝不在身边时,应学会使用吸奶器和手挤奶,把乳房里的乳汁排出,缓解肿胀感。如果乳房太肿胀,宝宝无办法含乳,可以使用手挤奶的方法,挤软乳晕后再哺乳。手挤奶步骤:第一步:拇指、食指放在乳房上,与乳头同一直线,食指距乳头2~3厘米;第二步:拇指、食指往乳房内按压;第三步:两手指对挤。第四步:挤压后往乳头方向向上提拉。
产后早期不宜摄入太多汤水
章子怡在微博上分享,在这个阶段也要避免吃过多的容易涨奶的食物,如萝卜汤、鸡汤、棒骨汤、猪蹄汤等,特别是含水分大,营养价值又高的食物。林冰莹说,汤水在产后早期的确不宜摄入太多,特别是油腻的、老火的汤水更加不建议喝。哺乳期妈妈饮食上可依照自己的饮食口味配搭膳食,不能只吃肉类和喝汤,需要多吃水果、蔬菜,牛奶、鸡蛋在没有过敏的前提下也可以吃。
日常生活中,家人通常都会给哺乳期妈妈煲各种各样的汤水,目的是为了提升乳汁的量和质量,“要特别提醒的是,其实妈妈的饮食对乳汁量和乳汁质量影响不大,产后立即进行哺乳才是增加乳汁量和预防生理性涨奶最好的方法。”林冰莹说。
最后,章子怡在微博中还提到,奶水不足需要添加配方奶粉混合喂养,这样宝宝才不会缺失营养,奶水充足时可以暂停。
对此,林冰莹表示,大部分女性的乳房都有分泌充足乳汁能力,在不正确的判断下添加配方奶,会使妈妈乳汁没有办法有效地排出,导致乳房更加肿胀最终变成“石头奶”。在判断妈妈乳汁量是否充足时,林冰莹说:“早期觉得奶水不足,很多时候是因为妈妈和家人以婴儿哭闹、不睡觉、妈妈乳房经常漏乳等方法去判断乳汁量,但实际上我们更加主张妈妈要观察婴儿大小便量及体重变化去判断宝宝吃得饱不饱,乳汁量够不够。”
林冰莹总结道,生理性涨奶是属于正常的生理过程,保证婴儿吃奶姿势正确,按需喂奶,使乳汁得以有效排出是缓解生理性涨奶的最佳解决之道。生理性涨奶是在产后2~3天激素变化引起的,但不是要等涨奶后妈妈乳房里才有奶,孕晚期时乳房就已经有小量乳汁分泌,建议产后立即进行哺乳。生理性涨奶期间不要热敷(高于洗澡时温度)乳房,会使乳房肿胀加剧,乳汁更加不能排出。不要不给宝宝吸奶,或者随意添加配方奶。按摩乳房时手法要正确,力度要轻。
新闻推荐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高地 江门法院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纪实
江门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共建共治共享联席会议在江门中院召开。优良的法治环境,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阳光和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