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指尖上的艺术 开平马冈竹器编织艺人麦树林坚守六十余载
A从小跟着大人学编竹器
马冈镇荣塘村,在一条不起眼的小道上,有一间外墙斑驳的普通农屋。推开半掩的大门,屋内堆满了竹子,地上散放着大大小小的竹器编织工具。一男一女两位老人正坐在简易的木凳上,仔细地打磨着手中的竹条。他们就是麦树林和梁葵香,两人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夫妻档”,合作编织竹器大半辈子。
今年72岁的麦师傅从小开始学做竹器,如今虽然年纪不轻,但动作麻利,说起竹器编织来更是如数家珍。
在麦师傅成长的年代,竹编盛行于马冈镇,几乎村村做竹编,户户有竹器。“马冈竹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清代,马冈镇就因竹器闻名。”说起竹器曾经的辉煌历史,麦师傅眼中不时闪烁着光芒。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人喜竹、种竹、用竹,更喜爱竹子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君子气度。竹制品具有冬暖夏凉、环保,以及抗拉、抗压、抗弯强度好等优点,过去在寻常人家,一双竹筷、一个竹垫、一把竹椅,或一件竹质艺术品,无不透着古典素雅的美。
“那时,各有分工,有的村专做篮子,有的村专做篓子。生意很红火,做的竹器五花八门,什么都做,什么都有。”麦师傅说,一件件精制的竹制品,从马冈发往周边地带,甚至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地。
麦师傅祖上是编织竹器的“世家”。以前村里人靠竹吃饭,他的竹编手艺都是从祖上传下来。“小时候全村都在做这个,看着村里的人把竹条编成不同的竹制品,觉得好神奇。”于是,每天放学后,他就搬个小竹凳坐在家人旁,把挑选好的竹子劈成均匀的竹片,“每天回来就开始劈,刚学的时候总会划破手,竹刺戳到肉里也是常有的事,后来慢慢习惯了也不觉得痛了。”麦师傅伸出双手,那双黝黑的手掌上满是岁月留下的老茧。
带着长年编织竹器留下来的老茧,麦师傅从动作生硬的稚气少年变成技艺纯熟的白发老人。60多年里,麦师傅把爱全部编织进手中的竹条。
B手艺活来不得半点马虎
轻扶竹片,右手握住砍刀,随着刀锋慢慢下推,削落的竹屑从手背上滑落,淡淡的竹香扑鼻而来,竹片一分为二——麦师傅劈竹条的动作十分潇洒利落。
日复一日的破竹、编织,除了厚厚的老茧,也让麦师傅累积了丰富的竹编经验。60多年的竹匠生涯,麦师傅掌握了一套完整的竹编制作技艺,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目前麦师傅日常编织得最多的就是竹篮。竹篮看似简单,但制作流程其实相当繁琐——选竹、砍竹、破竹、编织……做起来颇费心思。“一般做一个就要用上一天的时间,这是手艺活,要精细,马虎不得,可不能把招牌砸了。”麦师傅说。
麦师傅告诉记者,无论是做哪种竹器,原材料的准备工作最重要。首先要用竹刀把挑选好的竹子劈成均匀的竹片,再把竹片进行几次对剖,直至变马一根根细长均匀的竹条。竹条劈好,准备工作才算做完。下一步就是精心编织竹器。
“做竹器一定要保证竹条平整,厚薄均匀,宽窄相宜,不然就不好看。”说话间,麦师傅把处理好的竹条放到一起,取其中两片叠成十字形,在经纬方向上分别一挑、一压,再添一根竹条,不断循环往复,竹条在指尖上下翻飞,很快,一块扎实而富有弹性的竹器肌肤呈现出来。
麦师傅说,编完后的竹器还需要进一步的打磨,进行细致处理,这也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心血。“竹器做得好不好,用手一摸就知道。好的竹器不扎人的,摸起来光滑润泽,清凉体贴。”
都说竹器人是心灵手巧的人,通过祖传技艺,创造性地用灵巧的双手把竹子变成精美的物件。“做的东西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个手法程序。你把一个新的竹器放我面前,看几眼我就知道是怎么做的。”说起编织,麦师傅一副自信神情。
开平马冈,曾因竹器编织而闻名。数百年前,满山遍野的竹子成为心灵手巧的村民谋生的最好材料。在没有塑料制品的年代,马冈人父传子承,编织竹器成为当地人最得意的手艺和最重要的生活记忆,而家里大大小小的竹器则见证着这门手艺曾经的兴盛。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竹林渐渐消亡,竹器渐渐隐去,从事竹器编织的人也越来越少,只剩下一些老人仍坚守着这份手艺。
今年72岁的麦树林,从小跟着村里长辈学竹器编织。60多年光阴,从他指间的竹条中悄悄划过;满手的老茧,无声地诉说着这位老艺人对竹器的一片痴情。
C竹器让人心情平静
时代飞速发展,很多传统工艺不经意间就消逝了。竹器制作工艺繁杂、费时费力,逐渐被制造成本低、耐用防水质轻的塑料制品代替。老一辈人须臾不可或缺的竹制品在不少年轻人眼中成了老古董。
更加难以为继的是,由于竹器编织过程艰辛,每一条竹篾都要亲手编织,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掌握竹器编织手艺的老人已经离世。
麦师傅感慨,这些年变化太快了。用竹器的人越来越少,以编竹器为生的人也越来越少。即便是麦师傅也是等专人收购,而不再将它们拿到集市上售卖。看着竹编日渐“失宠”,麦师傅不免有些失落。
在麦师傅的村子,如今坚持做竹器的人只剩下三四个人。“编竹器辛苦,赚的也不多,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些。”说起这门手艺,坐一旁的梁葵香也不免感慨。她告诉记者,村子里的年轻人现在情愿出去打工都不愿意学编竹器。她的娘家也是竹器编织世家,但现在她弟弟都不会编竹器了。“现在费一天功夫编出来的竹篮最多也就卖100多元,编的人觉得价钱低,买的人又觉得没有塑料盆划算。”梁葵香叹口气,低头继续舞弄手中的竹条。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麦师傅编织竹器渐渐力不从心。即便如此,麦师傅依旧深爱着这门手艺,不愿放弃。“起码现在还是会继续做,以后干不动了再看,谁叫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老手艺呢?”
显然,日久情深,麦师傅对竹子、竹器有着一份极深的感情。“塑料器具的确便宜,也好用,我家里都有用呢。但塑料的东西气味不好闻,有些可能还有毒,对身体都不好。竹器就不同,气味好闻,没有任何污染,样子还好看,有时看着看着,还会让人心情平静下来。”他不指望竹器能回复到过去时代的辉煌,但竹器在现代应该仍有它的价值,有它的位置。他认为,那些喜爱自然、喜爱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能从竹器这些手工制作品里找到一些心灵的寄托。作为一代竹编手艺人,他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让马冈竹编在岁月长河中流传下去。
拜访完麦师傅,记者踏上了返程的归途。行至村道,与路旁生长着的一片竹林不期而遇,略显枯黄的竹叶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如今村子内的原生竹林已经不多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当地人走出竹林,离开乡村,但还有一群双手粗糙、心思细腻的竹器编织艺人依然在此坚守着,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温情的记忆。
策划/叶桃
统筹/王平强崔怡娟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朱磊磊张华炽
新闻推荐
开平抢抓“双区驱动”机遇,产业招商实现重大突破 总投资70亿元的宏发高新产业城成功落户
江门日报讯(记者/邓少军翁丹萍)1月3日,总投资70亿元的深圳宏发集团“宏发高新产业城”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开平市翠山湖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