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巷、梅关古道与中原

汕头日报 2020-01-05 00:49

在广东,广府人、客家人和潮州人构成三大族类,都声称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原,这也得到学者们的考据验证。我比较好奇的是,粤语和客家话在发音和词汇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之初,大家纷纷学粤语时,客家人就很容易上口,而潮汕人始终带着闽南口音。由此我经常想象不同族群发展交融的情况。

近日到韶关南雄,来到大名鼎鼎的珠玑巷,这个问题又被激活了。

珠玑古巷位于大庾岭南麓,是全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历史上,它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宋代。据民国时期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称:由珠玑巷南迁南海、番禺、顺德、新会、鹤山、 中山、东莞、恩平、广宁、清远、宝安、阳江、增城等地的氏族有73姓,164族。也就是说,珠玑巷的居住者后来都迁移到珠江三角洲,讲粤语。近年来,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派员到珠江三角洲各市、县调查,收集到诸姓族谱、家谱有143姓氏,主要分布在28个市、县,668个乡( 镇)、村。

明末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说的是珠玑巷这一名称的得来,与唐代唐敬宗的珠玑赏赐有关。原来古镇的名称为“敬宗巷”,巷内族人张兴七世同堂,唐帝李湛听说此事后赏赐给他们家族珠玑绦环,不久李湛驾崩被赐庙号唐敬宗,“敬宗巷”为避讳改名珠玑巷,沿用至今。

在古巷中,我问当地人讲什么语言,答曰:客家话。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个被讲粤语的人号称“广府人中转站”的地方,现在的语言完全变成另外一个,这是如何发生的?讲粤语的人到讲客家话的地方寻根?真是岁月变迁,沧海桑田。那么,是先有广府人,后来集体迁移后客家人取而代之,还是客家人与广府人本来就是同根同源,在迁移的过程中发生变化?

受好奇心驱使,在南雄的政府官网上查到林立芳、庄初升撰写的《南雄珠玑移民的历史与文化》和《如何看待珠玑方言与粤方言的关系》两篇文章,对珠玑巷的族群迁移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其中两个观点我读后很有获益:

第一,珠玑巷的大规模移民到珠江三角洲是在宋代之后。文章认为,“真正的珠玑巷移民,应该自唐代有了珠玑巷以后才开始,而大规模的珠玑居民南迁,则在宋代才开始。有宋一代,珠玑巷一带环境优越,经济发达,吸引南北居民来归。只是因为动乱与战争,才产生了被迫的迁徙。因为处在交通要道上,兵家必争之地,每逢战乱,必定造成迁徙,而稍为长期的战乱,就可以造成较大规模的移民。所以有宋一代曾发生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到宋元之交,则几乎全体居民倾巢南下。交通要道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交通要道又战乱频仍,这就是珠玑巷人的幸与不幸了。珠玑巷的兴旺,由于交通;珠玑巷的一度式微也因为交通” 。

第二,唐宋时期粤方言已经成形,中原移民只是“入乡随俗”,改变了自己的语言,而宋元以后的居民由赣南和闽西讲客家话的族群迁移构成,持续到今天。文章认为,“在珠玑移民大规模南迁的两宋时期,粤方言的面貌已和今天相去无几。珠玑移民在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以粤方言为主导的语言交际的局面。相反的,南迁先民由于来源的驳杂不一,迁移的历史跨度长久以及入迁后居住地域的分散,决定他们带到新住地的方言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成一个独立的交际系统。出于与当地人交往交流的客观需要,他们只好入乡随俗,学习和使用粤方言,久而久之,原本带来的方言便不知不觉地退出了交际系统。”

这个说法也符合我们对客家人的想象。以前,我们只认为客家人是中原人的后代,并和“衣冠南渡”的说法联系在一起,实际情况可能与中原人离开珠玑巷南迁后改说本地语是相似的情况。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和人类学研究认为,客家文化是中原移民与畲族、瑶族、南越族、闽越族融合的结果。

不论是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都在文化上认同中原。珠玑巷作为广府人从中原移民进入岭南的首站和中转站,潮州人尊崇和感谢韩愈,客家人更认为是中原贵族的后代,都体现了对中国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的证据。

珠玑巷的移民历史中,谱牒的大量记载也表现了地缘分野的观念。珠玑巷被广府人视为始祖居地,说明在身份认同上一种来自中原、生活在“岭南”的族人观念的产生和传承。

站在巷口,看着脚下的鹅卵石,浮想联翩。这条巷全长1.5公里,是古代五岭南北梅关古道的必经之路,而在这个路上,一个同样重要的景点就在二十多公里以外,那就是“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位于大庾岭的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蜿蜒而上的山道,铺的鹅卵石与珠玑巷的是一样的。在山隘间有一个城门,规模不大,但非常古朴。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但今天还通行的道路建于唐代,关楼则建于宋代。有这么一个说法:战国时期中原战乱,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来到大庾岭一带安营扎寨,艰苦创业,逐渐兴盛。因梅绢拓荒者故,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

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历史上,张九龄、苏轼都在这里留下足迹。在近当代,北伐战争的部队曾经在这里出发,红军游击队在这里浴血奋战。

梅岭这个名字的出处还有另一个说法,就是这里盛产梅花。今天,我站在夕晖下的古道,耳畔不禁回响着苏轼诗句:“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

本版配画陈运忠

新闻推荐

江新联围加固工程全线开工 投入逾4.1亿元,新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打造万里碧道西江外滩

江门日报讯(见习记者/皇智尧)近日,记者从市江新联围管理处获悉,江新联围加固工程全线开工,工程将投入逾4.1亿元,预计2022年4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