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历史悠久 民俗文化丰厚
依托优良的海湾资源,历经千百年的繁衍变迁,大亚湾塑造了丰厚的海港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悠扬抒情的大亚湾渔歌、热闹隆重的渔家婚嫁仪式、银光闪烁的传统渔家服饰、香甜美味的渔家汤圆,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杨包庙会、大王爷节和妈祖诞朝拜仪式等,都有着动人耳目、撼人魂魄的艺术力量。
百年前兴建一流军港呼声频频见诸报端
进入近代以来,大亚湾的海域不再宁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法国人有意在大亚湾通商。那年9月,一艘搭载着士兵的英国舰船抢先驶入大亚湾,以测量水道为名,在湾内三门岛、马鞭洲岛等诸多岛屿上驻扎、竖旗立碑。“英人强划海界”事件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关注和国内社会各界的强烈抗议,最终迫使英国舰船离开大亚湾海域。
欧洲的垂涎,让国人意识到大亚湾的战略价值,此后在大亚湾兴建一流军港的呼声频频见诸报端。对于在大亚湾开辟军港之事,最操心的人莫过于欧榘甲。经过一年多的调查设计,欧榘甲绘制了海港图案20余幅,以及建港经费预算、建港进行步骤等。这个海港,以澳头港为司令部,并于惠州或淡水设立海军学校,培育海军人才,其规模之大将远出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之上。
后来,在大亚湾建设“大港”的呼声更加强烈。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澳头港者,中国南部之良港。”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大亚湾是建设“南方大港”宏伟蓝图中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大亚湾建起“南方大港”的宏愿迟迟未能变成现实。直至1990年5月25日,惠州港举行奠基仪式,首座万吨级码头定向爆破成功。这被称为“惠州第一炮”的移山填海定向爆破工程,拉开了惠州深水港建设的序幕,擂响了大亚湾大规模开发的战鼓。
如今,乘坐快艇在大亚湾海面上破浪而行,环顾四周,可以看见一艘艘满载的远洋巨轮出入于惠州港码头,一栋栋巨型的储油罐整齐排列在海岸线上,一座座耸立在海面的岛屿,像是海洋中的“绿洲”,为这片蔚蓝的海域增添勃勃生机。
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大亚湾有着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扮演“祖国之眼”的大三门岛海关与军事遗存,气势恢宏的澳头妈庙碉楼,延续300年香火的清泉古寺……一砖一瓦,于潮起潮落间诉说着人文之美;热闹喜庆的大亚湾渔家婚嫁、渔民表达虔诚信仰的大王爷节、杨包庙会……一颦一笑,将大亚湾的海洋民俗文化有声地传承、进化与演绎。
在大三门岛,透过那些隐秘的防御工事、暗道、碉堡,可以知道这里曾是打击海上走私的咽喉、南海关防要地,至今仍保存着康熙年间的关防遗迹。这座面积仅5平方公里的小岛记载了历史中的多次风云变幻,这里曾被英国人管辖、曾遭受日军的践踏、曾见证过解放军的荣耀。
在大亚湾区澳头街道妈庙村,仍能见到10多栋与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建筑风格同属一宗的民国碉楼。每一座碉楼,都见证着这个老渔村海外乡贤衣锦还乡的荣耀时刻,而最为洋气的碉楼,要数充满罗马建筑风格的“竹林堂”。
在霞涌街道的清泉古寺,人们则能感受到古寺里甘冽的清泉。这座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的古寺,坐落在灵鹫山之下,有一眼清泉自山岩溢出,分成两股夹着古寺东西墙壁的细流,沿着石槽而下。民国时期霞涌文人戴愚泉曾赋诗赞叹:“观音庙廓瞰南海,海阔天空望眼收。翠岫四围迎面起,清泉两道夹墙流。”在惠州市境内,因一眼泉水而衍生的文化古迹,可谓少之又少。
海洋民俗是海洋文化现象典型的集中体现,它顺应沿海民众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大亚湾有着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活动,其中以杨包庙会和大王爷节的人气最高。
杨包庙位于霞涌街道霞新村,农历三月二十七是这座海边小庙一年一度纪念杨包夫妇得道升天的庙会日。有关杨包真人的传说,时至今日仍为霞涌民间津津乐道的有“讨鱼”“护航”“教训”“打赌”“逐夷”。考究杨包庙的中殿柱联,可知杨包夫妇生活在明末清初年间。不管如何,杨包庙是寄托霞涌渔民美好愿望的载体,他们会在庙会日竖起横批为“海不扬波”的牌坊,祈祷一年风调雨顺。
在大亚湾东升岛上,大王爷则是当地渔民的守护神。渔民每次出海打鱼都要祈求大王爷保平安。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五,岛上都会举行盛大的大王爷节,并接连热闹7天。在这7天里,渔民都不出海,船上挂满了彩旗,外嫁的姑娘、远方的游子都要回来过节。相对于杨包,大王爷则是确有其人。相传这位大王爷是明代抗倭名将、广东水师将领孔兆熙,这位孔将军在抗击倭寇的大战中神勇无比,战功赫赫。明清时期,闽南、粤东的移民到大亚湾、大鹏湾垦荒耕海,自然环境恶劣,大王爷便成了海边移民驱恶镇邪的重要神灵。
十里银滩,百座奇岛,千帆竞发,万般风情。海洋,赋予了大亚湾人更为丰盈的生活,开启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的崭新未来。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欧阳德辉
新闻推荐
开平市科协 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 努力把科技优势 转化为经济优势
江门日报讯(记者/翁丹萍)昨日,开平市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听取和审议了开平市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开平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