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寒腿”不是冻出来的 都是骨性关节炎惹的祸

江门日报 2019-12-30 09:31

医生在为患者科普骨性关节炎知识。

“又不穿秋裤,小心冻出"老寒腿"。”随着气温下降,妈妈的叮嘱又在耳边响起。常言道,人老腿先老。特别是阴天下雨或是冬天,很多老年人开始出现活动后腿部酸痛,甚至走路一瘸一拐。许多人都会认为是受凉了,“老寒腿”发作了。

对此,江门市人民医院骨二科副主任医师冯日祥说:“其实,"老寒腿"并不是"冻"出来的,一到刮风下雨腿就疼,都是骨性关节炎所致。”

文/图江门日报见习记者梁爽

通讯员曾冬怡

软骨老化导致“老寒腿”

12月23日,90岁的叶婆婆(化名)在江门市人民医院进行了左膝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据叶婆婆讲述,术前膝盖非常疼,尤其近日气温下降,痛感明显,实在受不了了,就做了手术。

其实,早在4年前,叶婆婆就做了右膝的人工关节置换术,结束了漫长的右膝疼痛折磨。没想到,4年后,左膝也磨损严重,加上骨质增生等问题,发作起来疼痛难忍。

冯日祥说,叶婆婆得的是骨性关节炎,严重时甚至不能下床,不仅影响行动,也影响生活和交际。甚至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抑郁症的可能。

实际上,关节的活动依赖软骨。软骨本身有弹性,在我们走的时候、跑的时候、跳的时候,软骨随着膝关节的活动产生变形,起到润滑、缓冲、减震的作用,从而保护膝关节正常活动。

随着年纪逐渐增长,膝关节软骨会变薄、关节液减少。加之日常一些不良的膝关节使用习惯,加速软骨耗损,膝关节两端的骨头就会出现“生”摩的情况,从而引发无菌性炎症,出现疼痛、红肿、灵活性下降等症状。这时,人会感觉到膝关节涩和僵,活动就不方便了。这便是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了。

骨性关节炎实际上是关节,特别是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它是一种退行性的疾病。膝关节是人体比较大的一个承重关节。而腿又是用得最多的,所以它受损伤也是最多的,发生病变的机会也就多。由此可见,骨性关节炎并不是不穿秋裤惹的祸。

“医学研究表明,寒冷和骨性关节炎的发病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有可能加重已有的骨性关节炎症状,并影响治疗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把骨性关节炎和寒冷联系起来,叫它"老寒腿"。”冯日祥指出,但是,膝关节是一个喜暖怕冷的关节。如果寒冷已经引起了膝关节的不适,或者双腿长时间感觉冰凉等等,秋裤该穿就得穿。

四类人群易被关节炎“盯上”

数据显示,全国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患病率为46.3%,男性患病率为41.6%,女性患病率为50.4%,60岁人群比40岁人群的患病率高出一倍。近年来,又出现了汽车族、手机拇指族、键盘手指族,使得该病的发病又趋于年轻化了。

冯日祥表示,以下四类人群易被骨性关节炎“盯上”。

更年期的女性膝关节炎患病率比男性高出6倍。雌激素对软骨起到滋养的作用,女性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对关节营养的激素水平也随之下降,就容易造成关节损伤,且损伤后不容易愈合,从而出现关节病变。

胖的人发病率是正常人的好几倍。久坐、不规律的饮食、缺乏运动,骨性关节炎就容易发生。肥胖的病人如果把体重减掉5公斤,发病率就会减少50%,因此肥胖人群要控制体重。

特殊职业人群,比如说运动员、模特等人比较容易得这种病。

另外,曾经受过伤,特别是膝关节受过伤,会直接影响到软骨。软骨不平会产生磨损,久而久之就会发生退化。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长期伏案工作者、重体力劳动者、有骨性关节炎家族病史人群、风湿免疫疾病等人群应特别注意膝关节的保养。”

保持好习惯以保护膝关节

冯日祥提醒,注意四个小细节,有助于减少膝关节损害,远离“老寒腿”。

一是减少爬楼梯。两腿站着,每条腿各负重一半,但只要抬腿走,膝关节的负重就是原来的2倍。此外,越走快负重越大,下楼的冲击力是最大的,可以达到体重的6倍。通过上下楼来锻炼身体是不可取的。

二是尽量别老蹲着。总是蹲着,软骨受到挤压,时间长了以后就容易引起局部缺血,导致坏死。另外,在蹲着的时候,关节前头的髌骨是不会动的,时间长了髌骨容易出现软化。

“对于久坐不动的办公室一族,建议坐着的时候尽量把腿伸直,不要总是让腿自然垂直,以保护髌骨。”冯日祥说。

三是适当骑车运动。骑自行车是一项很好的有氧运动,不会增加膝关节的负担。应避免骑车1天超过1个小时,长时间骑车也会造成膝关节的磨损。

四是穿合适的鞋子。当穿着高跟鞋走路的时候,容易改变下肢力线,对关节造成损伤。此外,平跟鞋如果穿不对,在走路的时候撞击力会传到膝关节上。“最好选择穿带气垫的鞋子,气垫可以吸收地面的冲击力。”冯日祥补充道。

新闻推荐

1岁婴幼儿右眼发红看医生 结果却发现左眼患上眼癌 家长发现小孩眼睛出现瞳孔区发白、眼位不正等现象,应引起重视

日前,4岁女童因病失去左眼,爸爸为她扮“大头”艾莎登上了微博热搜,网友们被这个爸爸感动的同时,也关注到视网膜母细胞瘤,俗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