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全面推行“城管进社区”服务,巧练“绣花功夫”助力城市品质提升 打造城市精细化管理江门样本
江门以“绣花功夫”打造城市景观精品为目标,高品质完成东湖公园升级改造。江门市城管局供图
走进江门市蓬江区西园社区,粉刷一新的外墙、平整洁净的沥青路面、停放有序的车辆、精美别致的“口袋公园”……让这个老旧社区焕发着清爽的气息。“我们西园社区一天比一天美!”日前,蓬江区分批启动老旧社区改造,在该社区居住20多年的老街坊珍姨为家园环境点赞。
老旧社区改造升级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江门选取10个老旧社区作为示范点,积极回应民生所盼,从源头上切实解决老旧社区居民生活难题。
不止是社区,“一天比一天美”更是江门带给市民群众的感受。今年以来,江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正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破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顽症痼疾,推进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全力打造精细化管理的“江门样本”,用一针针“绣花功夫”,“绣”出江门城市的华丽蝶变,“绣”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张婧媛
探索管理新模式
“城管进社区”实现城区全覆盖
小区内违法搭建、破坏承重结构、占道经营、乱倒垃圾……社区事务纷繁复杂,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有些事情,社区看到了,但苦于没有执法权,管理起来难度大;有些事情,通过突击性行动有成效,但整治效果难以维持长久。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群众身边事,成了社区管理的“老大难”。
对此,江门市城管局探索“社区吹哨,城管报到”执法管理新模式。今年9月,江门全面推行“城管进社区”服务,在每个社区设立一个“社区城管服务站”,指派一名以上执法队员进驻。“城管进社区”服务参考社区警务做法,进驻队员接受社区党支部的统一调配,每周不少于半天在社区值守,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受理社区居民诉求等,以求最大限度把城管领域常见的问题事项和违法行为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阶段。
社区当“眼睛”,城管当“拳头”,社区“哨子”一响,城管部门第一时间响应。社区服务站每周向城管中队提供一张问题清单,落实“三事分流”,即城管小事在服务站解决,中事在城管中队解决,大事在城管局机关解决。问题清单中,连续滚动两次以上的,由中队领导跟进督办;连续滚动4次以上的,由区城管局领导跟进督办。针对重大复杂的问题事项,需要由市局指导协调解决的,相关负责人随叫随到,组建工作专班,充分发挥城管联席会议作用,落实现场办公。
为有效避免执法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冲突,江门市城管局还探索“非接触式执法”工作新模式。该局以蓬江区为试点,对违章搭建、占道经营等容易与相对人产生冲突的违法行为,探索采用视像取证后依程序处罚的执法模式,强化执法震慑。
截至目前,江门已实现“城管进社区”城区全覆盖。据统计,全市已设立社区城管服务站197个,进驻城管队员235名。今年9月以来,依托社区城管服务站,城管部门解决社区违章搭建、乱堆杂物、占道经营等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600余宗。
在“创文”期间,“城管进社区”更是为社区注入一剂“强心针”。以蓬江区东风社区为例,执法队员积极参与创文行动。12车大件垃圾被清出小区,楼梯底、小巷中恢复成干净整洁的模样,东风社区也在区创文办的第三方测评中实现“逆袭”。“现在小区整洁多了,看着就觉得清爽!”该社区荣祥小苑的业主委员会主任蔡文指着家门口干净的街道,激动地说。
共建人居新环境
年底黑臭消除率将达90%以上
夕阳西下,余晖如金,清澈的龙溪河里,小鱼儿在水底悠闲地嬉戏,晚风轻拂,河岸芦苇摇曳生姿……这一幕美不胜收的景致,让漫步在龙溪湖公园的老李看在眼里,喜上眉梢。
老李的欢喜中,映照着江门狠抓黑臭水体治理的努力和成果。江门市城管局结合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提质、生态修复等措施,按照“一河一策”原则,对12条列入全国监管平台的城市黑臭水体开展综合治理。“到今年底,黑臭消除率将达90%以上。”给排水科相关负责人表示,除英洲海水道实现水质明显提升外,其他11条到年底将消除水体黑臭;到2020年,12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并建立“长制久清”机制。
生活污水治理是人居环境整治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在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江门市城管局优先补齐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处理设施短板,今年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3座,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11座,新增处理能力20.04万吨/日。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全市已有3200个自然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0%。
老百姓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干净放心的水质,还有更加洁净的道路。今年以来,江门市城管局建立“联动执法”机制,与公安、住建、交通等部门,联动开展泥头车执法整治等专项行动。1—11月,该局检查车辆7574台(次),立案1625件;通过加强执法,督促市区407辆泥头车办理《建筑垃圾准运证》,对比去年底增长200%。
路面环卫保洁,是“城市颜值”最直观的“面子”,也是检验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镜子”。江门积极探索新型环卫作业模式,推进环卫“一把扫”;同时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今年新(改)建城市公厕113座,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2020年,江海区、新会区将完成环卫一体化改革。
在生活垃圾方面,江门开平固废一期项目已于11月底运营并网发电,市区餐厨垃圾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即将投入使用。象山、西园社区已启动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
接下来,江门市城管局将持续开展“垃圾革命”。江门将出台政府规章和相关规范标准,启动立法研究工作,坚持上中下游整体安排,前中末端一起推进,推动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全链条提升,实现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覆盖,计划2020年蓬江区、江海区基本建成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打造城市新品质
城区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江门越来越美了!”今年国庆,滴滴司机阿杰像往常一样出车接客,驶入江门大街小巷,喜庆的节日气氛让他难掩兴奋。
阿杰不禁感慨的背后,是江门城市景观的改变,也是江门城市品质提升带来的蝶变。江门市城管局以“绣花功夫”打造城市景观精品为目标,高品质完成东湖公园、釜山公园、新会北园等城市公园的升级改造,高标准实施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绿化提升。据统计,江门全年共新(改)建各类公园164个,市民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口袋公园”的建设,让隐藏在城市角落的微小空间也融入城市景观。江海区蓬苑社区口袋公园正是江门今年建设的8个“口袋公园”示范点之一。该区城管部门以社区传统文化为基础,投入97.85万元建设三个特色“口袋公园”,打造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绿化休闲空间,全面提升小区生活环境。
“下楼转角就是公园,买完菜可以坐这休息,小孩放学也能来玩,感觉日子越过越舒心!”在市民陈女士看来,新增的“口袋公园”不仅为休闲运动提供了好去处,还扮靓了江门城市面貌。
城市文化的美,让江门散发魅力。4月以来,江门正式打响依法清理整治攻坚战,一块块破损、老旧的广告牌陆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写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告牌。数据显示,江门市城管部门共拆除大型户外广告5346个,清拆面积达15.02万平方米,城市露出了天际线。
铁路沿线是展示侨乡良好文明形象的窗口。今年8月以来,江门通过环境整治、违建治理、隐患整改、绿化美化、市容整治、景观提升等举措,着力提升铁路沿线环境安全秩序。目前,按照“安全、美观”的目标,城管部门牵头抓总,整治铁路环境安全问题439处,预计年底将提前实现省交办任务清零。
清爽、宜居、高颜值……如今,无论是江门市民、回乡华侨还是外地游客,都习惯用这样的词表达心中的欣喜与赞美,这正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江门样本”的体现。
城市管理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接下来,江门市城管局将继续以“绣花功夫”精耕细作,加快智慧城管体系建设,让侨乡更宜居,打造优质生活圈,让城市管理焕发生机活力。
■计划
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
1.继续推进污水治理攻坚。综合施策推进黑臭水体全面治理。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提高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处理效能。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0年底,自然村生活治理覆盖率达55%。
2.持续开展“垃圾革命”。继续深化环卫一体化改革,江海区、新会区明年完成环卫一体化改革。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启动政府规章制定,出台相关规范标准,加强系统谋划,分类推进、示范带动,推动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全链条提升,实现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覆盖,蓬江区、江海区明年基本建成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3.加快“智慧城管”体系建设。推动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过程、城市管理决策等全方位智慧化。开发智慧化城管执法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效率和执法规范化水平。
4.全面落实“城管进社区管到位”。按照“一社区、一服务站、一名以上队员”的要求,持续推动城市管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落实“三事分流”“吹哨报到”,在“接诉即办”中提升绣花功夫水平,不断增强市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聚焦
锻造敢担当善作为的城管铁军
“向右看齐,立正,稍息,整理着装……”12月初,江门市城管局举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大练兵比武活动,伴随着指挥官洪亮的口令声,来自三区四市的7支参赛队伍身着统一制服整齐亮相。
铿锵洪亮的口号、整齐划一的步伐,展现出江门城管队伍新形象。今年以来,江门市城管局牢牢把握“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的队建主线,通过开展岗位大练兵比武、开设法制课堂、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推行“民生城管一线工作法”,锻造能打胜仗善打胜仗的城管“铁军”。
举办规范化培训内强执法效能
今年1月,江门市机构改革,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正式挂牌。新组建的城管局整合了市住建局的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责,林业和园林局的园林绿化管理职责,市水务局的城市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职责,以及相关机构的城市管理领域行政执法职责,职能变多,跨度变大。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执法队伍是基础。江门市城管局突出政治引领、党建先行,通过抓党建带队建促工作,组建三个月即全面完成职能划转、机构重组和两次人员隶转,实现干部队伍大融合,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干劲不减。
完善的教育培训为队伍建设带好头、起好步。组建以来,江门市城管局举办了3期城管系统执法规范化暨军事化培训班,对全市600余名城管队员、协管员进行理论、应急培训和队列操练训练;组织开展大练兵比武活动,激发全市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岗位练兵、比学赶超的热情,营造典型示范引领效应。
为提升队伍法治思维和执法水平,江门市城管局开设“江门城管法制课堂”。值得一提的是,该课堂创新推出“你点单我送课”模式,按学员需求确定每期法治课堂主题。这种模式不仅让法治课堂更有针对性,更提高参训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员打造“一平台两站”,即学法、用法的共享交流平台,知识补给站和能力提升站。
与此同时,该局还举办综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一支“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遇事能办、问策能对”的干部队伍。
推行“一线工作法”外树新时代城管形象
工作作风方面,江门市城管局推行“民生城管一线工作法”,坚持了解情况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树立形象在一线,用城管“辛苦指数”换取百姓“幸福指数”。
同时,该局深化“放管服”改革,对于量大面广、基层管理更加方便的事权,下放到县级主管部门实施,方便群众办事;按照“能并则并、能减则减”的原则,对用水、用气的报装程序、环节、提交资料应减尽减。据了解,江门报装平均办理时间从27.75个工作日缩减至4个工作日,用水报装平均办理时间从13.85个工作日缩减至3个工作日。
篁庄大道交通拥堵、周郡村用水难、骏景湾豪庭小区天然气置换难、金都花园商铺违规改建破坏楼宇承重结构……今年以来,江门市城管局深入一线查民情、体民意,着力解决让群众烦心闹心揪心的重点难点问题,解决积案难题20余宗,得到群众点赞。
8月,江门市城管系统举行主题演讲比赛,一个个先进事迹充分展示了江门城管人的鲜活形象。“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孩子对我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想做一名勤劳踏实的城管。"”参赛选手孙黎以孩子们对未来职业的畅想为切入口,讲述了社会上普遍对城管人员的错误认识。他用激昂奋进的语言,说出自己对城管工作的坚持与期待,并在比赛中夺得第一。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以前我总认为城管"管得太宽",对城管没有好印象,觉得城管就是专管小摊小贩的。但随着社区环境卫生的改善,道路也畅通了,我们对城管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城管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蓬江区东风社区祥荣小苑居民林秀莺说。
下一步,江门市城管局还将进一步推动执法重心下沉,扎实打造“标准化、智慧化、规范化”的城管执法形象。
数读
全市已建立“社区城管服务站”197个,派驻队员235个,处置巡查发现和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事项1600余宗。
到今年底,12条列入全国监管平台的黑臭水体中,有11条可消除黑臭,顺利完成黑臭消除率达90%以上的目标任务。
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3座,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11座,新增处理能力20.04万吨/日。
截至目前,全市共拆除违法广告设施5346个、面积15.02万平方米。
泥头车专项整治出动执法力量4286人次。通过加强执法,督促市区407辆泥头车办理《建筑垃圾准运证》,对比去年底增长200%。
新(改)建各类公园164个,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新(改)建城市公厕113座,两年累计完成217座,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用气报装平均办理时间从27.75个工作日缩减至4个工作日(不含外线工程),用水报装平均办理时间从13.85个工作日缩减至3个工作日(不含外线工程)。
累计摸排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问题线索110条,4、5、6、8、10月份,线索摸排数量在全省住建系统62个单位中排名第一。
新闻推荐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原创话剧《卖子救国》首演 传播广大华侨的爱国精神
江门日报讯(记者/吕中言通讯员/蒋源)日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原创话剧《卖子救国》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首演。该剧根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