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融合发展 争做改革示范 江门启动创建15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镇,昔日短板渐成潜力板
新会区睦洲镇石板沙成了美丽乡村的代表,游客倘佯在渔家风情小巷,并选购当地特产。南方日报记者杨兴乐摄
城乡之变
古老民居旧屋变身疍家风情民宿,岛上中心街道两旁装饰着疍家风情的墙画,周末常见游客往来拍照“打卡”……近日,这座位于西江上的小岛——江门市新会区石板沙村获“2019中国美丽乡村”。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石板沙村正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一村一岛一世界”的疍家风情岛。当前,石板沙正成为江门最热门的乡村旅游地之一,今年国庆节高峰期接待游客过万人次。
石板沙村的变化是江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农产品供应基地,近年来,江门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以农村综合改革、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重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农旅融合乡村发展新路径、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等工作,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出新路、作出示范。
补短板、聚要素、立制度,江门正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塑城乡关系,盘活乡村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当前,针对每个市(区)的优势或短板,江门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创建15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镇(街),并在蓬江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在江海区开展创建全国乡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以及在新会区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改革。
●黄烨倩戴惠甜叶芷晴陆月如
公共服务均等化
市县两级已落实17.82亿元支持乡村振兴
在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霞村,有一座开馆61年之久的霞村图书馆。如今,图书馆藏书量已超过2万册,成为附近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村级图书馆。
“霞村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江门市对乡村文化事业的支持。”荷塘镇文体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李锦洲介绍,近年来,荷塘镇建成、完善农家书屋、自助图书馆、乡村舞台、文化馆、体育场等文化场馆设施,举办“送戏下乡”演出、广场舞活动和各类体育赛事,与早年乡村文化服务匮乏的情况形成对比,城乡文化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江门不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已有显著提升。目前,江门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得到扎实推进,江门1324个服务中心已实现100%全覆盖目标。
根据《江门市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三年工作方案》,江门市将继续推动基层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全市范围内有条件的村均建有至少一个文化祠堂,农村文化祠堂要作为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文明教育实践、村史展览、村规民约展示、粤曲私伙局、非遗展示及书画艺术创作等活动的场所,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乡村不仅有书香,还有小公园。走在荷塘镇南村村,青砖水泥路面干净整洁,清澈的鱼塘倒映着蓝天白云,旧茅屋变身口袋公园,公厕升级异味不再……作为蓬江区4个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近年来荷塘镇南村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荷塘镇南村的华丽蝶变是江门市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加强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缩影。2019年,江门市县两级财政预计已落实17.82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全域1100多个行政村(社区)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厕所革命”完成标准化公厕建设1118个,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99.5%。同时,江门市还创建了14条彰显侨乡特色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
下一步,江门计划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巩固“厕所革命”建设成果,健全农村标准化公厕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力争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100%。同时,在抓好1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打造提升的基础上,该市将继续深入推进1个省级示范县、7个省级示范镇、105个省级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实现全市60%以上的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的标准。
产业发展协同化
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成功获批
今年63岁的何海林是江门鹤山市古劳镇双桥村人。2016年,原本辗转多地打工的他回到家乡,成为古劳水乡旅游开发中心的一名渡工。何海林笑着说:“在这里上班提高了收入,回乡工作比在外面奔波还要好。”
近年来,鹤山市古劳镇大力整合古劳水乡旅游资源,逐步推进全域旅游,并以创建特色小镇为抓手,完善水乡内部、外部及周边多方面的综合配套建设。如今,旅游兴旺了,产业发展了,就业增加了,生态改善了。面对眼前的种种变化,何海林感叹:“真是一方发展,多方受益!”
在江门,古劳镇只是一个缩影。日前,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江门市特色小镇发展规划(2019-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其中提到,到2035年,在全市范围培育建设30个左右特色小镇;小镇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形态的重要模式,特色小镇成为全市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特色小镇是城乡要素融合的重要载体,而农业园区则是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台山市端芬镇的鳗鱼养殖基地里,连片鱼塘一眼望不到边。近年,台山市以南部沿岸的斗山、端芬、广海、冲蒌4个镇为基础,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约104.19万亩的鳗鱼现代农业产业园。去年,台山鳗鱼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2018年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
作为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和加工出口基地,台山鳗鱼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加快补齐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并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高标准打造鳗鱼示范基地,通过园区的转型升级,不断推动台山鳗鱼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台山鳗鱼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故事,是江门正在着力描绘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图景中的一幕。
据统计,江门市已创建1个国家级、5个省级、19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创建220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园区(基地),农业产业园区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载体。今年,江门已成功获批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13个市级产业园认证工作。
《江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提出至2020年,全市计划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未来,江门将继续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产业兴旺的拳头抓手,再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若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建园强农”。
社区治理现代化
江海全区建成12个村(居)民议事场所
走进江海区外海街道麻三村党群服务中心,左侧院墙的村务公开公告栏上,满满当当地张贴了各项事务:有“两委”干部、村小组长监督委员会联席会议纪录表,有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月(季度)理财公布表……
“开展农村社区治理探索以来,我们村以完善村务公开和制定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党员责任岗制度为抓手,健全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带动机制,逐步提升村居服务水平。”麻三村民委员会委员李长美介绍。据了解,麻三村的村民代表议事大会由73名村民代表组成,他们分别来自于村内10个村民小组,负责讨论、决议、监督村内的大小事务,如长者饭堂的建设、党建公园的改造、村内的停车位规划等。
村党支部书记邬连旺介绍,他们在党群服务中心内投入60万元建设了科学育儿室、妇女儿童之家、村民纠纷调解室等,利用这些场所开展村务互动面对面、重大决策面对面、民生大巡访等活动,引导村民参与社区治理。
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类似的村(居)民议事场所共有12个,它们构建起辖区内多层议事协商制度,为居民群众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渠道。
自2017年底获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以来,高新区(江海区)依据《高新区(江海区)推进农村社区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选取12个村(社区)作为试点,推进农村基层社会创新治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工作,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如今,高新区(江海区)以党建引领、三社联动、三治融合为主线,推动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并且探索出一批治理经验,如村(居)议事制、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积分管理制、引导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三社联动机制……
其中,在三社联动方面,高新区(江海区)今年来通过社会治理公益创投,实现底线民生社工服务全覆盖,创新推出了“联创善治”公益微创投、“党建引领,文化传承”等社区治理三社联动微项目。如今,全区共构建了13个养老网格、建设了26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打造了5个长者饭堂,在全市率先打造了老年人10分钟生活圈。
“如何打造服务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实现乡村振兴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李长美表示。
■计划
推进城乡产业融合释放乡村发展潜力
江门市农村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江门将从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着力打造产业园区、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四方面入手,推进城乡产业融合,释放乡村发展潜力。
其中,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方面,江门将通过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和企业集中等途径,在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上,继续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具体包括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走绿色、品牌发展道路;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村镇,重点围绕丝苗米、陈皮、茶叶、花卉、青蟹、鳗鱼、白对虾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整村开发、多村连片,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新格局。
在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方面,江门将继续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扶持一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同时,江门还将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流通业和乡村旅游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样本
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以特色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统领城乡融合发展
小城镇变身记
“牛杂多少钱一份?”“给我来一份牛腩!”11月,2019棠下镇乡村文化旅游节暨“棠下牛肉”美食节在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村委会(即后珠玑巷纪念广场)举行。各方游客一边品尝新鲜的牛杂、牛腩,一边购买新鲜的牛肉和酱料,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村里人气越来越旺,我们更有信心发展好良溪。”良溪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志光说。
乡村文化旅游美食节火爆的背后,是蓬江区棠下镇以特色生态、文化、产业等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统领城乡融合发展。如今,棠下正加速告别落后的村庄形态,走上产业优化、生活宜居、公共服务均等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小切口”打开三产融合大路径
周末,顺德游客黄先生带着家人驱车专门到棠下镇五洞村品尝牛肉美食。“这里的牛肉特别鲜美,江门的朋友都向我推荐,所以我就趁着假期带家人过来尝一尝。”还有很多像黄先生一样慕名而来的游客,专门到五洞村吃牛肉品美食。
近年来,随着江门大道建成开通,蓬江区城乡融合步伐加快,交通日益便利,棠下五洞牛肉的美食招牌也越来越响。如今,走进五洞村,一条新兴的牛肉街饮食兴旺,商铺林立,从村头到村尾到处可见牛肉火锅的招牌,每逢晚上,村道两旁都停满了挂着中山、顺德等地车牌的小汽车,食客接踵而来。
“旅游是个小切口,但对农村三产融合的作用不可忽视。”五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凯辉算了这样一笔账,以一家牛肉餐馆为例,租赁村中的4亩地租金是每年27万元,相当于130亩鱼塘的租金。同时,餐厅直接带动了约50名村民的就业,带动村民增收。
五洞村的发展得益于棠下不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做活乡村旅游,棠下盘活了乡村资源盘,汇聚了生产要素,从而助推三产融合。接下来,棠下镇还将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新型生态农业,推进三产融合,引来产业致富“活水”,既增加村民收入,又守住绿水青山。
“小改变”带来乡村振兴大市场
在棠下镇仁厚村,村民的家门前都统一、整齐地摆放着垃圾桶,村道旁的空地上几辆小汽车整齐地停放在车位内。“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也更加自觉维护好村内的环境卫生。”家住仁厚村的黄伯伯笑着说。村里道路十分干净,道路旁的绿化也做得越来越好。他觉得变化最大的是,村里的河道变干净了,以前有垃圾漂在上面,现在几乎见不到。
仁厚村的变化是棠下补短板、强基础,改善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以往,受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的制约,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长期不足,这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短板,也是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难点。
针对这些难点,棠下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立健全自然村内垃圾收集和卫生保洁机制、推进生活污水处理等,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初显。据统计,棠下镇包括仁厚村在内的155个自然村已基本完成“三清三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提升。
越来越多村民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在良溪村住了40多年的村民何永超切实感受到近年来家乡越变越美,在村里居住越来越舒适。“感觉村子每周都有新变化,我们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小公园,居住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何永超说。
接下来,棠下还将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打造良溪村、仁厚村、虎岭岭美村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自然村,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示范村建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典型示范转向面上推开,逐步提升村容村貌,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文旅产业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城乡融合。
数读
◎2018年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出达24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同比增长10%;
◎全市所有村(社区)公共服务站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提供103项基本公共服务,惠及170多万农民;
◎创新“农业+就业创业”: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可享受最高1.5万元的创业资助、最高3.6万元的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对经认定的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可以享受一次性10万元补贴;
◎截至2019年9月底,全市3835名农村户籍居民享受技能晋升培训补贴,发放补贴金额725.8万元。
新闻推荐
9只白鹤往南多飞800多公里到达江门 在广东极为罕见生态在变好 “贵宾”来过冬
白鹤多飞800余公里首抵广东。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建广、黄文生通讯员三石每逢秋冬降临,北方的候鸟就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