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节日里,海外华侨华人就将它高高挂起 一盏东艺宫灯 凝聚浓浓乡情
近日,记者来到蓬江区杜阮镇龙安村的挪毛咀工业区内,一家专业从事宫灯制作的企业——江门东艺宫灯有限公司。工厂门前挂着两盏宫灯,古朴又雅致,厂内十几名工人正辛勤地忙碌着,经过一道道工序,一盏盏玲珑剔透、做工精美、端庄典雅的东艺宫灯让人眼前一亮。不久,这些承载着故乡祝愿的宫灯,将漂洋过海,成为海外侨胞的手信,送上最好的新春祝福。
临近年末,广东省非遗项目江门东艺宫灯代表性传承人李仰东一直处于“连轴转”的状态:除了生产一线的工作,他还在致力推动一件事——将东艺宫灯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盏东艺宫灯,凝聚了华侨华人的爱国爱乡之心。”说到宫灯,李仰东总有说不完的话,从宫灯的起源,宫灯的传承,到在海外侨胞心中的位置,向记者娓娓道来背后一连串故事……
1
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东艺宫灯的兴起颇有历史渊源。李仰东介绍,700多年前,南宋的末代皇朝随着广东新会崖门宋元大海战的大败而结束。大战后,南宋宫廷里的艺人、御师纷纷逃难流落于江门、新会一带。此后,汉人常于元宵、中秋等节日张挂花灯,以示怀念并祝愿。自此,江门、新会等地区增添了中原生活饮食文化色彩。
大约清代光绪年间,后人李希焱在江门长堤开设了宫灯瓷业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门被定为通商口岸,商业日益繁荣,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宫灯行业兴旺发展。1925年,李希焱之子李发继承祖业,并为东南亚华侨代办宫灯。
1941年,李发将生意渐渐移至香港,宫灯生产达到了鼎盛,于1949年成为获得英国专利权的中国最早产品。上世纪70年代,李发与江门国企成立“东方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制作并销售宫灯。1989年,李发迁厂回江门,其子李永棪将东艺宫灯制作技艺带回江门故里,并在此地生根开花。
随着时代的变迁,宫灯市场逐渐萎缩。2005年,年近九旬的李发感觉力不从心,李仰东成为他心中的接班人人选。彼时,李仰东在美国纽约游学,在时代广场帮游客画素描、彩虹画,并积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惬意。李发找到他时,激起了他心中的涟漪,“老人家把毕生精力都放在了这项传统工艺上,让我十分感动。”
李仰东从小就学习美术,深谙东艺宫灯的制作技艺,对其有非常深厚的感情。“2007年,我看到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重新燃起信心。”于是,李仰东从美国独自回到家乡江门,正式从李永棪手里接过宫灯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在李仰东的大力推动下,2009年3月,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传统技艺)入选江门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2月,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李仰东被确定为广东非遗项目东艺宫灯传承人。
2
融入侨乡和中华文化元素
位于蓬江区堤东路有一间古色古香的宫灯店,店内百余盏宫灯熠熠生辉,这里还是东艺宫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江门市东艺宫灯博物馆。虽然光阴荏苒、逝者如斯,但东艺宫灯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传承近千年,如今依然绽放着夺目耀眼的光芒。
宫灯分高、中、低不同档次,以制造宫灯大小的不同要求取材开料。木材有高档的缅甸花梨、刺猬紫檀等红木,有中档的柚木、榉木,还有日本白木次之,以不易变形为基本要求。“时代在变,东艺宫灯的制作也在发生变化,以前基本都选用木材,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塑料开始普及,而木材制的宫灯在保持和运输中也存在不便,塑料开始在宫灯中使用,也很受华人的欢迎。”李仰东说。
李仰东介绍,东艺宫灯包含红木雕刻、玉雕、中国结、中国书画等多种元素,是灯具和工艺美术的完美结合。其制作工艺复杂,包括备料、开料、出槽、挑花、拼件、配活插件,在绢、玻璃上作画、上色,并固定、安装、结穗、挂饰、装灯。雕刻法,是以铁丝锯穿,再用刀刻,然后用铁丝磨其空隙,并经过多次打磨修整。木材制造灯架及龙头挂件、配件,丝穗用以编织最具中国传统风格的中国结、流苏等多变的挂饰。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传统六角宫灯,它的造型端庄、肃穆、稳重,与古建筑艺术相得益彰,十分协调,让人感受到帝王的威严及宫殿的庄重。”李仰东说,宫灯虽小,但其风格独特,它体现和映衬了中国古代文明及灯具造型和建筑艺术之美。
六角宫灯具有家居装饰照明用途,是各地大型祭祀活动专用灯,海外华人餐馆标志,东南亚、中国沿海、港澳等地慈善筹款投灯活动的指定圣灯。它采用木料、玻璃等传统的材料,采用可折叠式的设计以方便携带。用手工绘制的玻璃画,图案多寓意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造型和结构是从南宋流传下来加以改造的古典风格。
在店里展示的宫灯中,记者看到,有不少具有侨乡风土民情的景和物,如江门墟顶街、江门一中红楼、开平碉楼、甜水萝卜、杜阮凉瓜、新会柑……既精美又接地气。“把侨乡的特色融入宫灯设计中,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也能更好地推广侨乡文化。”李仰东说。
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办公室,广东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首个华侨世界文化项目“开平碉楼与村落”绘制在东艺宫灯上,向过往嘉宾、游客展示着广东华侨文化特色。
3
深受
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喜爱
文博会、非遗展示活动、户外大街小巷……记者看到,在李仰东的带领下,东艺宫灯常常活跃于各种场合。在2019年深圳文博会上,江门东艺宫灯公司送展的缅花红木宫灯作为广东省五项优秀展品之一,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选入1号馆广东展厅。
当波兰驻广州总领事亚当到东艺宫灯深圳文博会展位参观时,特地感谢东艺宫灯2015年8月参与波兰首都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彩灯节。“东艺宫灯不仅是唐人餐馆的标志,还是社团节日聚会的饰品……尤其在中华传统节日元宵、中秋和春节,更是不可或缺。”李仰东说。
“宫灯凝聚了华侨华人的乡愁。”李仰东神情若有所思,他回忆,“2008年中秋佳节前,世界著名爱国华侨华人领袖、社会活动家陈香梅,在美国纽约收到美国餐饮协会副会长关云龙赠送的东艺宫灯时,就大赞东艺宫灯代表了华侨华人对祖国美好的思念和祝愿。”
“香港无线、亚视等电视台都采用东艺宫灯作为古装剧的专业道具。”李仰东自豪地说道,除了用作道具,东艺宫灯行销北美、西欧和东南亚等国家,受到海外华人的赞赏。他介绍,每年春节到元宵节期间,海外华侨都会在四邑庙和关帝庙挂宫灯祈福;此外,中秋节和添丁时,华侨们也保留挂宫灯的习俗。
在李仰东展示的照片上,记者看到50元港币上也有宫灯的图案。原来,东艺宫灯作为首枚也是唯一的宫灯图案印制在香港汇丰银行发行的50元港币钞票上(汇丰银行2010、2012、2013、2014、2016年版),多年来多次再版,一直在香港、澳门大量流通使用。
2013年,在广东省珠海国际广场举办的“迎中秋贺国庆”东艺宫灯展上,吸引了众多香港、澳门同胞前来与珠海人民共度良宵。“东艺宫灯在中国港澳地区和海外很有名气,只是现在老百姓对它了解不多。”他希望,随着国人对文化遗产项目越来越重视,东艺宫灯也可以越走越远,被更多人喜欢。
4
用文创为宫灯
注入青春活力
一盏东艺宫灯有着辉煌而深厚的历史,包含了多种中国传统元素,如红木雕刻、中国画、中国结等,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传承中华文化、侨乡文化,是我的梦。”回顾传承宫灯十多年之路,李仰东感慨,“这其中苦也多,乐也多。”
近年来,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李仰东对宫灯的历史传承、规格品种、工艺流程等进行记录,建立了系统档案。此外,他加强对江门宫灯制作工艺、玻璃画,以及灯谜文学的研究,充分利用艺术馆、美术馆等场所进行展示和保存。
如果参加展会或接待客人,李仰东就会穿上那身定制的红色衫——东艺宫灯图案和“东艺宫灯”四个字印在左胸,尤其醒目。“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社会各界,比如政府部门能提供一些优惠条件,让传统文化工艺品在面对市场竞争时,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李仰东说,未来,他打算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设计、生产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产品。
目前,李仰东积极推动东艺宫灯更多地走进年轻人群体。今年9月,江门市博物馆举行“圆月高升,东艺宫灯”中秋节非遗宫灯体验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参与体验宫灯制作。李仰东现场讲述东艺宫灯的制作技艺,孩子与家长一起动手制作宫灯,十分热闹。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说:“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人们了解东艺宫灯,以及宫灯背后所蕴含的历史。”
“小时候在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香港很多地方都会挂上宫灯,很有节日氛围。”在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艺会会长陆永盛看来,东艺宫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项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有必要,“东艺宫灯是中国少数历经战乱而未停止生产的宫灯企业,宫灯文化不仅没有间断,还在香港焕发了生机,又回到江门发展壮大,增强了两地之间的文化互动性。
“发展文创产品是江门东艺宫灯2020年的发展方向。”李仰东近日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接下来,他计划打造东艺宫灯旅游产品、文创产品,往“小型化”发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作为中国代表性的装饰物走近更多年轻人,将宫灯介绍给更多的海外华侨华人,更好地推广侨乡文化、中华文化……
策划/叶桃统筹/王平强崔怡娟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黎禹君谌磊
新闻推荐
开平市领导寄语 佛山市开平侨属 海外联谊会 加强与家乡 沟通和合作
江门日报讯(记者/敖转优)12月14日上午,佛山市开平侨属海外联谊会举行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三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数百名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