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妙用

江门日报 2019-12-25 08:25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自己的数学”。——江门市范罗冈小学丁玉敏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自己的数学”。学生学的内容一旦脱离生活,教师的教如同纸上谈兵。基于此,数学的教与学都应该立足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跨越传统的“从书本中学数学”,从而实现“在生活中做数学”的现实体验,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模式。

联系生活激趣引课

创设耐人寻味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想用小本领来解决问题的欲望。全国名教师华应龙老师上“角的度量”一课时,上课伊始,课件一个一个地出示不同倾斜度的滑梯情景,通过提问“你想玩哪个,为什么?”使学生在思维认知上产生强烈的对比冲突,自发地去思考滑梯下滑的速度与角的大小之间有关系。再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教师手拿学生熟知的A4纸问:“一张纸片可以看作一个长方形吗?”“那么50张、100张、1000张同样大小的纸片叠加起来呢?”这样的生活情景,简单高效地引领学生进入到新问题的讨论,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一张一张纸叠的过程就像他们玩堆积木一样,由面到体自然过渡,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游戏教学提高效率

小学生正处在天真烂漫的年龄阶段,游戏能使他们感到快乐。根据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将学习内容设计成有趣的游戏,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像“三位数乘两位数”等计算型课例,一味计算显然枯燥乏味。如果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练习形式游戏化,如“帮小猴赢桃子”“小壁虎找尾巴”“快乐连连看”等,孩子们既感兴趣,又富有挑战性。再来个“速算小达人”“神算手”等竞赛活动,一定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

关注情感解决疑难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行为参与;二是认知参与;三是情感参与。平时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从生活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三个含有圆形的物体,借助绳子、卷尺等学具,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写在表格中;课上小组交流汇报,学生互评,在认知上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在同一圆里,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教师画龙点睛引出圆周率,突破重难点;再通过课件渗透相关数学史知识——最早算出圆周率的是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有效参与使课堂绽放出多彩光芒。

勤思巧练事半功倍

要学好小学数学,学生需要做适当练习,不过不建议搞题海战术,要讲究方法勤思巧练,方可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1、练题型。学生要掌握最基本的题型与解题方法。课本是最好的载体,题型由易到难,学生首先要会做课本上的题目,还要懂得解题思路与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难度相对稍大的综合题。

2、练思维。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多思考勤整理,将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结构化,这样学生在解题时可以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品质,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解题模式。这样不管题型如何变化,学生都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错漏。学生要把易错题整理成自己的错题本,尤其注重整理综合题目的知识漏洞。综合题涉及的知识面广,这就需要将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再解答。教师选题或者编题时注重联系生活,由易到难,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知识漏洞能有效弥补。学生感受到自己进步了,就更愿意花时间去探索,慢慢爱上数学,这才是练的终极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课堂,以学生的生活元素为切入点,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爱上数学,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新闻推荐

三款高端汽车江门上市 准备换车的你看中哪一款?

沃尔沃全新S60凯迪拉克CT5全新林肯飞行家近年来,二次购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品牌价值高、外观动力好的高端汽车备受青睐,成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