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桑梓 兴建新村 “平民将军张其光”系列之三
文/图吕胜根
晚清名将张其光爱国爱乡,影响至今,在新会区双水镇豪山村,人们还可以看到很多见证物。
因为张其光,豪山村留下了张将军家庙这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悉,张将军家庙在全国共有四间,建筑风格大致相近,其中天津为第一间,浙江为第二间,台湾为第三间,最后一间建在张其光的故乡。
豪山乡亲联谊会副会长张小逵说,张其光在家乡做了几件好事。如,捐款并主持重修张氏宗祠、龙母庙,捐款并创办淳信书院,进行新村建设等。
主持重修豪山祖祠
张其光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与豪山村联系密切。张小逵提供的《张其光与豪山事项列表》显示:光绪元年(1875年),张其光主持重修豪山祖祠;光绪五年(1879年),回豪山村为母祝寿时,光绪皇帝亲笔御书“萱荫延芳”匾额,并赐玉如意、蟒缎等贺礼,同年张其光倡议带头捐银兴办惇信书院;光绪七年(1881年),主持重修豪山族谱;光绪十年(1884年)奉旨所建豪山张将军家庙落成。豪山乡亲联谊会副会长张卫民说,家庙前原置有两尊庞大的云石狮子,是广东省较为少见的历史文物。上世纪50年代,新会人民会堂落成之际,这对石狮迁置会堂门口两侧,成为会堂的标志物之一。此外,1985年,家庙大门口一对石鼓则被运去新会一间学校。
出资兴建豪山新村
清光绪年间,张其光在老家的“房地产及新农村项目”运作,可谓领一时风气之先。
据新会区双水镇编著的《双水历史故事》记载,在兴建张将军家庙的同时,张其光与村中长者、外出兄弟商议,在三间大屋的西边至张氏宗祠一带,建设新村,命名“仁寿里”。新村统一规划,整齐有序,分八条巷,每巷十户,每条巷第一间屋均由张其光出资兴建,建成后卖给村民,其他村民在第二间屋后面陆续建房,后一间比前一间高一砖位,后来建成了几十间清代岭南风格的青砖屋,共有80户,名扬多时。仁寿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改称豪山新村。
该村落至今仍存,保留了历史的原貌和往日的气息。尚有少量村民居住于此,他们用平静的生活,守护着古村。
带头捐建惇信书院
2013年,人们在新会区双水镇天亭圩发现清代光绪五年(1879年)“惇信书院”旧石匾额。
历史上的惇信书院为岭南祠堂式的建筑,古朴庄严,前后二进,中有天井,是当时双水最高学府。惇信书院是由“双水上堡”各乡,即今豪山、沙富、上凌等村集资兴建的乡村社学,用以联络感情,学习交流科举考试知识。为兴办惇信书院,张其光更是带头捐出巨款。老家在双水沙富的名宦张焯奎在《浙江提督张奎垣军门行状》说到,张将军“自奉俭啬”,即对自己“孤寒”,但“遇亲戚朋旧之困乏者,必厚以相周。其有关义举务鼓舞捐助,不留余力,如定海之延陵书院,本里之惇信书院,及都门之新会新馆,皆首捐巨赀为倡。”
张其光重视对村民的教化和对子女的教育,这也是他带头兴办惇信书院的内在原因。光绪七年(1881年)主持重修豪山族谱,他在序言中说,欲广福田,须凭心地;宜种福田以荫子孙,宜修德做善事,可胜天。忠厚非愚,人欺天不欺,奸巧诡诈实非福。孝慈义方谦和勤俭八字乃持身之要也。处世宜谦恭诚慎,持盈戒满,天理昭然。他还对子女说:“吾以武夫,受国厚恩,汝曹读书,当立志效忠,勿以一第自多也。”
惇信书院教学育人,曾为当地文教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抗战期间,1939年新会县府迁双水天亭圩,1941年9月县民众教育馆在惇信书院复办,内设图书室、展览室、乒乓球室、象棋室,不定期出版壁报,举行音乐晚会、时事讲座等,景堂图书馆天亭分馆也设于书院内,至1944年停办。惇信书院在1948年易名为私立祥和中学,1950年拆除书院建新校舍,1951年9月更名为新会县第二中学。
惇信书院可以说是新会二中的前身。“惇信书院”旧石匾额现在也安装在新会二中校内,彰显出张其光重视教育、情系桑梓的殷切之心。
新闻推荐
明泰广场动工,将打造成城市综合体 拟规划建设一座120米高的城市地标酒店
明泰广场动工仪式现场。日前,高新区(江海区)举办第四季度重大项目动工活动,其中包括明泰广场。明泰广场项目用地4688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