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澳门人很幸福未来共造“湾区品牌”
澳门回归20周年高端访谈
澳门社会文化司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制定社会文化范畴政策和监督与该范畴有关的政府部门的实体,在卫生、教育、青年、社会工作、社会保障、文化、旅游、体育等社会保障等施政领域行使职权。
现任社会文化司司长的谭俊荣就是统筹澳门社会文化领域的“大家长”,祖籍广东江门的他自澳门回归后便进入社会文化司工作,辅助时任司长协调辖下各局、自治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并先后担任过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澳门特区政府发言人、粤澳合作澳方联络办公室主任、珠澳横琴开发工作小组组长等职务,是一位表现杰出的“多面手”。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谭俊荣司长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畅谈澳门的现在与未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蔡凌跃
图/澳门社会文化司提供
华人更受重视
民众幸福感强
谭俊荣生于1962年,一直在澳门生活成长,随后外出求学,并于1989年回到澳门开始公职生涯。
自2014年被国务院任命为澳门社会文化司司长以来,谭俊荣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统筹推动辖下各机构开展工作方面,由于社会文化司管辖范围广,他常年奔波在各个领域一线,行程十分密集,但这位和蔼可亲的“大家长”总是活力满满,深得当地民众和青少年爱戴。对于回归,谭俊荣与澳门民众的感受相同,那就是澳门社会各方面都在变得越来越好。
广州日报:您如何看待回归祖国为澳门带来的影响?
谭俊荣:“一国两制”方针为澳门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优势和政策保障,回归20年来,澳门特区政府与社会各界全面理解、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响应国家所需,施展澳门所长”也成为特区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共识,同时澳门在区域协作和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
广州日报:对于澳门回归前后所发生的变化,您有什么切身体会?
谭俊荣:我于1989年进入公职生涯,当时的澳葡政府较少提供晋升机会给华人公务员。但在1999年回归祖国以后,我的华人同事纷纷担任重要职位,大家得以发挥所长、服务社会。我也是从1999年开始长期在社会文化司工作,主要负责医疗卫生、社会工作、社会保障、青年、教育、文化、旅游、体育等社会民生事务。
回归20年来,我不时在街上遇到居民与我闲话家常,大家虽然也会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不少意见,但更多的还是表达对政府部门的谢意和鼓励,这让我们感觉很温暖。
我深切感受到,回归20年来,对于澳门社会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澳门居民拥有了更强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总体上很满意特区政府的施政。特别是年长者,那份今非昔比的感受更为强烈。
强化文化交流
多向“家乡”学习
今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谭俊荣司长对此深有体会,不仅因为他的故乡在广东,更因为他是粤澳合作的最早见证者、推动者之一。谭俊荣认为,澳门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榮。
广州日报:《规划纲要》提及的澳门在大湾区中的角色定位,对于贵司接下来的工作开展会有哪些启示?
谭俊荣:对于我们的工作启示有三点。首先,要在强化澳门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并加强澳门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要发挥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作用,加强中葡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第三,要发挥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作用,开发“一程多站”的旅游路线,深化大湾区旅游国际合作。
广州日报:您是粤澳合作的最早一批见证者之一,多年来您对于广东的印象经历过哪些变化?
谭俊荣:广东是澳门的近邻,澳门许多居民都来自广东,而我本人的家乡就在江门,所以,我们都对广东怀有深厚的感情。我们经常说去广东是“返家乡”。就在今年11月,我还带领了澳门的一批年轻人回到开平,实地探访当地的旅游资源,并与当地的政府官员以及青年代表一起探讨澳门与当地的合作,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尝试。
近三十多年来,广东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此外广东的另一个特点,是领先全国的开放思维,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内地许多新的观念和经验都来自广东,这是非常值得澳门学习的,假如没有开放的思维,澳门要在大湾区实现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
联动兄弟城市
打造“湾区品牌”
今年对于澳门社会各界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规划纲要》的落实,加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的“双喜临门”,为澳门各界带来了更为朝气蓬勃的新景象。作为统管社会文化领域的“大家长”,谭俊荣司长在欣喜之余不忘积极探索澳门在大湾区背景下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广州日报:《规划纲要》中提及要“塑造健康湾区、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在您看来,澳门卫生领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如何发力?
谭俊荣:粤港澳三地在卫生健康方面合作一直很密切,在《规划纲要》出台后几天,我就率领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局赴深圳与广东省卫健委、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三方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共识》;接下来,澳门期待与大湾区各兄弟城市加强交流,着力推进落实医疗卫生合作,重点包括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加紧推动在珠海横琴设立医疗卫生站;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等。
广州日报:从大湾区的整体发展来看,澳门将如何推进粤港澳共享区域旅游资源,构建大湾区旅游品牌?
谭俊荣:将澳门建设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是国家多年来一直给予澳门的定位和期望。客观地讲,旅游是澳门的优势产业,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澳门回归20周年,在旅游领域我们专门策划了一系列“双庆”的活动,全方位、多角度推广澳门缤纷多彩的旅游城市形象。
《规划纲要》无疑为澳门旅游业带来新的机遇,并赋予澳门新的使命。首先,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世界性旅游组织,与其他国家的旅游业者分享经验并加强交流;其次,我们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力将澳门打造成大湾区的“旅游培训基地”;第三,将加强与大湾区兄弟城市在旅游资源、规划、政策和线路上的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形象宣传及联合营销等方式,共同推广粤港澳旅游品牌,拓展国际客源市场,为旅客在大湾区内通行提供便利。
广州日报:今年适逢中葡建交40周年,在您看来,澳门应如何发挥好自身的文化特色,进而增强大湾区的文化软实力?
谭俊荣:多元文化长期交融共存,是澳门文化的重要特色。《规划纲要》赋予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地”的新定位,为此,澳门一方面要重视文化教育、夯实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2019年,我们在文化领域推出的一系列活动取得成功,澳门的文化活动水平和人文形象得到提升,这将构成澳门以后在更广阔领域实现合作发展的人文基础。
关于增强澳门以及大湾区的文化软实力,我们有以下设想:首先,充分利用《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等合作机制,积极发挥澳门的独特文化优势;其次,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将在“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的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络机制,积极拓展粤港澳三地在影视、动漫、时装及出版等方面的文化产业合作项目;此外,澳门文化产业委员会将在原有专项小组的基础上设置新的小组,进一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澳门文化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夯实人才土壤
湾区前景可期
谭俊荣司长在采访中也表达了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他告诉记者,青年人才是澳门的未来,更是大湾区的未来,“我深信,十年以后的粤港澳大湾区一定会达成既定目标,成为世界上最美丽、最有竞争力的湾区之一。”
广州日报:澳门作为中葡双语人才聚集区,接下来将如何扩大这个优势?
谭俊荣:葡语是澳门的独特资源,特区政府高度重视葡语人才的培养,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中葡双语人才培养基地”。未来将调动澳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我们的整体优势。
首先,要加强机制建设。我们要推动更多的学生学习葡语,开好“中葡双语班”,进一步发挥多所高校组成的“培养中葡双语人才联盟”的作用;其次,我们会加大资源投入,支持中葡双语人才成长、成才;最后,要加强与大湾区各城市、内地高等院校以及葡语系国家的合作,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优势,研究合办相关交流课程,让学生可同时到两地甚至三地进行学习。
广州日报:《规划纲要》中强调了要拓展港澳青年在内地的就业和创业空间,从社会文化司的层面来看,接下来将如何引导澳门青年在大湾区的创业之路?
谭俊荣:青年是澳门的未来,特区政府高度重视他们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在就业、创业方面,大湾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是港澳青年发展的重要机遇。比如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构建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信息平台、澳门高等教育局的“高校学生活动资助计划”等,都会加深他们对粤澳合作以及内地青年创业的认识。此外,澳门多所高等院校均已积极配合特区政府的施政理念和方向,让学生了解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之间的科教合作情况等。
新闻推荐
2020年迎新春文创花市即将开市 《侨都记忆》今明开演,为花市预热
江门日报讯(记者/罗霈通讯员/李成娟黄宇)近日,记者获悉,由江门市文联、江海区文广旅体局、江南街道办事处、江门演艺中心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