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坚守初心使命 为农民谋幸福 为乡村谋振兴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厚植于心,迅速行动,取得了一项项突破:实现全市210个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检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完成低收入人口帮扶改革试点市恩平市帮扶对象的认定工作;制定《关于加快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的指导意见》《江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等10余个政策文件;助力江门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是全国11个地市之一……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主题教育期间,市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责任担当,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聆听百姓声音,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逐一对照、逐项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把“改”字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化“问题清单”为“成效清单”,时刻坚守“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的初心和使命。
A用好理论学习这架“望远镜”
以新思想滋养初心、引领使命,是推动伟大事业行稳致远的内在需要。在主题教育中,市农业农村局切实用好理论学习这架“望远镜”,把大局、稳方向,在学习中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认识,为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做好坚实的理论准备。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开展专题学习19场次、集中研讨12场次,领导班子成员讲党课13场次,各党支部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研讨50余次,专门组织召开转变机关作风、强化责任担当专题学习班。通过列出专题集中学、选树榜样对照学、建好阵地激励学、带着问题思考学,持续深化理论学习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当年,周恩来总理来新会大泽视察时,就是站在这里,与父老乡亲们亲切交谈,详细询问有关土地面积、粮食产量、收益分配、社员家庭副业等情况……”11月12日,在讲解员娓娓道来声中,市农业农村局局机关全体党员的思绪拉回那段红色岁月里。
除了日常理论学习,市农业农村局还积极开展“重走侨乡红色路传承革命精神”教育活动,多次组织党员前往新会、开平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现场参观、重温入党誓词、实地体验感受等方式,推动主题教育理论学习“开花结果”。
B用好调查研究这台“显微镜”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今年9月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基层、重心下移,奔着问题调研,确保找清找准,用好调查研究这台“显微镜”。
在主题教育中,市农业农村局多次深入农村群众家中、走入田间地头、走进企业车间,就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基层党建、产业扶贫等,与企业负责人、干部、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深入交流,研究分析问题症结。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把一些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摆上案头、提上日程,立"军令状"、啃"硬骨头"、打"攻坚战",以扎实作风和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少强如是说。
党员干部脚下沾了泥土,心中就沉淀了一份真情。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机驾驶员因想节省培训费、或怕麻烦不想参加异地培训而忽略农机驾驶技能的培训学习,从而导致农机驾驶员考试通过率低、农机驾驶持证率低等问题,甚至造成农机驾驶事故发生。”农机化管理科科长肖军说。
市农业农村局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掌握拟申领农机驾驶证人员需求实情,并分别在需求较大的台山市、开平市举办4期农机驾驶员技能培训班,免费为近300位农机驾驶员进行培训和考试,参训的农机驾驶员参加农机驾驶证申领考试通过率超过90%,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和点赞。
C用好检视反思这面“反光镜”
主题教育既要用好调查研究这块“法宝”,同时也要做好“后半篇文章”,从严要求,用好检视反思这面“反光镜”。
11月11日,市农业农村局召开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暨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各班子成员先后汇报了一批在深入基层调研后形成的高质量报告,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调研报告》《关于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农业高质量合作发展的调研报告》等,找准工作上的短板弱项,认清产生问题的根源症结。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在提质上下功夫,把调查发现的问题与检视整改落实结合起来,使调研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着力解决关乎群众民生实事的过程。”郑少强表示。
为了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市农业农村局围绕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生态环境、农村改革等主题,总结梳理了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精准扶贫工作还存在差距”“农村'三资'管理不够完善”等7大问题,实行挂图作战、对标销号,在大抓落实中把每个“考点”变成“加分点”。
D用好整改落实这个“聚光镜”
检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还应突出“改”字当头,将“改”字贯穿始终,紧盯问题不放,聚焦整改不松,用好整改落实这只“聚光镜”,确保见效长效。
去年9月,蓬江区白沙街道同意将210万元精准扶贫资金入股珠西创谷立体停车场项目,实施资产收益型扶贫。然而,截至今年8月,立体停车场项目依然“难产”,仍未正式动工,资金长期沉淀。
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市农业农村局抡起“三板斧”。一是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完善“三级结对”“四级挂扶”帮扶机制;二是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在9月上旬完成全市210个产业扶贫项目的全覆盖检查,并对发现问题立行立改;三是加强扶贫开发资金制度建设,出台《江门市2019—2020年扶贫开发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指导和规范扶贫开发资金使用和监管。
在此背景下,立体停车场项目按下“加速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钢结构框架搭建,正在加快进行设备安装,预计本月内可投入使用。
除了做好固定“动作”,市农业农村局还打出全新“招数”,大力深化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开展江门市城乡低收入对象帮扶改革创新,加快搭建低收入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并在恩平先行先试,探索建立2020年后从“攻坚战”走向常态化和长效化的新型扶贫模式。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村工作的热点和焦点之一。主题教育期间,市农业农村局先后印发《江门市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清查专项治理的通知》,升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完善财务支出凭证、信息发布、预警等功能,并组织人员深入各市(区)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培训,培训了680多名基层管理人员。
市农业农村局还大力组织开展“白条账”清理整治行动,清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的“白条账”。目前,全市累计整改白条单4.6万张、涉及金额2457万元,整改率97.8%。
经过主题教育,市农业农村局全局党组织体系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坚持唱响“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的主旋律。
今年以来,江门市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是全国11个地级市之一,目前全省仅2个。乡村振兴工作被省评价为“好”等次,位列粤西片区第一名。脱贫攻坚工作连续三年被省评为“好”最高等次。
与此同时,江门市新增培育1家国家级、7家省级、16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已通过初审,预计12月底公示结果)。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2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累计培育“三品一标”180个,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个、数量全省最多,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0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在今年11月的第十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上,江门作为全省唯一受邀的地级市在会上作农业品牌建设经验分享。市农业农村局所属事业单位江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市农业农村局李权任同志分别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
文/图毕松杰李国胜
新闻推荐
江门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 持续做好主题教育“后半篇”文章 林应武主持会议并讲话
江门日报讯(记者/肖开刚)昨日,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听取江门市主题教育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