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老干部大学,不少学员为了多学知识,甘愿当“留级生” 不愿毕业的“大龄”学生们
工笔花鸟班的学员们求知欲旺盛,下了课,还意犹未尽地与老师讨论着。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林立竣
读好书,早毕业。相信是不少学子的梦想,然而,在江门市老干部大学,这里的学生却往往不愿毕业,甚至主动当起了“留级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想学知识不愿离开
周二下午4点的时候,邱彩媚还和同学们继续在教室讲台上“围观”老师,听老师讲解工笔花鸟画的用笔和着色技巧。邱彩媚告诉记者,退休前她是幼儿园的教师,喜欢画画,一直很想学工笔花鸟,但以前工作忙,时间不允许。现在来了市老干部大学,有了时间也有了平台,得偿所愿。
“早前去看了这里四年级学生们办的一个毕业展览,里面都是师兄师姐们的画作,水平之高我都不敢相信。”邱彩媚说,展览给了她很大信心,“更有决心学好了。”
邱彩媚是工笔花鸟画班的一年级学生,也是文学班的学生,在她看来,“老师每次讲授的都是新知识,读了四年,内容不重复,一点厌倦感都没有。”
“满眸盈翠蝶翩舞,千亩桃林苞涌浮。花待紫嫣红烂漫,报春贺岁展鸿图。”这首《桃花赞》就是邱彩媚近日和同学去礼乐村采风的所感所思。学到知识是邱彩媚一直在这里甘当学生的原因之一,入读四年来,她由五音不全到学会唱歌,由完全不知平仄到明白诗词格律。如果可以的话,她还要继续读下去,不想毕业。“一进来就不舍得离开。”
感觉退休后也有价值
在老干部大学,比邱彩媚呆了更久的学生还有很多,够“读博”的时间了。2006年就退休的杨继红自学校2008年开办后就前来入读,先后学了养生保健、声乐、太极,电脑、百姓健康舞、乒乓球、柔力球等多样课程。“充实,比上班还忙。”这是杨继续喜欢学校的原因之一。
此外,杨继红觉得在这上学,更觉得“退休后有价值,能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担任班长职务的杨继红经常要策划一些活动,服务学员。她身体力行,带领班上的同学上门慰问困难人士,做义工等等。
“这里很关心长者,又重新认识一群人,有自己热闹的生活,怎么舍得走呢?”杨继红反问记者。因为她的热心积极,近年来,杨继红被评为市老干部大学“感动校园人物”。
只读书不毕业很普遍
“我们2008年只有几百人,现在每年有7000多人次。从一个校区到两个校区,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市老干部大学工作人员陈城表示,例如一个中医养生班,由市内知名的中医主任医师担任授课老师,原本想着开2个班,结果有260多人报名,只有多开班,尽量满足需求。
一边是学员想进来,另一边是学员不想毕业。在老年大学里学习多年仍未毕业的不在少数,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在这里学习已经成为生活的快乐源泉。“只读书不毕业”成了普遍现象。
据介绍,对于这些不愿毕业的“好学”学生,学校也只好通过多项措施来“分流”:一是成立协会班,让愿意继续学习的能继续深造,所以,协会班越来越多。二是引导他们去读其它学科,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制,像钢琴班是6年学制。三是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此外,还努力争取更多的支持,继续扩大场地,满足学生们的需要。
记者手记
如何让老人“上学易”?
“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不想出去。”老年人旺盛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资源供给不平衡,是目前最现实的问题。针对不愿毕业的“留级生”,市老干部大学以协会班、兴趣班等形式给他们一个活动学习的平台,为想进来的新同学腾挪空间,但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恐怕仍是“杯水车薪”。
如何更完善老年教育体系呢?
一方面,固然要继续经营好市老干部大学这个大本营,例如在政策上、财政上给予更多的扶持,进一步扩大场所,增加供给,疏解入学难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搞好社区办学,发展普及性、基础性老年教育,让更多老人可以就近入学,例如一些智能手机、中医养生、太极拳等基础性课程,完全可以在社区上课。通过层次差异分解人流,市老干部大学则有侧重地发展“优势学科”,满足有学习基础的老人的“深造”需求。
此外,当下许多培训机构往往在周末或夜间上课,其余时间场地和人员多数闲着。如何更有效利用这些社会资源,满足老人学习的需求,也是值得思考的方向。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也可采取联营或指导管理等方式,促进老年教育供给矛盾的解决。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求。养教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举措。让老人“上学易”,让他们多一个选择,不失为老年人精神养老、健康生活的有益选项。
(林立竣)
新闻推荐
面对矿山扬尘、废水等问题,近年来江门市投入逾3.4亿元建成省级绿色矿山21个 绿色,正成为江门矿山企业发展底色
江门市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子。胡涛摄矿,国家战略资源,也是财富的代名词,江门,家里也有矿!江门市探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