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当年订阅报纸
陈 冲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从部队复员还乡务农。在当时的乡村,找一本书读很难,找一份报纸看也不容易。尽管当时的我经济十分拮据,但我还是决定订阅一份《南方日报》和《湛江日报》(当年茂名还属湛江市)。
报纸订了,但常常收不到。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当时的乡村报刊信件是不送到农户家中,只送到订户或收信人附近的小学或生产大队部,再由大队干部或小学生捎回村里。几经周转,报纸出现缺失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为此,我特地做了一个报纸箱挂在生产大队办公室门外的墙上,上面用毛笔写着“陈冲报纸箱”五个字。
这个办法真好,从此再也不会出现报纸缺失的现象了。此后,每当日落西山劳作归来,我便跑上村后山的大队部取报纸,风雨无阻,乐此不疲。
在当时,一个农民自费订阅二份报纸,全大队就我一人。少见为怪,因此我被大伙视为“怪人”,但我没有理会别人说长论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其时,劳作归来,草草填饱肚子就拿来订阅的二份报纸看起来,从一版看到四版,连中缝也看了,一字不漏,看得津津有味乐也融融。书报读多了,便萌发了“写写”的想法。见了身边的好人好事或不良现象,便记下来。记多了,便把其中一些认为有价值的笔记整理成文,试着投给报社。其时家里穷,没有桌子,便把房门卸下,架在两只空谷缸上权当书桌。为了省钱,初稿写在旧报纸上,待修改定稿后再誊抄到稿纸上。写作时间,全是利用不用出工的阴雨天或者晚上。
妻子见我投出的稿子总是石沉大海,对我毫无信心,便说:“你的文章能在报上发表,我看黄槐垌村的狗都有裤着了!(我村叫黄槐垌。)”但我没有丝毫动摇,一如既往地订报读报,有了“写写”的冲动便立即记录下来。1975年6月22日,我收到南方日报寄来的一个厚厚的大信封,剪开一看,是一本《重要文献、言论选辑》的书,内中夹有信,大意说,你的文章已被我报《内参》刊用。因我写的是议论文,送我的书是言论集。其时还未恢复稿费制度,稿件采用后以赠书纪念的形式代稿酬。虽然我没有看到这份内参,但我依然高兴、激动。从此,我读书看报的劲头更足了,写得更勤了。不久,我的文章正式在《南方日报》《广东农民报》《广州青年报》《湛江日报》《黄金时代》发表。大队干部、当地小学校长看到这些,觉得我有文化,便聘我为民办教师(其时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任教后,我先后又在各地的报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镇教办领导看了,觉得我是个“人才”,把我调入了镇教办。
1997年的一天,我所在的杨梅镇古岭小学学生李上贤在家门口做作业时,突然,一头带着铁耙的耕牛飞奔而来,他被铁耙插成重伤,生命危在旦夕。我获知消息后,当即写成消息寄给《南方日报》。《南方日报》很快发表了,不少读者纷纷给李上贤同学寄来书信和钱物慰问。随后,《南方日报》又发表了我的系列跟踪报道。在这之中,有一件事特别令我感动,那就是鹤山市鹤山中学有位身患血癌的李笑芬同学,看了李上贤的不幸遭遇后,把学校师生和社会热心人士捐给她的数千元善款捐给了李上贤同学,并带病和该校师生一起,千里迢迢从鹤山来到化州杨梅镇古岭村看望李上贤同学。
我把这件事分别写成通讯和报告文学。很快《南方日报》(1997年5月29日)发表了,《茂名日报》(6月8日)以《爱心从鹤山飞来》为题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广东作协主办的《少男少女》杂志在1997年第九期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以《在死神面前的对话》为题,在头条的位置发表。同年我写的通讯《师魂,震撼人心》分别被中国教育报、教师报、广东教育杂志、师道杂志、茂名晚报采用,并获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南粤教师风采”征文二等奖。时任化州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亲自到杨梅教办找到我及教办领导,商定把我调入化州报社。
我到报社后,不仅为《化州报》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而且不少稿件还被上级报刊采用,有些还上了省报的头条。2005年我被中共茂名市委宣传部、茂名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第一届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07年我加入了广东省作家协会。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不是自己舍得花钱订阅报刊,勤于读书看报,笔耕不辍,或许我至今还是一介村夫。
新闻推荐
近日,司机李某驾驶超载大货车进入鹤山境内,使用变造伪造机动车号牌,被正在开展执法的民警当场抓获。上述一幕是鹤山交警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