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峰会城率先探索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 破解“垃圾围村”问题
日前,记者走进新会区会城仁义村,村口新建的太阳棚下摆放的两个绿色垃圾桶格外引人注目。这两个容量达660升的密闭垃圾桶,正改变着群众面临的“垃圾围村”老大难问题。
一直以来,农村生活垃圾脏乱臭,困扰着地方政府和百姓。面对“垃圾围村”的窘迫,怎么改变?
圭峰会城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通过开门广纳群众意见、进户深入调查研究,率先作出探索,试点推行城乡垃圾收运一体化,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经过两年的实践,基本实现“户集—镇运—市处理”的模式,生活垃圾收运达到了专业化、常态化水平。
“垃圾围村”的老大难
从会城城区沿着紫水河向西,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到了仁义村。一路走来,一河两岸干净整洁,河水淙淙,绿树成荫。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仁义人,钟志成在这里生活了53年。“每天定时收运两次垃圾,村里的环境比之前好太多了。”钟志成由衷地感慨道。
“垃圾围村”是乡村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仁义村的烦心事。“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回忆起以前村里垃圾遍地的景象,仁义村党总支书记钟鸣亮连连摇头。农村生活垃圾收运,难在哪里?在圭峰会城建环局局长何毕凡看来,“不规范”是痛点。
会城永安村党总支书记冯立峰也深有体会:“从前,垃圾到处都是,村民随意丢,中转站的垃圾也没有及时清理,就算运走了也会撒落。”
“以前,小村用斗车装载,大村自建中转站,村里自己聘请环卫人员,投放、装载、清理、运输等环节,都不规范,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何毕凡解释说。
垃圾问题,在会城城区同样存在。随着近年来人口密度和生活垃圾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居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已无法满足当下需求。
“因设备残旧、收集方式落后,导致二次污染,从而有臭味、污水横流等现象。”何毕凡说,如何对垃圾屋进行升级改造、科学合理设置收集容器,以满足市民升级的生活需求,成了摆在建环部门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城乡收运的一体化
“垃圾收运一体化,一手抓城区,一手抓乡村。”何毕凡说,在城区,新会将原有手推垃圾收集车替换成密闭分类垃圾箱;在农村,对江咀、大滘、都会等22条村的生活垃圾实施统一收运。
针对“垃圾围村”的老大难问题,新会区环卫处与有关村委会联合起来,统一专业化标准,建立常态化机制。
“我们在各村的垃圾收集点设置了2个密闭分类垃圾箱,由各村委托区环卫处直接压缩收运。”新会区环卫处党支部书记陈伟彪说。
小小的改变,妙在哪里?在张红燕看来,推行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最重要的是村里的垃圾不再转入村级中转站,而是直接运往西坑中转站,“少了一次运输,意味着减少了二次污染”。
陈伟彪表示,城区、城中村的各垃圾收集点在放置分类垃圾桶的基础上,逐步建设标准统一的遮雨钢棚,地面贴上瓷砖,还建了排水管道,配以垃圾分类和爱护环境的广告宣传画,让垃圾收集点既有固定的垃圾放置场所,又兼具遮雨、排水等功能。
随着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圭峰会城已将城区仍采用手推车收集的垃圾屋点全部更换成容量达660升密闭垃圾桶,配套使用3吨压缩车直运模式,确保转运过程无洒漏;投入900多万元,升级改造130多间旧垃圾屋,实现垃圾密闭、分类收集。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工作,实现农村收运一体全覆盖,完成城区垃圾屋改造项目,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何毕凡说。
(文/图叶田刘倩)
新闻推荐
打造“垃圾分类进社区”“小小造纸家”“爱在森边”“助学助困”等多个公益品牌项目的背后…… 亚太森博超1万小时志愿服务时数如何炼成?
亚太森博举办的垃圾分类活动,让广大市民亲身体验到了环保新时尚。亚太森博推出的“爱在森边”活动,志愿者协会进社区开展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