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女子患重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分娩可能会引发大出血 8年治疗让她生育两个宝宝
“现在二宝快满两个月,很健康,我的身体也在慢慢恢复中,很感谢医护人员的帮助,让我圆了二孩梦。”鹤山人黄兰(化名)感慨道,她患有重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数量低,轻轻一碰就可能引起出血。妊娠、分娩面临严重出血等多重挑战,但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血液病科、产科等多学科的护航下,她顺利诞下二宝,且母婴平安。
重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女性患者能不能生育?如何保障母婴平安?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血液病科负责人吴建伟表示,重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女性也能圆生育梦,前提是通过治疗维持血小板在安全范围内,且在孕前、孕中、分娩都需要专业医护人员的护航。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李银换见习记者蔡昭璐
A
重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女性也能生育
黄兰今年30岁,是鹤山人。8年前,她被确诊为重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说起自己的治疗经历,她有说不尽的辛酸泪,不过,庆幸的是,她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血液病科、产科医生的护航下,两个孩子都顺利出生,而且母婴平安。
2011年,黄兰发现自己的皮肤经常出现小红点,而且经常一碰就出血,便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重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当时她的血小板只有4×10"9个/L,正常为100—300×10"9个/L。为了寻求治疗,她辗转江门市多家医院,但效果不佳。
2012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来到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血液病科,尝试中医中药治疗。这一试,让她惊喜万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她的血小板回升至正常值。
2017年,黄兰与丈夫希望生育宝宝,他们来到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血液病科找到吴建伟。
顺利怀孕生育,这不仅对黄兰来说是一大挑战,对医生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吴建伟表示,血小板是人类重要的凝血物质,一旦血小板缺乏,一些细小的伤口,也会让患者血流不止,危及生命。当血小板减少症女性碰到怀孕、分娩时,其必然出现的创伤,很可能演变为雪崩似的出血不止,往往极易出现产妇生命危险。
但在血液病科、产科的护航下,黄兰顺利生产。生产后经过治疗,她的血小板值较稳定。
2018年底,黄兰与丈夫计划要二孩。吴建伟很熟悉黄兰的病情,先建议其停西药半年,同时予以中药调理,血小板维持稳定,身体情况良好。医患再次携手,共同面对重重困难。在孕前、孕中、分娩时,黄兰全程得到了血液病科、产科的监护,通过治疗维持血小板在安全范围内。
考虑到产妇血小板数量低,分娩时有大出血风险,产科、血液病科准备了多个单位血小板;考虑到类似的产妇可能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也准备了大量的药物、新鲜血浆、冷沉淀应对,ICU也做足了准备。今年10月上旬,在多学科的护航下,30岁的黄兰顺利生下二孩,母婴平安。
“重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非女性生育的禁忌症,只要治疗得当,她们也能圆生育梦。”吴建伟说。
B
中医中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优势明显
谈起黄兰的治疗经历,吴建伟感叹过程十分曲折。“尽管两次护航母婴平安,但生育后一段时间,患者病情不稳定,其后续治疗仍十分关键。”吴建伟表示,中医中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显著的优势,目前患者正在接受中西医联合治疗。
吴建伟介绍,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西医治疗方式主要有:一线治疗予以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或地塞米松等,必要时配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二线治疗有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升血小板药物如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针或艾曲泊帕等、免疫靶向药如利妥昔单抗针等、脾脏疗法如切脾等;三线治疗包括免疫化疗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去甲基化治疗如地西他滨等。长期使用激素等药物可能带来骨质疏松甚至股骨头坏死、药物性面容改变(如满月脸、水牛背等)、机会性感染、应激性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等。
对此,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积极探索中医中药疗法,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不错的疗效。
2017年11月,18岁的小陈(化名)皮肤开始出现瘀点、瘀斑,并伴有牙出血。在深圳当地一家三甲医院进行检查,血常规显示,其血小板含量仅有3×10"9个/L,最终确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随后,当地医院给小陈先后进行了激素、丙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等西医治疗,然而,经过系列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2018年1月,小陈慕名找到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血液病科特聘教授李达主任。中医诊断为紫癜(肝郁脾虚证);西医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吴建伟表示,中医认为,血小板减少为气虚、血热、阴虚、血瘀,采用调肝扶脾法,以调肝为主,扶脾为辅,对治疗该病有较好疗效。
李达教授对小陈进行了调肝扶脾和血的中医治疗,即以“怡癜饮”为基础方辨治,联合凉血止血之品,有助于稳定病情,减缓出血。在此基础上,加上滋阴补肾中药,促进血小板生长;再配合潜镇收敛的中药,达透疹消斑、收敛固摄止血之功,尤其配合浓缩颗粒剂,以共奏血和。
经过8个月的治疗,小陈的血小板逐渐升至137×10"9个/L,并一直稳定在正常水平,临床出血也逐渐减少至消失。
“对于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疗法有明显的优势。”吴建伟说,相较于西医疗法,中医疗法副作用小,且患者经济负担少,效果显著。在临床应用上,不少患者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达到血小板稳定、体质明显改善的效果。
C
不必强求血小板指标达正常值
不少人觉得,血小板数值低会引起出血等严重后果,一定要好好治疗,让血小板回到正常值。对此,吴建伟表示,以前,人们总是过度关注提高血小板含量,而很少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实际上并不必强求指标一定要达到“正常值”。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而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问题是出血。治疗目的首要是使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提高到安全范围,防止严重出血,降低病死率;其次才是提升血小板,最好能达到80×10"9个/L以上或达到正常水平。只要患者不出血、不过分影响生活质量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将血小板提高到正常值。”吴建伟说,“我经常对患者说,如果没有出现脖子以上的出血就放心,没有出血就开心,血小板数值提高就安心了。”
吴建伟告诉记者,他接诊的一位女性患者,长期服用中药治疗,血小板维持在17×10"9个/L左右,虽然远低于正常值,但她并无出现出血症状,无需过度治疗。
尽管不需要强求血小板达到正常水平,但血小板水平也有一个“安全值”。吴建伟表示,一般来说,在临床中如果患者血小板数在30×10"9个/L以上,没有出血表现,而且患者不从事增加出血危险的工作或活动,这个水平的血小板数已经可以使患者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可以不予以治疗,但应随访观察。
“对于需要治疗的患者,必须结合出血危险、疗效、副作用、患者的依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后才选取适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吴建伟提醒,血小板在安全水平以上可不治疗,但这只是针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而对于由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即使血小板在安全水平以上,也应该找出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延伸阅读
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需排除原发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最明显的特征是血小板减少,但血小板减少不一定就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吴建伟提醒,以下几种情况也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在诊断时需排除原发病,对症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一、药物影响,很多药物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如抗生素、消炎止痛药、退烧药、化疗药物等,同时一些保健品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
二、感染,如上呼吸道、泌尿系等的感染。
三、风湿免疫性疾病,很多情况下,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常规白细胞低、血小板低或贫血等。由于前期症状相似,不少风湿免疫性疾病病人一开始会被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四、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甲减等。
五、肿瘤性疾病,该类疾病也会引起血细胞的异常。
六、其他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新闻推荐
鹤山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演讲比赛圆满结束 党员干部明确肩上使命
江门日报讯(记者/任龙杨嘉蔚通讯员/刘菲)近日,鹤山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演讲比赛(决赛)在鹤山市文化中心举行,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