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双水镇富美村有许多古祠堂建筑群 全村18姓,高峰时有80多座祠堂
在江门,很多地方全村都是同一个姓氏,也有些一个村有七八个姓氏的,但新会区双水镇富美村却非常特别——全村有18个姓氏,而且每个姓氏都建了自己的祠堂,实属罕见。最高峰时富美村有80多座老祠堂,如今仍保留着30多座。
一个村里为什么有这么多老祠堂呢?而这些祠堂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走访了富美村,一探究竟。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谭国基
A
富美村保留有30多座祠堂
双水镇富美村位于双水镇的西南方,据史书记载,该村始于北宋建隆年间,也就是公元960年,历史悠久。现在,全村共有村民4647多人,是姓氏多元化的村落,开村姓氏已无法查考。村中有张、谭、汤、马、叶等18姓氏村民,其中,以张姓人口最多,占全村70%。据村中老人说,张仲礼由豪山迁居富美村(约1294年),为沙富张氏始祖,是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后裔,而张氏的远祖是张良。张仲礼娶许氏生两子,长子观达,次子观立,续娶余氏生两子,三子桂华,四子桂苑,五子桂胜为义子。张仲礼迁居富美村后,五房子孙世代繁盛,开枝散叶。
富美村的张氏家族,迁徙始祖只是一人,而延续到现在已有数千人。这个村的祠堂不但有始祖祠堂,而且以后的各房支派又纷纷修建分支祠堂,祭祀各自房派的祖先,使富美村张氏祠堂达36座。村中老文人、退休老师张关维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张氏祠堂加上其他姓氏的20多座祠堂,形成了一个村18个姓建有60多座祠堂的奇观。“其实,富美村最高峰时有祠堂80多座。”张关维说。
“或是年久失修,或是被拆毁,如今,富美村保留有30多座古祠堂。”张关维说,村中30多座祠堂中,有些近年已经修缮一新,有些也曾想维修,但难筹资金,已经溃烂得岌岌可危。
记者走进富美村,除了看到保留完整的祠堂外,也看到一些祠堂已是揺揺欲坠,一些残破不堪的瓦片没有了木条的支撑,眼看就要往下脱落。一些破损的、歪歪扭扭的院墙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看着一些祠堂成了危房,村民们在惋惜的同时,还有着深深的担忧。住在叶氏祖祠旁边的叶伯说:“每当刮风下雨,我们都提心吊胆的,就怕墙倒了!”
B
村中祠堂大致分为五大群
张关维是土生土长的富美人,从老师岗位退休后,就开始潜心研究富美村的老祠堂及相关历史沿革。“我很喜欢听老人家讲故事、讲历史,再加上我记性好,又从小对乡土文化感兴趣,所以,根据老人的讲述,很容易地把整个富美村祠堂位置分布图划了下来。”张关维说。
在村干部张长顺和张关维的带路之下,从村委会出发,沿着祠堂位置分布图走访,一路上,他们为记者讲解富美村祠堂的历史和故事。“富美村的祠堂除了少数零星分布外,绝大多数集中一处成群出现,体现了先辈祭祖的聚集性。这些祠堂大致分布为五大群。”张关维说,这五大祠堂分别是:村中心路上祠堂群、村中心路下祠堂群、村东南白沙坦祠堂群、村东北太平里路边祠堂群、村北朝北里祠堂群。
村东南白沙坦祠堂群位于村委会旁边,过去是村委会所在地。祠堂群前面是一大片晒谷场。这组群祠有:观立祠(二世)、月洲祠(八世)、于会祠(九世)、于集祠(九世)、西潮祠(六世)、佛南祠(三世)、与宏祠(七世)7座张氏公祠和一座汤氏祖祠。祠堂一字排开,正对东南面。
张关维介绍,这组祠堂群,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村委会用,没有大的毁坏,还进行了修补,但越补越不像祠堂,如观立祠是一座三进式祠堂,曾出武举人和武将,现在头进与中进天井复盖作小礼堂之用,后进为仓库,头进为办公室。观立祠右侧是月洲祠,二进式,用作接待室、资料室和宿舍。观立祠左侧是于会祠,二进式(后座已拆毁),现在的于集祠作治安队用。西潮祠、与宏祠和佛南祠大门口彻砖封塞住,另开侧门,现在为醒狮队用。2004年村委会迁出该祠堂群,2013年将观立祠改作富美张氏宗祠。
C
村内很多人都在祠堂念过书
沿着村道来到村中心路上祠堂群。这组祠堂群村民习惯叫五大祠,又叫三叠祠堂,或叫旧学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富美村开办小学,但由于没有正规的教学场地,故借用这里的祠堂作为教学场所,村里头上了年纪的人基本都在这里的祠堂念过书。”张关维说,这组群祠有:观达祠(二世)、光耀祠(四世)、隐素祠(八世)、仰峰祠(十世)、文林郎存源祠(十四世)5座。
只可惜,仰峰祠沙泥灰墙体,1957年已溃烂并拆毁;存源祠青砖墙瓦面,1964年扩建学校时拆毁。可喜的是,2007年旅居澳门的张昆仑先生捐资维修,一切以修旧如旧的原则,使到观达祠、光耀祠和隐素祠焕然一新,成了富美村的地标。
随后,来到祠堂分布图中的村中心路下祠堂群,记者看到的只是一片村民房屋。张关维介绍说,这里曾经有7座张氏祠堂,交错排列,均正对南面,它们是南所祠(七世)、心田祠(七世)、星槎祠(十世)、心一祠(十二世)、高胤祠(十三世)、柱世祠(十四世)、宗述祠(十六世)。1964年前后拆毁5座,是灰沙墙的,全部泥沙运去田间作肥料,青砖的则用来扩建学校或建猪舍。剩下南所张公祠和宗述张公祠两座祠堂,或被改作生产小组会址用,或改作村民居住,早已没了祠堂的样子。
富美村东北太平里路边祠堂群有:恒直祠(五世)、于贵祠(九世)、至诚祠(四世)、尚炯祠(十三世)4座,一字排开,正对东北面。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祠堂一直是作为粮仓贮谷之用。1970年拆去3座祠堂用砖瓦建木薯厂,只剩下尚炯张公祠。尚炯张公祠,二进式,是富美所有祠堂中最晚的一座,其工艺精湛一流,体现清末岭南建筑风格。
富美村北朝北里祠堂群有:光明祠(四世)、怀平祠(十世)、光荣祠(四世)3座张氏祠堂。新中国成立后这3座祠堂一直是生产小组专用。光荣祠已拆毁并用作打谷子和碾米车间,光明祠作小组会址。怀平祠和光明祠相连,看起来两祠合为一祠三进式。“怀平祠只有侧门没有正门,非常罕见,它既是祠又是书熟,以书熟为主。”张关维说,过去学生读书先拜祖先,后拜孔子,读书会更聪明,这里曾出两位文进士,真有灵感。
D
姓氏虽多村民和谐相处
漫步村中,随处可见那些粉墙青瓦村民居,青石铺路,巷贯街连,街道很安静,街的两侧零星散落着一些古祠堂。富美村村民张伯告诉记者,有空的时候,他也会带孩子逛逛祠堂,和孩子讲讲祖辈们的故事,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
江门过去的祠堂功能是祭祖、寻祖、议事、读书,但凡村里有啥事需要商议做决定,就到村里的祠堂去。即便到现在,富美村祠堂的功能仍未大变。
富美村人口多,姓氏也多。“我们这个村,据我见到和听到的,百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什么械斗之类的事件。”张关维告诉记者,富美村的最大特点就是各姓日臻团结,平等相待。比如村中18个姓氏之中,并没有因为哪个姓氏由于人多而高人一等,从大到数千人的张姓,小到100来人姓氏,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邻里口角一般由姓氏的老人们坐下来商量解决。“过去,其他姓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张姓都会帮他们出头,维护他们,团结他们,不会像其他村的需要你改姓,要改为姓张,我们不需要他们改姓。”张关维说,过去,一些村就是你不改姓就赶你走,但富美村没有这些规定。
“我来到富美村,见到这个村有18个姓,我也是比较惊讶。”新会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说,本来祠堂是用来拜祭祖先的场所,也是每个族姓增加凝聚力和处理族务的场所。正常来说,族姓是排斥的,同一个姓的团结起来,跟外姓区隔开,但在这个村不一样,张姓祠堂和隔壁其他姓氏的祠堂可以共存和谐。这种现象,对于今天维护农村稳定,创建和谐社会,也有着不少好处和启迪。
新闻推荐
古韵新会 红木飘香 第三届中国(新会)古典家具文化博览会开幕,将持续至本月20日
11月15日,第三届中国(新会)古典家具文化博览会在新会古典家具城拉开帷幕。行业发展论坛现场,嘉宾各抒己见。利兴家具的印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