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帮扶279户农村困难党员建起“暖心屋” 困难党员“暖身”又“暖心”
□文/江门日报记者傅雅蓉
见习记者/皇智尧
天气逐渐转凉,家住新会区双水镇富美村的困难党员苏务资最近一直在翻阅着墙上的日历,计划着自己的“乔迁之日”,“我要挑个日子,搬进党给我修建的新房。”苏务资边说边咧起嘴角。
苏务资今年66岁,待人热情,看见乡亲有困难,总是尽自己所能伸出援手。近些年年纪大了,无法再从事重体力活,每个月仅靠担任村民小组长的几百元工资生活,还要独自抚养疑患自闭症的女儿。多年来,苏务资和女儿一直居住在漏雨的危房里。所幸今年“农村困难党员暖心屋”工程向苏务资资助了7万元,再加上自己的存款,帮他建起了新房。
在江门,得益于“农村困难党员暖心屋”工程,像苏务资这样的贫困老党员通过申请获得资助修建“暖心屋”的案例还有很多。多年来,江门市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帮扶279户困难党员建设“暖心屋”,及时向农村困难党员伸出了援手、送出党的温暖,努力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听98岁困难党员的感人故事
今年98岁的新会区司前镇石步村党员麦美年,多年来一直独自生活,没有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她,今年8月终于告别了原本漏雨又潮湿的危房,住进了党给她修建的“暖心屋”。
听说记者要来采访,麦婆婆早早地等在村口迎接,迫不及待地带着大家参观自己的“新家”。房间不大,但显得十分温馨,干净雪白的墙壁、木质地板和家具、液晶电视、全新的热水器、方便如厕的马桶、过冬用的棉被……所有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原来这里的环境非常差,房屋破旧,木梁严重损坏,上面的瓦片残缺不齐。”石步村党委委员李培根告诉记者,以前房屋严重漏水,遇到台风天,就要将麦婆婆转移到安全场所避险。
今年“农村困难党员暖心屋”工程启动时,市委组织部组成三个工作组分赴有关市(区)对拟帮扶对象逐一开展实地复核,严格把关,最终确定了26户帮扶对象名单,到目前,14户已完成建设并入住“暖心屋”,麦美年就是其中之一。
采访中,李培根告诉记者,麦婆婆一直以一名共产党员为荣,即使年过90岁,每次村里召开党员大会,她都要赶去参加,风雨无阻。即便经济条件很差,她仍然保持着每个月按时交党费的习惯,“其实很早以前我们就告诉她,这么大年纪的党员可以不用交党费了,但婆婆不同意,甚至每月定期交到村委会。”李培根说,每个月0.5元的党费是她的坚持。从前身体还硬朗的时候,麦婆婆特别热心参与村里的事务,村民有困难她也会尽心尽力帮忙。
有着59年党龄的麦美年,如今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初心。“农村困难党员暖心屋”工程的实施,也让麦婆婆再次感受到党的关怀,不仅给了她温暖的“家”,也温暖了她的“心”。“"暖心屋"建起来后,反响很大。大家能切实看到党组织对党员的关心扶助,大家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培根感慨。
看“暖心屋”背后党的关怀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自2012年以来,江门市根据中央和省委提出“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机制”的要求,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区)委协办,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实施“农村困难党员暖心屋”工程,主要帮助无房或居住在茅草房、泥砖房、危房的农村困难党员、老党员新建或者修葺、加固住房。
据统计,江门市在册党员21万人,在农村生产生活的有6.8万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达2.9万多人,约占农村党员总人数的42.6%。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老党员,因为不同的原因,依旧生活在条件艰苦、老旧残破的危房中。多年来,江门市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帮扶279户困难党员建设“暖心屋”,及时向农村困难党员伸出了援手、送出党的温暖。
为开展好“暖心屋”工程,江门市采用“横向联合+纵向联动”工作模式,构建全方位暖心屋援建工作“开展网”“监督网”;县级组织部门负责情况摸查,动态掌握报送帮扶名单,汇报暖心屋建设进度;市委组织部负责帮扶名单的审核和确定,统筹推进全市暖心屋建设进度,并按标准开展验收;市慈善会负责帮扶资金的划拨和监督。三方力量有机结合,相互监督,相互协助,形成开展“暖心屋”工程的强大合力。
“暖心屋”工程开展,需要经过困难党员个人申请、所在支部党员大会表决、公示、上级党组织审核、市委组织部复核等五个环节确定帮扶名单。为确保帮扶对象情况的真实性,市委组织部每年专门组织精干力量到拟帮扶对象家中,实地调查核实拟帮扶对象年龄、党龄、现有住房、亲属健康、收入等有关情况。
“暖心屋”工程历经多年推行和经验总结,已成为江门市独特党建工作品牌,一间间“暖心屋”的建成,不仅提升了党员的幸福感,更直接宣传了党的政策方针,融洽了党群关系,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三大攻坚战等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新闻推荐
全面展现城市建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江门市城市建设成果展开展
市民参观江门市城市建设成果展。江门日报记者周华东摄江门日报讯(记者/周春锋)昨天上午,2019江门市城市建设成果展在广东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