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引领发展 共创生态文明新会 新会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综述

江门日报 2019-11-22 08:24

新会银洲湖湿地公园。林健欣摄 新会区创建成功。 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检查加油站数据。 新会区召开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动员会。

小鸟天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球典范。百年新会陈皮,媲美千年人参。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这里就是岭南三大古州之一,“海滨邹鲁”——新会。

一直以来,新会都秉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一手抓绿色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生态环境改善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用实际行动诠释保护生态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双赢,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的荣誉。

11月16日,在湖北十堰举行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上,江门新会区被国家生态环境部正式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这意味着新会又新添了一张国家级名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上,新会区又迈出了坚实、领先的步伐。

关键词:“绿色”制度

思想上除“雾霾”,建立健全“绿色”考核评价体系

“新会又多了项"国字号'荣誉。”

“太棒了,我大新会又创建成功!”

……

这周以来,新会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消息传出后,迅速刷爆了江门人的朋友圈。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一项国家级荣誉。从广东省、江门市到新会区,各级各部门都十分重视此项荣誉。在此之前,全国有93个市县获此殊荣,其中广东省仅有8个地区创建成功。在为此召开的动员会上,新会区领导直言:“考核严格、竞争激烈”“具有较大的挑战性”。然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不仅是省确定的新目标、新要求,也是江门和新会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发展之需、民生之要。”

一直以来,新会区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深刻认识到思想上的“雾霾”不除,体制上的“雾霾”便难以根除,环境中的“雾霾”就更难根除。新时代,新会区委、区政府就从政绩观、制度建设、攻坚战和生态文化等方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张蓝图绘未来,新会区先后编制实施了《江门市新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江门市新会区“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江门市新会区十三五区域卫生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多项规划,推动“多规合一”,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规划编制中。

为把规划蓝图变成美丽现实,新会区还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制,把污染减排、节能降耗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污染治理纳入考核内容,主要负责人责任考核中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比例超过20%,真正做到“责任书就是军令状”。

去年,新会区还专门安排1000万元资金设立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奖,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镇(街、区)给予奖励,补助奖金主要用于环境治理、环保工作经费和生态建设投入;另一方面,对工作滞后、落实不到位的镇(街、区)开展追责问责。通过“奖惩并举”,充分调动镇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环保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政策的出台、措施的落实、考核的强硬,为新会创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给领导干部带上了绿色发展的“紧箍咒”。

关键词:“绿色”措施

铁腕推进“三大战役”,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流动……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了机会看见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进了泥土里。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躺在水上一样。”

巴金经典名作《鸟的天堂》中所描绘的场景,今天市民游客随时就能亲身体验。从码头乘船,划过一条条蜿蜒的河道,绕过一座座绿色的小岛,沿途就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水生植物,比起百年前巴金所见的大榕树,如今或许更枝繁叶茂。

这样的美丽场景不仅仅出现在小鸟天堂这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圭峰山上赛龙舟、崖门海战场里渔船唱晚,万亩陈皮地满挂柑果金黄。放眼新会,蓝天、碧水、净土已成为常态。为坚持绿色优先发展,新会区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铁腕推进环境质量改善“三大战役”:

——深化蓝天保卫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和企业,淘汰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加快工业绿色化循环升级改造,2018年全部完成全区7台高污染燃料锅炉的淘汰任务,整治生物质燃料锅炉132台,强化夜间巡查执法,空气质量稳步提升。

——深化碧水保卫战,严格执行自2016年12月起实施的《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全面构建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区、镇(街、区)、村(居)”三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实施“互联网+河长制”、“人大+河长”治理模式,投入6.3亿元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工程11项,会城河、紫水河基本实现“不黑不臭”,综合治理潭江流域,整治淘汰牛湾断面控制单元涉及的“散乱污”企业451家。

——深化净土防御战,开展重点行业(电镀、制革、化工、印染、铅蓄电池、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行业)企业用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开展固体废物“清废除患”行动,立案处罚非法处置行为23宗。新财富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基本建成;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管理;全面推进农业土壤详查。

此外,新会区深刻认识到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污染防治的基础,精准发力,强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体系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0座,污水处理能力16.65万吨/日,2018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05%;2018年垃圾无害化处理量384467.52吨,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站33个(街道21个,建制镇12个);建成城乡生活垃圾收集点2411个(其中农村占1701个)。

精准的决策,夯实的生态环保责任,为新会区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绿色”引领发展

着力破除“唯GDP论”政绩观,经济发展环保优先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的背后,是“绿色发展观”的深入人心。

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过程中,新会区一直坚持全民共创,成果共享的思路。举办普法环保宣传进企业、进万家活动等各类全民参与的环保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和环境文化宣传橱窗等各类媒介进行环保宣传工作,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使创建工作得到市民的广泛支持。生态环保逐渐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为,基本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共同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会。

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文化氛围的浓厚,让新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头脑、融入血液、化为行动。为保护自然生态,呵护碧水蓝天,新会区破除落后的“唯GDP论英雄”政绩观,坚定绿色引领发展。

坚持招商引资环保优先。鼓励引进高新技术项目、没有污染或轻污染项目,严格限制引进重污染项目。严格环境准入,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约束,拒绝不符合产业政策、选址不合理、污染影响严重的企业进入。

强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从源头加强污染控制。在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将调结构、促转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打造“334+N”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年,新会轻工业增加值219.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8.1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7.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4.99亿元,增长38.1%。目前,新会已形成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纸及纸制品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和食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建筑材料四大传统产业,拥有中国食品工业生产基地、中国古典家具之都、中国香业产业基地、中国陈皮之乡等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这些绿色优势产业在新会兴盛,厚植了绿色底色,彰显了绿色特色,夯实了发展根基,成就了新会区的绿色崛起。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对此,新会人有着清醒的认识:“不仅是为了争取一项国家荣誉,更重要的是对标国家要求,补齐环境和民生的短板,提升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建设"美丽新会"。”

文/图林立竣江环宣(除署名外)

新闻推荐

“职工下班我上班” 新会工会立足职工需求推行“错时上班制”

江门日报讯(记者/林润开)“"错时上班制"真正方便了职工,很赞!”11月15日,新会职工服务中心开展“错时上班制”刚好满5个月,江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