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传承经久不衰 泮村灯会:凝聚民族心桑梓情

江门日报 2019-11-20 08:20

花灯巡游热闹非凡。 泮村花灯巡游,花灯要翻墙头,下水塘,观赏性极强。 每年花灯巡游都吸引海外侨胞、四方游客前来观赏。

泮村,地处珠江三角洲、潭江北岸平原区,位于五邑侨乡开平、台山、新会、鹤山四市交汇处,总面积16平方公里,水陆相连,与潭江河相伴,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是典型的侨乡。其地利人和的优势,为灯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人脉和物质基础。

泮村灯会是开平市水口镇泮村的特色传统民俗活动,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每年的正月十三,开平市水口镇泮村就会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泮村村民们抬着三牲祭品,以罗伞彩旗开路,分别代表三个姓的三个大灯从不同的方向、不同路线游遍泮村42个自然村。每到一条村,村民便盛装列队,舞着狮子或金龙在村口迎接,随后一起游村。鞭炮轰鸣,响彻云霄,经久不息,全乡俨然一片红色的海洋。不但本地的男女老少积极参与或者翘首观看,还能将泮村近2万海内外乡亲“召集”回乡,更能“引诱”众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

1每年正月十三舞灯祈福

2019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三),记者在开平水口泮村见到了闻名遐迩的灯会精彩上演。

当天早晨,舞灯头的3条村在祖祠参拜祖先后起灯。起灯时,花灯被高高举起,并在祠堂外面游走三圈。起灯后,花灯分别以不同方向、不同路线,遍游40多条村。每到一村,村民都以舞狮、燃放炮竹在村口迎送。在金龙村,巨大的花灯要绕道而行、趟水而过。此外,由于村中的祖祠门口窄小,花灯还要翻墙而入,由此产生的“龙灯戏水”“翻墙入天井”场景十分具有观赏性,热闹非常。人们在灯下、龙下钻来钻去,寄寓来年平安健康。

据了解,泮村灯会分为扎灯、送灯、起灯、舞灯和打灯五大环节。每年灯会要扎制3个大花灯,要求在农历正月十二中午之前完成,随后由统一着装的送灯队伍送到书厦村集中,以三声地炮为号,醒狮相伴护送至泮村的厅泉祖祠。

3个花灯按照指定路线游遍所有村庄之后,分别到达最后的3条村。在一片炮竹声中,花灯被挑破,村中的青壮年一齐拥入,争抢灯纸和灯篾,作为吉祥物拿回家中供奉,祈求好运,这一环节被称为“打灯”。至此,整个泮村灯会宣告结束。

22008年成为国家“非遗”

泮村灯会是如何开始的?原来它的产生和大儒陈白沙先生有关。据专家们考证,泮村灯会始于明朝英宗天颐八年甲申(1464年)正月十三日。相传明朝洪武元年(1368),泮村祖宗邝一声自广东南雄迁到此地立村(龙田里)定居,但多年来人丁不旺,灾祸频至,百业不振。邝氏十三世祖健斋于是专程前往请教大儒陈白沙先生。

陈白沙曾在泮村教学,对泮村甚为了解。陈白沙认为,泮村一带有五座黑石山,形似狮、虎、象、马和牛。有五兽镇村,本应能确保安宁,但五兽之王的狮子,昏睡未醒,其余四兽顽皮捣乱,才弄得民不聊生、灾祸频频,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三,是最不吉利之日,建议把狮子惊醒,震慑四兽。

村里老人们一商量,决定糊个大灯当球给狮子玩,于是就在正月十三日,各乡村民点灯鸣炮,敲锣打鼓,抬着大花灯出游。这一招果然灵验,泮村此后恢复太平。此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泮村民众都举办舞灯活动,延至今天已持续了五百多年。

目前灯会已成为开平民俗活动中规模最大、场面最热闹、影响最广、名气最盛的活动。2007年5月,泮村灯会成功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师承父亲接过传承之棒

说起花灯,就不能不提起花灯制作者——国家级非遗项目灯会(泮村灯会)代表性传承人邝国强和他的儿子邝活发。邝国强是泮村灯会第二代传承人,已经将近90岁高龄,因此制作花灯的工作主要由他的儿子,也就是第三代传承人邝活发负责。

邝活发从会爬会走起,就跟在父亲邝国强左右,看着他制作花灯。调皮的邝活发没少在忙碌的父亲身边捣个乱,或者主动要求打个下手,父亲总是乐呵呵地笑着,给他讲解一下扎灯的基本知识。

邝活发听父亲讲起爷爷——也是泮村灯会代表性传承人邝灼林——小时候教父亲和邻村一名叫邝枝仔(音)的年轻人制作花灯的往事。那爷爷的扎灯技术是谁教的呢?面对邝活发的疑问,父亲告诉他,是跟他的四叔公邝修保学的。至于扎灯技艺更远的传承族谱,邝国强也已无从记忆。

在父亲的影响下,从1985年开始,邝活发开始正式学习扎灯,一开始帮父亲斩竹、破竹篾、弯竹篾、凿纸,然后学做灯肚、灯头、灯尾……扎灯的工序非常复杂,邝活发不怕苦,肯学习,他每年学一点,花了很多年才掌握了制作花灯的流程。

4彩灯制作过程极其繁琐

坐在记者前的邝活发其貌不扬,皮肤黝黑,双手粗壮有力,看上去和普通的农民没什么区别。邝活发说,泮村灯会的全过程包括扎灯、送灯、起灯、舞灯和打灯。花灯是舞灯过程中最核心的道具,而且每次灯会都要重新扎制,因此,扎花灯是泮村灯会5个环节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环。

扎灯所用的材料很多,需要用竹锯、竹刀、小刀、钳子、剪子、司码尺、篙竹、篾、棉线、铁线、棉花、五色纸、颜料、白布、红布、纱纸浆糊、胶布等,才能制成灯会中所用的造型独特、色彩斑斓的大花灯。每年灯会,需扎制3个大花灯,按传统规定,由龙田、塘唇、书厦3个村负责,各扎1个。

“这是灯头,这是灯肚、灯脚。”邝活发指着花灯的照片向记者介绍,灯的规格大小、形式模样,都有明确规定。花灯由灯芯、灯须、灯头、灯肚、灯脚等部分组成。灯芯(灯的中轴)16尺(司马尺,下同),灯须宽9尺,灯肚直径5尺,灯脚是六角形,宽3.2尺。先用竹竿和竹篾扎制成框,用五色纸糊贴成形,再用金银饰纸装饰而成图案瑰丽的彩灯,重量约17.5公斤。因为扎灯过程繁琐,技艺精细,所以一般扎1个花灯需要30天左右。按照规定,3个负责扎灯的村,一定要在正月十二日中午之前完成扎灯任务,所以,为了办好灯会,早在农历新年前,他和父亲就已经开始为扎灯做准备了。

5希望出现更多扎灯师傅

泮村灯会的盛况,持续了500多年,一年一小舞,三年一大舞,六十年一次大巡游。但从2004年起,泮村灯会改变了原来一年一小舞、三年一大舞的传统,变成了三年一舞。后来灯会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原来是3个灯都要全部巡游所有自然村,后更改成了3个灯分别按照侯王、二王、三王3个庙的所属村分别巡游,舞灯所需的时间也就大大缩短了。

仪式简化的背后,是泮村灯会扎灯师傅的后继乏人。邝活发说:“我小时候,村里有六七个老人会做花灯,后来老人陆续去世,现在只剩下我的父亲和邻村另一位老人会扎花灯了。按照传统,每年灯会需扎花灯三个,分别由龙田、塘唇、书厦三条自然村各扎一个。以前是我们父子扎两个灯,邻村老人扎一个灯,现在那位老人身体不好,说不能做花灯了,下次灯会的花灯就剩下我父亲和我能做了。”

邝活发的儿子邝锦泉,今年18岁,正在读高中,现在放假回来也会跟着父亲和爷爷学做花灯,邝活发希望儿子能把做花灯的技艺传承下去。

邝活发表示,近年来政府部门对泮村花灯做了很多保护措施,比如把灯会活动全过程摄制成声像制品,在开平“非遗”展示馆及立园长期展示;根据泮村舞灯素材创作文艺节目搬上舞台;制作花灯参与旅游节等表演;成立研究会,出版专题刊物;对老艺人在精神、物质方面给予补贴和奖励;在泮村小学成立花灯制作培训班,在工艺美术课程中加入花灯制作等内容。但当务之急,还是要在年轻一代里寻找愿意学习做花灯的。“如果有年轻人想学,我一定会尽力去教,不让这门手艺断了。”

开平市文联原主席李日明表示,邝氏父子制作的花灯,工序复杂,工艺精细考究,观之赏心悦目,是岭南民俗工艺的精品。“泮村灯会作为地方传统节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数百年来起到敦亲睦族的良好作用。一直以来,泮村灯会都成为联系海内外乡亲的纽带,凝聚了千百年来的民族心、桑梓情,增强了海外侨胞的归属感。他们利用舞灯集会之机,见面叙情,沟通信息,交流国内外创业谋生的经验,促进了家乡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策划/叶桃统筹/王平强崔怡娟

图/文江门日报记者郭永乐

新闻推荐

国际咏春拳邀请赛鹤山收官

体博汇咏春擂——2019“梁赞杯”国际咏春拳邀请赛总决赛昨天在鹤山体育馆举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7位咏春擂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