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名五邑侨智库专家为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成实际效益

江门日报 2019-11-15 07:17

“江门环境优美,地理优势明显,有深水港,海岸线也很长,同时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还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华侨华人网络,凭借这些优势,江门定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昨日举行的五邑侨智库专家圆桌会议上,委中商会主席、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副会长冯莫艳雯表达了对江门的看法,并十分看好未来江门的发展。

不仅是冯莫艳雯,与会的十余名五邑侨智库专家代表纷纷围绕江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华侨文化发展等内容,开展互动交流,从问题入手,着重探讨如何解决江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在思想碰撞中擦出许多新的“火花”。

文/江门日报记者傅雅蓉

见习记者皇智尧

可规划建设“博物馆群”

江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明代心学奠基者陈白沙、近代维新先驱梁启超、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故里,同时也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圆桌会议上,侨领、专家们一致认为,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资源优势将成为江门前进的“宝藏”,江门也应当合理规划利用这一优势,助推江门全方位发展。

“大湾区给江门的发展定位是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那我们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成实际效益。”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外司原司长张健青立足于江门实际,提出江门应当主动去创造文化产业新业态。她认为,“可以规划建设"博物馆群",或者省级乃至世界级的"演艺界"博物馆,吸引全球的文创人员汇聚于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美誉,“侨”资源是江门的优势。江门市近年来重点挖掘和培育着“侨”文化。对此,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认为,江门应当加大外宣力度,主动让别人认识江门、了解江门,擦亮江门“侨”这个品牌。“如今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江门更应当主动传播自己的声音,积极走向国际、走向世界,真正发挥江门"侨"资源的价值。”

泰中侨商联合会会长邝锦荣认为,“侨”资源说到底就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侨胞力量。江门应当制定更广泛的配套政策,吸引有经济实力的侨胞回来投资兴建项目,除此之外还要从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创新思路,在大湾区摸索出属于江门自己的发展模式,避免生搬硬套。

建设宜业宜居美好侨都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这也是江门市坚持的发展理念。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建设宜业宜居美好侨都?圆桌会议上,数名侨领、专家展开了讨论。

来自香港的源点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晓峰曾在江门一中就读,并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深造,专攻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他回到江门创业,并思考如何更好地“设计”江门的城市环境。“江门与深圳、香港等地相比,城市人口密度低,且水网密布,生态基底很好。需要打磨最优质的城市规划方案,我们可以搭建起一个设计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论坛和考察等活动,邀请先进地区的知名设计师,共同参与江门城市规划。”黄晓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参与其中,为江门在大湾区打造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

“江门有很长的海岸线,对于建设帆船产业来说非常适合。”新西兰奥克兰特尼区华裔区议会主席黄伟雄建议,江门未来的发展可以对标“帆船之都”奥克兰,打造高端的文旅产业,在保证发展的同时留住“绿水青山”。

建设宜业宜居美好侨都必将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就业创业。为了引进优质人才,去年,江门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集聚新时代人才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未来江门市发展的重要“基石”。

广域建业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江门朗天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利承武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江门的一次重要机遇,江门应当早做准备,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把注重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摆在重要位置,“求人不如求己,只有教育水平上去了,才能为企业、为城市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江门才能在大湾区建设中站稳脚跟。”

“江门现在的招商引资做得很不错,对于一些企业的引进非常重视,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人才来江门就业,鼓励企业创业。”澳门江门同乡会会长甄瑞权提出,“如果今后江门能够在政策措施的落实方面加大力度,做好人才、企业落地落户的后续服务工作,江门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为突出。”甄瑞权对于未来江门的发展充满期待。

新闻推荐

江门首届摩托车文化旅游节明日开幕

羊城晚报讯记者彭纪宁,通讯员谭耀广、林文杰报道:13日,记者从江门新会区召开的首届江门摩托车文化旅游节暨2019广东崖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