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侨力侨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作出积极贡献 联接内与外 扩大“朋友圈”

南方日报 2019-11-14 06:18

江门院士路,立着“海归学者”梁思礼等五邑籍院士的铜塑胸像,诉说着他们求真务实、报效祖国的故事。郑一见摄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郑一见摄

今年10月,江门司徒美堂故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为司徒美堂故居内景。刘力勤摄

今年10月1日,约2000名侨胞从五洲四海齐聚北京,为祖(籍)国献上真切祝福。美洲中国统一促进会联合总会会长方伟侠、巴拿马前总统顾问陈国基、美国洛杉矶华人华侨联谊会创会主席马树荣、泰中侨商联合会会长邝锦荣……在场江门籍侨胞代表有100多名,约占5%,分量可见一斑。

赤子丹心,行远同梦。遍布世界、灿若星河的五邑侨胞,不仅为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写下了彪炳史册的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航程中,他们依然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与祖国血肉相连为祖国发展出力

江门市开平赤坎镇中股村牛路里,绿荫环绕中,坐落着一座青砖古瓦建筑——知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的故居。今年10月16日,这里正式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前的小广场上,司徒美堂的半身铜像巍然矗立,目光凝视远方,将人们的思绪也带回了过去。

1868年,司徒美堂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因生活所迫,10来岁就随乡人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

“爷爷在美国当过厨师、做过小贩。他为人刚正不阿,深受侨胞的尊重。”司徒美堂的孙女司徒月桂表示,虽然身在海外,但爷爷是一心扑在国家上的人,没有为自己考虑。

在美国,司徒美堂成立侨社“锄强扶弱,除暴安良”;辛亥革命期间,他极力支持、追随孙中山进行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期间,他四处奔走,发起成立美国纽约华侨筹饷总局,带动华侨捐款,总额度达1400万美元;1948年,他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张;1949年,他以超过80岁的高龄回国,作为美洲华侨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参与新中国建设事业。

司徒月桂动情地说,1949年10月1日下午,爷爷站在天安门城楼东侧,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看到了国旗的升起,他的心情肯定是非常激动的。“因为他在美国生活了60多年,一直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华侨所受的苦他都看到了。现在中国人站起来了,腰杆子硬了,他会很开心!”

天涯赤子心,殷殷爱国情,江门侨胞始终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

今年10月30日,“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一面长2.46米、宽1.5米的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美洲大地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70年前,在美国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台山华侨陈金坚和同胞们不惧反动势力的威胁与阻挠,把五星红旗悬挂了起来,接着上街游行,庆祝新中国成立。

陈金坚的女儿陈美嫦回忆,这面旗帜来之不易,当时父亲他们还未见过五星红旗,不知道五星的位置和大小比例,后来通过香港《华商报》获知五星红旗的设计图样后,连夜赶制出一面纯羊毛的五星红旗。

在祖国母亲有需要的时候,海外游子的千丝情便化为了万钧雷。

1949年10月,梁启超先生的小儿子——梁思礼博士在归国的航船上听到新中国在北京成立的消息,欣喜若狂。留学美国8年,梁思礼怀揣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寒窗苦读。1949年夏,在一片挽留声中,梁思礼毅然决然登上了驶向中国的邮轮。

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梁思礼与第一代航天人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使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梁思礼有位好朋友,后来留在了美国,成为波音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这位朋友的年薪就高达几十万美元,住着高级别墅。梁思礼说:“如果我当年留在美国,不会比我这位朋友差多少,但我是为了我的祖国而离开的,我感到自豪。”

当好“月老红娘”跨国牵线搭桥

位于江门体育中心附近的河滨新路、“姐妹橙”塑像,是江门与美国加州河滨市友谊的见证。

早在1878年,河滨市便开始商业化种植新奇士橙,并因此声名鹊起。巧合的是,传入美洲的新奇士橙树种最早便来自江门新会。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河滨市的新奇士橙种植区遭到虫害侵袭,产业陷入危机。当地人不愿意接手除虫,最终是600名台山籍华人接下这一棘手任务,拯救了河滨市危在旦夕的新奇士橙产业。

长期以来,江门新会华侨曾伦赞致力于推动中美民间交流,得知这个渊源后,他主动当起“媒人”,为河滨市与江门牵线,河滨市由此成为江门首个海外友好城市。现今两市经贸文化交流频繁,除了江门一中与河滨市诺芙高中结成姐妹学校,江门市中心医院也与河滨市医学协会建立起了长期院际交流机制。

在侨胞等民间力量的推动下,江门目前已配对5个友好城市,包括江门—美国河滨市、台山—澳大利亚亚拉腊市、开平—美国美莎市、开平—美国密尔布瑞市、江门—美国奥克兰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朋友圈”也不断扩大。海外的江门侨胞纷纷扮演“月老”“红娘”,在推动地方交流合作、增进国家友谊上牵线搭桥,贡献着“五邑力量”。

在南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下称“巴新”),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陈仲民。他是这个国家首位华裔总理。

20世纪30年代,陈仲民的父亲离开台山市斗山镇江潮村,来到巴新谋生,经过打拼成为一名富商,并娶了一位当地姑娘。

生于1939年的陈仲民,天资聪颖,从澳大利亚求学归来后进入巴新政府机构工作,渐渐崭露头角。1968年,陈仲民被选举为巴新史上第一位华裔国会议员。

1976年10月12日,巴新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背后离不开陈仲民与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努力。从1978年到1994年,他还先后4次以巴新国家领导人身份访问了中国,推动双边关系稳步发展,在经贸、经济技术、文化、农业、卫生、渔业等领域合作不断结出硕果。

根在中国,心系故土。陈仲民如今还会说一口台山话,并不时向人们讲述自己名字的内涵:“意思是在巴新的第二代中国子民,告诫我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故乡在台山。”

2001年4月3日,陈仲民携妻儿回江门江潮村省亲。踏上魂牵梦萦的土地,见到了热情的乡亲,他不禁热泪盈眶:“我无不为自己有华人血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近几年来,巴拿马、多米尼加先后与中国建交,江门侨胞陈国基、吴玫瑰也在其中扮演了“穿梭使者”的角色,贡献良多。“我对中国的心是红色的、火热的,正如我的名字"玫瑰"。”吴玫瑰的一番肺腑之言,代表了五邑侨胞乃至广大海外侨胞的心声。

发挥自身所长助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江门五邑人向海外移民的记录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并于19世纪中叶逐步进入高峰期。历经风雨洗礼,祖籍江门的新一代侨胞,已经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极奋斗,成为各行各业的弄潮儿。

他们活跃于所在国的主流社会,让中华民族的海外形象不断擦亮提升。

祖籍新会的赵美心是美国首位华裔女国会议员。在多位侨团代表的建议下,她起草了要求美国政府就1882年的《排华法案》表示道歉的提案(H.Res.683)。2012年6月18日,随着美国众议院全票表决通过,美国正式以立法形式就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道歉,美国华人历史掀开新篇章。赵美心被视作功臣之一,这朵“铿锵玫瑰”今天仍在发声发力:“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批华裔移民者在美国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但我们会继续前行努力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为泰国建筑商界的巨子,陈景泰高质量地完成了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促进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商而优则仕,他后来担任泰国第一位华人副总理,在处理好政务的同时,热衷于公益事业,不分界域、氏族及阶层,为社会各界服务。

他们在海外积极弘扬中华文化,使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绽放光芒。

在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吴玫瑰推动建起了加勒比地区第三大的中国城,涵盖牌坊、汉字,华人商铺、中餐馆,孔子、十二生肖雕像等元素,成为当地族裔了解中华文化的绝佳场所。

在加拿大多伦多,台山侨胞陈郁开设了“康乐武馆”,几十年来学徒多达五六千人。在加拿大的公益筹款活动和竞技场上,陈郁多次带领徒弟亮相,展现了精彩的武艺。这条武术纽带,增进了当地族群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可。加拿大总理也曾向陈郁颁发特别嘉奖状,以表彰他为繁荣加拿大多元文化、促进中加两国人民友谊所作的贡献。

他们以自身所长发光发热,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化为实际。

“澳洲第一刀”谭健荣专攻心、肺、肝等内脏移植手术,让许多濒临死亡的病人起死回生,在全球医疗界引发关注。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谭健荣就培养了一大批来自中国的外科医生,他们学成回国后都为当地医院首次开设了心肺外科,开展内脏移植手术,为病人送去了福祉。“医学无国界,医术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取之于人类,因而要为全人类服务。”谭健荣如是说。

到泰国闯荡26年之久,曾经的医生邝锦荣,已转身为泰国泰荣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泰中侨商联合会会长。他切身感受到:“开放的中国正大步走向世界。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泰"一家亲"关系进一步深化,我们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他积极穿针引线,为到泰国发展的中国企业提供法律支援、商业信息等一条龙创新创业服务,使其更好地落地生根,造福当地。

研究中国移民历史的美国学者孔飞力说:“海外华人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投资者,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者,是沟通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使者。”

如今江门已经在海外成立了近20个联络分部,并设立6个国际经贸代表处和6个海外旅游信息推广中心,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擦亮“江海门户”的品牌,携手五邑侨胞同心筑梦。

■对话

巴拿马前总统顾问陈国基:

“推动中巴建交

是一生荣耀”

2017年6月13日,是知名侨领、巴拿马前总统顾问陈国基一直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国与巴拿马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多年参与奔走,陈国基的夙愿得以成真。

“建交以来,两国的关系越处越好,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陈国基说。

积极参政融入主流社会

问:请介绍一下巴拿马华侨华人的情况。

陈国基:巴拿马与中国虽然相距比较远,但两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160多年前,华人就远渡重洋来到巴拿马,参与挖掘运河、修建铁路,为当地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在巴拿马有400多万人,其中华裔大约24万人,江门籍有7万多人,多数从事商业、工厂等领域。

我们身在海外,但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在我们的心中,逢年过节巴拿马华人社团都会举行活动。2004年,侨社在中巴两国政府支持下,筹资在运河边建起了华人抵达巴拿马150周年纪念碑,与中式的牌楼、凉亭一起,组成一座“中巴公园”。同样在2004年,巴拿马国会通过决议,将每年3月30日定为“华人日”,以表彰华人对巴拿马所作的贡献。

问:您在巴拿马是怎样走上从政道路的?

陈国基:我出生在台山一个华侨家庭,1982年大年初十,我离开家乡到巴拿马跟亲人团聚。当时我只有16岁,先在亲人的商铺里帮忙、学习,之后到外面打工一年多。在亲人和好心老板的帮助下,我19岁开始创业,事业从小到大,向好发展,现在涉及零售、贸易、地产等行业。

进入21世纪,华人的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华人对参政始终缺乏热情,子女从海外留学回来,第一选择仍然是从商。华人在住在国的经济、民生等诸多权益,与政治息息相关;参政意识淡薄,不利于华人社会的长远发展。

要在主流社会取得认同,华人必须参政。我在2005年投身巴拿马政界,加入巴拿马主义党,后来在巴拿马—中国贸易发展办事处工作过。2014年,巴雷拉先生赢得总统选举,我也成为总统顾问团的一员。

中巴合作道路越来越宽

问:您参与了中国和巴拿马建交的过程。

陈国基:2017年6月13日,中国和巴拿马正式建交,这是历史性的一天。作为在巴拿马生活的第四代华人,我亲身经历了两国建交的整个过程,看着两国国旗一同升起,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能为中巴友好发挥积极作用,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耀。两国建交,对巴拿马的繁荣发展、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很有帮助,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华侨华人的地位。

问:对中国的发展,您有何感受?

陈国基: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见证了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历史。这个巨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踊跃参与、大力推动了祖(籍)国的发展,涵盖经济、文化、科技、民间交流等方方面面;祖(籍)国建设一日千里,令人振奋,这里面也有华侨华人的一份心血。

问:下一步您有什么计划?

陈国基:建交后,中巴两国的贸易额不断增长,目前已有40多家中资公司在巴拿马发展。汉语在巴拿马也越来越受欢迎。两国的关系越处越好,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

我会继续努力参与巴拿马政界有关工作,号召鼓励更多华侨华人深度融入巴拿马社会,提升地位,建设更好的家园,努力为华侨华人以后的发展打下更好基础。

巴拿马是中国进入拉美市场的门户,有独特、良好的地理位置,航运、航空、金融、旅游等方面实力较强,与广东、中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不少企业也会经常到巴拿马参加商业展览。

明年3月,第七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将在巴拿马举行,目前大会计划邀请来自近30个国家的1000名代表参与,规模盛大。我也将以此为契机,在“一带一路”建设等利好下,全力推动广东与巴拿马在文化旅游、经贸投资等方面深化合作,促进中巴互利共赢。

■声音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张应龙:

凝聚新侨“赋能”高质量发展

江门五邑先民出洋历史悠久。相较于广东其他侨乡,五邑籍侨胞分布最为广泛,遍布全球各地。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五邑籍侨胞都发挥了独特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助力江门、广东的地方外交,还推动了国家外交工作。

同时,五邑籍侨胞积极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比如在巴西,华侨华人以广东人为主,尤其是台山籍乡亲居多。新侨陈文添在圣保罗创办了巴西中国功夫龙狮文化总会,使舞龙舞狮文化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这个团体中,不少龙狮表演者是当地的年轻人。

在拉美国家,五邑籍新侨人数多、经济实力强,在住在国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号召力。委内瑞拉华侨华人有20多万,其中很多是恩平籍新侨。在智利和厄瓜多尔,五邑籍新侨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这种情况,在全球其他地方也越来越常见。因此,在发展广东与海外的友好关系,吸引侨力侨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凝聚五邑籍新侨力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

新侨与老侨相比,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不少新侨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多元化职业,他们一方面积极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讲究“落地生根”,并拥有全球社会网络,另一方面回祖(籍)国也较频繁,对中国和家乡发展新貌更加了解,能够很好地起到联接内外的作用。从广东来看,在海外的新侨中,有着爱国爱乡传统的五邑人是最多的,这是一个宝贵的侨力资源。

需要指出的是,五邑籍新侨投身祖(籍)国建设,并非一定是带来新技术,或者投入资金,也可以是引进先进理念、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还应当包括为“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制度创新。

过去侨乡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海外交往多,信息联通顺畅,对先进理念和新鲜事物接触早、吸收快。这个发展优势在今天,应当继续发扬好。

撰文:胡良光龚春辉戴惠甜陈舒婷

新闻推荐

江门市紫沙小学 党建引领让花蕾灿烂绽放

全体师生齐唱《歌唱祖国》。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警家校护安护畅队”为孩子的安全保驾护航。少先队主题活动。教师参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