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波三折到不断传承发展 白沙茅龙笔:不变的文化情怀
说起江门的特产,不得不提茅龙笔。相传明代江门大儒陈白沙在圭峰山讲学时,“山居苦无笔”,于是摘白茅制成茅龙笔,写出的书法刚劲有力,自成一体。五百多年来,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得以不断传承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宣传茅龙文化的一个“阵地”——位于新会区的冈州画院,刚进门就被一个红黄色调的大花灯吸引了。“希望以花灯的形式展示茅龙笔文化。”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瑞亨笑着说。再往里走,就来到茅龙轩制笔文化博览馆,一支支精致的茅龙笔、一件件茅龙笔艺术品、一幅幅茅龙笔书画作品静静陈列其中,无不洋溢着“茅龙神韵”。
如今,茅龙笔的产品细分更加明显,在传承人以作品推动产品的发展思路下,被延伸使用到除书法外,还有绘画、书法刻字等,涌现了很多优秀作品,实现茅龙文化的再生。
创作
白沙首创
书法线条刚柔并济
在新会区石涧公园,一座茅屋坐落在小溪旁边,张瑞亨经常来这间“茅龙草堂”练习茅龙书法。“与其他毛笔不同,传统的茅龙笔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制笔的材质与众不同,是以新会圭峰山特有的茅草为原材料。它的明显特点就是软硬兼施、刚柔并重,用来画画或者写字,一种表现的线条是要刚,一种表现是要柔。”张瑞亨说。
走进冈州画院,一捆捆嫩绿的茅草映入眼帘,两名工作人员正进行整理。茅龙笔所用草料十分讲究,“须选摘背风向阳、不老不嫩、茎壮粗大、长短适宜的茅草。茅草剪裁后,将茎部锤砸成扁状,经晒干再浸泡两至三天,按照设计的笔形进行刮青削草,用利刀、锉刀对草料进行快速刮削并手拉成笔坯。笔坯经浸胶、风干和梳整后,再用红、白丝绒绕扎,并配以笔帽等饰物才算制作完成。”
提起白沙茅龙笔,自然绕不开其首创者———明代广东最富盛名的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白沙,其也是茅龙书法开创者。陈白沙用自创的茅龙笔写出来的书法,笔势若腾蛟起凤,生辣野趣,刚劲有力,在当时蜚声全国,流传下来的书法经典有《慈元庙碑》等,众人争相模仿其书法,刘海粟大师称其是古今书写得最有力量感的碑。
“茅龙笔笔锋富于变化,能一笔多锋,毛笔只有一个锋,且毛笔是干笔时飞白,茅龙笔是一直都有飞白,且茅龙笔较容易控制飞白技巧,饱墨时克白更强烈。”张瑞亨介绍。飞白是中国传统书画中的一种特殊笔法,在书画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给字画增加灵动之感,中国传统艺术观中虚实相济的典型表现。
因茅草的软硬度写出来的字线条刚柔并济,造就了极富特色的茅龙书法,使得茅龙笔备受追捧。“一开始,茅龙笔只是在民间用的,但在陈白沙茅龙笔书法的影响下,茅龙笔开始流传至上流社会。”张瑞亨说,但陈白沙只有书法弟子,茅龙笔的制笔技艺则是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历史
茅龙笔“命运”
一波三折
随着进入上流社会,结合宫廷文化,茅龙笔变得更加精美。清代新会就出现了很多制作茅龙笔的店,甚至形成了一条“笔街”,也就是现在的新会惠民路。“后来抗日战争爆发,笔街被侵占,做笔的人流散到香港。”张瑞亨说,后来仅香港有零星几家茅龙笔行,大陆的茅龙笔店家在抗战后均不再做茅龙笔生意,仅有人做茅龙笔自用。
据资料记载,中日建交后,在外事活动中曾有日本友人谈到过在新中国成立前托人购买茅龙笔的往事,“相关负责人打电话来新会询问白沙茅龙笔的事,省工艺总公司拨出一笔专款计划把白沙茅龙笔恢复出来。”那是在1978年,张瑞亨说,也就是这一年,在新会工艺美术厂工作的他与茅龙笔正式结缘。
“我从小迷恋书法,小时候家里是经营文化用品和古旧家具的,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家中找到破旧的茅龙笔,我很是喜欢,就把它收藏起来。”张瑞亨笑着回忆道。
据介绍,茅龙笔包括刮草、捆扎捆笔、修锋、装饰、包装、雕竹牌、龙头雕刻、中国结等工序,其中龙头跟中国结是标志。1978年,新会工艺美术厂开始恢复茅龙笔制作技艺,17岁的张瑞亨进入车间,在由七八个人组成的茅龙笔恢复团队中负责茅龙笔龙头雕刻工序,从此与茅龙笔“朝夕相处”。
可惜,好景不长——做出来的茅龙笔卖不出去,经济效益不好,1981年新会工艺美术厂便不做茅龙笔了。随后一年不到,工艺美术厂也改成了制衣厂,茅龙笔恢复团队人员也纷纷下岗,各奔东西。这样一来,命运波折的茅龙笔“前途未卜”。
1990年,张瑞亨调至冈州画院工作,自己在家制作茅龙笔供自己使用,还将制作的茅龙笔送给其他艺术家,“越来越多人找我买,我就自己做茅龙笔放在新会图书馆销售,半卖半送,随着需求量越来越大,茅龙笔慢慢恢复了制作。”他欣喜地回忆,随着订单多了,就开始请人帮手。慢慢地,茅龙笔又开始流传开来,张瑞亨成为茅龙笔文化传播者。
发展
性能提升
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冈州画院,展示着的不少书画作品都出自张瑞亨之手,茅龙笔在他的手里仿佛有了生命。他的作品气势恢宏,透出敦厚沉着之气,又不乏灵动超脱的大气豪放;表现出构图严谨,色彩清新,笔墨浓淡兼施,体悟造化之奥妙,感受自然之神奇,将身心融入山水之间,创造出激情的生命意境。
现场,他随手拿起一支茅龙笔,在宣纸上行走、跳跃,一块奇石、一棵松柏,便跃然纸上。与他使用茅龙笔的潇洒自如形成鲜明对比,张瑞亨坦言,对茅龙笔的研究曾一度让他犯愁,“制作茅龙笔还有一个技术问题要突破,即吸墨及笔锋弹性的问题,否则难以打开市场。”
为了提升茅龙笔的性能,张瑞亨作出了不少探索和努力。“茅草没泡够水或泡水太久要么会过硬要么会太软,此前在工艺美术厂制作茅龙笔团队会在茅草中加麻,但还是没解决吸墨的问题。”1990年,经过多次研究实践,张瑞亨在制作茅龙笔过程中加入葵骨使得茅龙笔吸墨问题得以解决,此举也使得茅龙笔本身性能得到极大提升。此后,在使用范围上也得到极大拓宽,产品也更加细分,以茅龙笔创作作品带动茅龙笔的销售是张瑞亨做茅龙笔的理念。
由于常与画家和书法家接触,发现茅龙笔线条用于画国画效果更好,于是他萌生研究茅龙笔画画的想法。上世纪90年代,张瑞亨开发出书法系列,随后又开发出茅龙笔画画系列,2010年又开发出茅龙笔书法刻字系列,礼品系列、艺术品系列也相继面世。
2008年6月,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发展。“茅龙笔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其背后是茅龙笔所衍生出的茅龙文化体系的巨大价值。”张瑞亨说。如今,包括茅龙笔制作技艺,茅龙书法(五体书法)、茅龙国画等在内的茅龙文化,在侨乡大地上大放异彩,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和喜爱。
不仅如此,茅龙笔所倡导的低碳理念也正被世人所关注,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郭海棠曾在冈州画院看到茅龙笔制作过程后,惊叹不已:“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茅龙笔"以草制笔"的技艺创造了中国书法奇迹,我们应该向全社会推广茅龙笔。”
问题
愿意学手艺的人不多
会用茅龙笔的人不多
茅龙笔作为“非遗”项目,需要生产和保护。张瑞亨坦言,经过保护和发掘,目前茅龙草无论是数量、质量都不成问题。而在制作技艺的传承方面,他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仅放在博物馆是没用的,应加强运用。其中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没有深度研究其好处,没有挖掘出来成为项目进行深度运营。”
张瑞亨认为,会做茅龙笔的人很多,但是能很好掌握做笔锋技艺、能够独立完成一支茅龙笔制作的人不多,“不是很多人愿意学这门手艺,有的即使学了也不愿意做这个工作,因为不赚钱,真正想做这个工作的人不多。”
“艺术效果要镇住别人,要学会掌控软硬度,但很多人找不到门路。”张瑞亨说,限制茅龙笔发展的原因还有其使用难度。相比之下,毛笔更容易上手,而茅龙笔则更难驾驭,会使用茅龙笔的人不多。茅龙笔现在虽也是纯手工制作,但量并不成问题,主要问题是在于市场购买量,购买茅龙笔大多数是研究书画的专家、学习书画的学生等专业人士。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让更多人学会驾驭茅龙笔。茅龙笔的呈现效果软硬兼具,富于变化,带有野性,张瑞亨通过20多年的实践,才积累了一些感悟,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敬而远之。“我想出版此类书籍,传授驾驭心得。”张瑞亨说。市文化馆副馆长黄娅也认为,在江门市的“非遗”项目中,茅龙笔属于小众项目,在量上,它与新会柑等不具可比性,但在质上,还可以进一步发掘。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使用茅龙笔,更好地推广茅龙笔制作技艺,2014年,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新会石涧公园的茅龙草堂建成,茅龙文化有了更多展示载体。张瑞亨将其打造成一个茅龙笔文化体验馆,在草堂内免费提供茅龙笔免费教授茅龙笔书画。“不收费的,很多人来,但受资金制约,规模不大。今后,我计划将其做成一个博物馆,不仅仅展示茅龙笔的历史,还要展示其使用流程、使用效果,以及衍生出来的艺术品,等等。”
未来
扩大影响力
作为文化模块去推动
茅龙笔,对江门人来说更是一种情怀。近年来,越来越多作品以茅龙笔为工具,表达对侨乡文化的深厚情结,以此来传承茅龙笔,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比如,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市文广旅体局联合主办的“寄意茅龙”——苏小华、陈永锵双个展近日开展。
著名画家苏小华是新会人,对茅龙笔有着深深的好奇和尝试体验的向往。一年的时间里,用茅龙笔画了一批六尺,总题目为《水乡往事》的作品,“茅龙笔是从明代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因为具有很大的优点,才能有这么悠久的流传历史。”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陈永锵说:“希望江门的文化人、书画爱好者,再拿起茅龙笔,不仅仅为了弘扬茅龙笔,还要体会先贤的情怀。”
张瑞亨也认为,白沙茅龙笔作为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本身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很有侨乡特色。因此培养传承人的能力极为重要,包括技能培养,以及文化、理论水平的培养等。在培养掌握技能的同时,也要通过推广让“非遗”项目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2017年,张瑞亨创建的“茅龙张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入选江门市首批文化名家工作室。“希望通过建立文化名家工作室,为推动江门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张瑞亨说。据了解,该工作室收集了白沙文化历史资料及实物,能够较完整地展示白沙茅龙笔的制作技艺及民间特色技术。
张瑞亨团队目前共有5人,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非遗”项目的资金扶持、自身开发的产品销售及茅龙字画的销售。“"非遗"最致命的要点是弱小,单靠国家保护来生存不是长远之计。”张瑞亨说,"非遗"项目要与政府优势资源对接,与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对接,才能更有生命力,“关键要衍生作品。”
谈及茅龙笔的未来规划,张瑞亨认为要将其作为一个文化模块去推动。“茅龙笔发掘前景很好,可延伸的范围很广。开发茅龙笔的绘画、茅龙笔的旅游文化、陈白沙的书学文化、书刊的出版、刻字艺术,这个文化模块是非常大,要逐步做好。”
策划/叶桃统筹/王平强崔怡娟
图/文江门日报记者黎禹君
新闻推荐
工人们合力将渔网拉到岸边。这条鱼的个头可不小。近日,新会区睦洲镇南安村的一处鱼塘迎来丰收,脆肉鲩、鲫鱼、鲮鱼、鲢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