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传承不绝,俘获粉丝无数 台山广东音乐:粤韵悠长 尽诉心肠
在过去,一套“八音柜”只要在空地摆开,几位乐器师傅拿起演奏乐器,往椅子一坐,不消一会儿,附近就会围成一大圈观众;紧接着,吹拉弹唱的声音响起,观众们首先屏息静听,渐渐地,遇到熟悉的曲调就会轻声跟着哼唱,再接着,遇到精妙处,人群像是忍不住一般,大声喊:“好!”宛若惊雷一般。
这是台山以往常见的广东音乐表演时的场景。时至今日,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艺术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但台山广东音乐却仍扎根在五邑侨乡人的心中,在吹拉弹唱之间,尽诉心中喜怒哀乐,有着独特的粤韵风味,焕发着不一样的生命力。
1
深深扎根民间
台山广东音乐活动,有其独特的地方色彩。早在300多年前,作为广东音乐的前身和创作、表演载体的八音班就已经在台山民间俘获了一大批“粉丝听众”。最初的八音班,多为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如《万年欢》《三皈依》《渔家乐》《消怨调》《双包单》等曲调。后来,八音班演奏乐曲和演唱戏曲结合,逐步走上成熟期,而且迅速形成了一支广东音乐的创作队伍,创作了大量广东音乐,如牌子曲《大开门》《小开门》等120多首,以及套曲牌子《八仙贺寿》等14首和约一个半小时的《六国封相》全套演出本,还有数百首广东音乐。这些牌子、广东音乐和广东小曲不仅大大丰富了八音班的演奏内容,而且也融入了粤剧粤曲的唱腔之中,使八音班的演奏、演唱娓娓动听,令人耳目一新。这些乐曲由于从各个侧面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喜怒哀乐的感情,因而深受群众喜爱,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八音班的活动也进入了繁荣兴旺的时期。相关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台山就有数十个群众业余八音班,1938年成立的“台山县音乐工会”,会员人数达1000多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以演奏广东音乐为主的八音班活动,纳入了农村、城镇管理区文化室的管理和领导,使八音班的活动更加繁荣活跃,遍及城乡。最高峰时期是1977年—1979年,全市达到156个班。
台山广东音乐也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和作品。1880年出生的丘鹤俦,13岁加入八音班学艺,毕生致力于创作发展广东音乐,先后编辑出版了《弦歌必读》《琴学精华》《国乐新声》《琴学新编》等粤乐专著,还创作了《娱乐升平》《狮子滚球》《相见欢》《声声慢》《双龙戏珠》《活泼精神》等一批著名广东音乐,成为一代广东音乐宗师。自丘鹤俦之后,广东音乐不断传承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台山人创作的广东音乐计有300多首,在各类报刊发表或演奏录制的有100多首。
1991年冬,台山应邀参加澳门水灯节活动,以演奏广东音乐《喜庆满华堂》《得胜令》等曲目轰动濠江。由台山乐手演奏的台山音乐家陈哲深创作的广东音乐《水乡儿女绣春色》先后获得省港澳首届广东音乐大赛优秀奖、国家文化部“群星奖”。
2
与生活息息相关
台山广东音乐不是束之高阁,无根浮萍的靡靡之音,而是深入群众,表达群众最深切愿望,反映群众生活的文化艺术。刚参加台山市第一中学校庆表演活动的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刘英翘回到家中,就马不停蹄地约上一群乐友来自己的工作室,讨论广东音乐的创作与表演。“结识了几位海外华人,他们也是演奏行家,热爱台山广东音乐。”刘英翘说,创作来源于生活,互相交流,有助于更好地表演和创作。
确实如此,台山广东音乐的演出总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分不开。
过去,在新年和“慕仙”“盂兰会”“跳禾楼”等活动中,一般搭一个小竹棚,台上竖起山房的招牌,就演出两至三天。对婚礼、贺寿的活动,则摆出锣鼓架,在事主门前开演。有钱人家在喜事前夕开始,到第二天晚宴后结束。开演时先奏锣鼓乐,再奏吹打乐,取吉祥之意。到拜祖先、拜社坛、拜堂或祝寿时,则用两支大唢呐吹奏。到宴会时,先奏一段《小开门》,接着就演唱戏曲。演唱戏曲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一支小唢呐代替人唱,其它乐器伴奏。一种是一男一女两个演员轮流唱或对唱,都是唱带有吉祥气氛的曲目。丧事也有台山广东音乐的影子,一般是在出殡当天,晨起报鼓和吹打乐,中午唢呐,最后还有戏曲。
新中国成立后,八音班演奏广东音乐的活动成为文化室的主要活动项目,它除保留过去的活动方式外,还在重大庆典、艺术节巡游、演出等方面开展活动,特别是水平较高的八音班还经常应邀参加一些表演活动演奏广东音乐,因其具有独特的岭南风韵和侨乡特色一直受到观众欢迎,成为侨乡文化艺术的一个品牌。
3
粤韵长流不息
台山八音班的蓬勃发展,推动了音乐创作表演活动的繁荣,也挖掘、培养了一批粤曲演唱专家,特别是清末民初,戏曲演唱由普通唱改为用粤语唱以后的近百年来,八音班的活动已逐步把演奏曲乐与演唱新曲融为一体,因此陆续涌现了一批如马丽明、李翠芳、曹秀琴、陈玲玉、黄直槐等响誉国内外的演唱名家。
为了使演奏广东音乐这一传统文化活动后继有人,台山一些擅长演奏广东音乐的八音班前辈,于1967年开始,以台城青少宫和台城镇第二小学为阵地成立了少儿广东音乐演奏团,历时超过三十年而从未间断。据不完全统计,有1000多位小学生参加了集训和表演,每位学生学会一至两种八音乐器,其中20多人成为专业乐手或演员。
刘英翘是台山广东音乐团副团长、台山市曲艺协会副会长,能演奏单簧管、萨克斯风、二胡等多种乐器,笛子吹奏尤其见长,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从艺40多年来,他参加国内外各项文艺演出,让观众领略了台山广东音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同时积极进行广东音乐创作,主要作品有《川岛欢歌》《桑梓情深》《喜盈门》等,为弘扬台山广东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在,刘英翘除了忙碌演出和创作外,还受到台山市青少年宫的邀请,抽时间从水步镇到台山城区,向热爱广东音乐的孩子们教授广东音乐。“很多都是小学生,看到这么多新生代喜欢台山广东音乐,愿意学习和传承台山广东音乐,觉得很开心。”刘英翘说,对台山广东音乐的传承,他有很大的信心。
10月27日晚上,广州星海音乐厅内弦音阵阵,粤乐悠扬,观众席上座无虚席。这天,刘英翘和他的伙伴们来到这里,参加“传承·发展——国家级非遗项目台山广东音乐专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与刘英翘过去参加的稍微有点不同,这场音乐会的主角更多地让给了年轻人,同时演奏了许多新创作的台山广东音乐。
刘英翘说,“八音”,是指用“金、石、土、草、丝、木、匏、竹”八类材料制造的乐器所奏的音乐的总称。台山的八音班,又叫锣鼓架,实际上是锣鼓八音,它用木制成一个轿形的音柜,中间放着掌板用的木鱼、沙鼓等敲击乐器。后来,一些粤乐戏曲爱好者旅居外国,在国外组织八音班活动,吸收了一些西洋乐器加入乐队,使八音班的活动呈中西交融色彩。
“台山广东音乐对于我们台山,乃至整个粤语地区,都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传承意义非凡。”刘英翘表示,现在要借着全国各地都在兴起学习广东音乐热潮的契机,做好音乐的传承,其中做好人才的培养以及繁荣创作是首要。
“广东音乐是一块艺术瑰宝,很有传承的必要。现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区都认识广东音乐,而在北京、天津等地,当地人称广东音乐为国乐。”江门非遗保护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台山广东音乐自2006年申遗成功后,台山成立了很多传承基地,如幼儿传承基地台山市少年宫、少儿传承基地台城二小、少年传承基地台山市李树芬纪念中学、青年传承基地台山市鹏权中学、成人传承基地台山大江民乐队等。目前,台山正通过这些传承基地,为台山广东音乐培养接班人。
全国优选旅游项目——
东仓里文创园助力乡村文旅产业融合
东仓里文化创意园坐落于江门市蓬江区白沙大道东,园内入驻有广东省东仓里美术馆等一批会展、动漫、设计及教育、文化艺术、旅游等企业,被列入蓬江区文化产业平台。
2016年,墟顶城市原点核心景区、白沙心学文化景区和东仓里文化创意园“两区一园”列入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其中东仓里文化创意园发挥“驿站”的作用。园内的东仓里美术馆、“陈垣书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都为市民和游人提供了一个学习、休憩的地方,也是青年创客空间。
东仓里“三旧改造”项目成文化名片,其设计理念适合特色乡村建设。
东仓里,这个繁华都市中心的一个古老里巷,几百年和建村历史和有据可查的两百余年遗存建筑,刻录了这座城市从诞生到不同时代发展的全息记忆和痕迹。东仓里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记忆之一。2006年,随着旧城改造的“三旧”拆迁工程的启动,一片新的城市现代化建筑耸立其中,东仓里这个古老的名字却保留在广东省东仓里美术馆和东仓里文化创意园中,清晰可见,延续着东仓里的历史文化。
东仓里美术馆设计理念沿用岭南旧民居的概念,把民居元素融入现代美术馆设计,既体现其现代功能,又能追溯历史根源。走入馆内,青砖、窗花、屋檐,随处可见的广府民风民俗气息,融文化、乡情、景观于一体。这种设计理念,是特色乡村环境塑造的借鉴。
东仓里文化创意集群其功能及丰富的资源支持乡村文化产业融合。
东仓里美术馆拥有多年通过会展、传媒出版、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及艺术普及教育工作经验,有专业的团队开展侨建筑文化、祠堂文化、古村落活化、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地名史志等课题研究与工程项目实施,以东仓里美术馆为标杆的东仓里文化创意园,已发展成为文化创意综合体,可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服务。
(文/图崔怡娟林凤萍)
策划/叶桃统筹/王平强崔怡娟
图/文江门日报记者张华炽朱磊磊
新闻推荐
台山市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要求 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合力
江门日报讯(记者/陈素敏)日前,台山市委副书记、市长谢少谋主持召开台山市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传达贯彻江门市委全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