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圣堂镇水塘村 擦亮乡村振兴的红色“底色”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胡伟杰
恩平市圣堂镇水塘村委会是恩平革命“三老”中的两位——冯燊和禤荣的故乡。红色,是水塘村的历史文化“底色”,也是该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自2018年以来,水塘村以党建为引领,以红色为主基调,以“四共”理念为行动准则,掀起了全民共建的乡村振兴建设热潮。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走进水塘村,随处可见红色元素,恩平市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就坐落在该村下天村村民小组。下天村党支部始建于1928年,由革命前辈冯燊组织建立,是恩平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在下天村村口的大榕树旁,有一个红色的“水塘村党支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公示栏。公示栏上的八个大字“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便是水塘村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
水塘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吕耀申是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的牵头实施者。今年4月底,在江门市委的统一部署下,市审计局将吕耀申委派到圣堂镇,挂职圣堂镇委副书记兼任水塘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为该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一股新鲜力量。
到任后,吕耀申迅速进入角色,通过定期组织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活动,提升党员的精气神;根据上级要求和当地实际,牵头组织建立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着力解决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党员发挥作用渠道不够畅通的问题。
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水塘村党支部的引领力和党员的战斗力——20名无职党员分别担任村情民意报告员、文明新风引导员、党的政策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环境卫生协管员、扶贫帮困服务员六大职位;通过党组织亮工作清单、亮任期目标、晒责任田,骨干党员亮身份、亮承诺、晒责任岗,主动认领公共卫生、民生工程、河长制、防火防汛、矛盾纠纷调解等具体实事,打开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新局面。
同时,圣堂镇对水塘村的红色资源进行拉网式摸底,挖掘收集中国共产党在当地活动的历史资料和红色遗物,将影响较大、教育性较强的冯燊故居、禤荣故居、下天村党支部旧址3个点串成线,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如今,这一红色教育基地基本建成,先后举办了多个党组织的主题党日活动。该村又通过“党建+旅游”形式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添了新活力。据统计,今年以来,以红色教育基地为主的精品旅游路线共吸引旅客181批6332人次。
落实“四共”理念
走进水塘村下辖的下隔巷村村民小组(以下简称“下隔巷村”),整个村子被绿色环绕,漂亮的花圃沿着村口鱼塘而建,村头村尾各建了一个小公园,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村道全部是水泥路面,干净整洁,看不到垃圾和杂物……
村子的蜕变让村民们兴奋异常。“村子现在变得这么漂亮,我们简直住在一个大公园里,太舒服了。”村民邓春玲感叹道。她的丈夫禤柱文,更是成为村里的“宣传员”,拍摄了许多图片和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分享,引来众多外出村民和好友的羡慕。
2018年至今,下隔巷村的美丽蜕变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法宝就是“四共”理念。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水塘村委会贯彻落实圣堂镇提出的“共谋、共建、共治、共享”四大工作理念,做到决策共谋、凝聚民意,发展共建、凝聚民力,建设共治、凝聚民智,成果共享、凝聚民心,用实际行动摸索出乡村振兴的“圣堂经验”。
水塘村党支部书记冯伙强告诉记者,“四共”理念的落实,让村民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让村委会从传统的决策者、包办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和激励者,将当地党员干部和群众拧成了一股绳,形成全民参与村子建设的良好局面。
“镇、村干部认真建设村子,真的是以村为家,我们村民也跟着一起"加班"建设美丽乡村,劲头十足!”禤柱文说。
“水塘经验”获推广
村道已经扩宽压平,准备铺设水泥;村里的破旧猪舍、牛栏等废弃建筑已经拆除,种上了花木;近日,记者走进水塘村上隔巷村村民小组(以下简称“上隔巷村”),看到这样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看到下隔巷村和下天村的建设成果后,水塘村下辖其他自然村的村民都很羡慕,也充满了干劲。通过村民自筹和政府补贴的方式,已经累计筹集约200万元,建设美丽新农村。预计春节前全部工程都可以完工,上隔巷村马上就会大变样了!”冯伙强笑着说。
水塘村的建设成果和建设经验,不仅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提升,也为恩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前,圣堂镇正以水塘村为典型示范,积极在该镇11个村委会中推广“水塘经验”。水塘村还是恩平市乡村振兴的示范村,今年6月27日,恩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在水塘村举办,该市党员干部齐聚一堂参观学习当地乡村振兴工作经验。
新闻推荐
良西镇打造“四个平台”抓实学习聚焦民生实事抓好整改 力促主题教育落到实处
良西镇把主题教育与省委巡视整改工作结合起来,打造“四个平台”抓实学习,聚焦民生落实整改,建章立制直指思想根源,力促主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