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那段特殊历史,激励青年人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陈锦堂:收藏抗美援朝相关藏品百余件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朱磊磊
从抗美援朝水壶到纪念章、从各类粮票到小人书、从江门制造的电池到自行车……在蓬江区胜利路一处面积约80平方米的家庭博物馆内,今年59岁的陈锦堂用10余年时间,将承载着历史印记的老物件搬进家庭展馆。别看这些藏品都是来自寻常百姓家,却记录了这么多年的社会变迁与一段特殊的历史。
花费十几年整理资料,留住时代记忆
10月28日,记者在这间家庭展馆内看到,各类抗美援朝纪念章、战役实物史料、军用品,以及各种粮油票、物资票等年代感十足的老物件应有尽有,小小的房间内藏品数量惊人。
房间的主人陈锦堂是一位民间学者,他的岳父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军的老兵,这让他对军人有特殊的感情。“虽然战争年代过去了,但是不能忘记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陈锦堂说。
从2003年起,陈锦堂便开始采访粤中纵队、抗美援朝等方面的见证人,收集、整理参加抗美援朝的江门侨乡儿女故事,之后更是花费了6年时光,自编出版发行了近14万字的《抗美援朝中的侨乡儿女》,详细记录了在朝鲜战场上战斗过的侨乡英雄儿女及他们的事迹。
“《抗美援朝中的侨乡儿女》一书主要收录了江门五邑地区的志愿军老兵的文章、回忆录、诗词以及江门地区在抗美援朝中的人和事等。”为了编著《抗美援朝中的侨乡儿女》,陈锦堂经常骑着摩托车或是搭车下乡采访志愿军老战士,寻找线索,有时甚至是步行前往目的地。
“有时候为了收集资料,我经常带上两个馒头和一瓶水,就跑出去拜访那些老战士。”在陈锦堂的努力下,一大批志愿军老战士的英勇事迹得以“浮出水面”。
收藏上百件抗美援朝相关藏品
在搜集粤中纵队史料的过程中,陈锦堂接触到一些志愿军老战士,此后,他开始有针对性地搜集五邑籍志愿兵的史料,收藏与抗美援朝相关的藏品。这些年里,他四处走访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搜集各种史料、英勇事迹与相关藏品,目前,陈锦堂共收藏抗美援朝相关藏品上百件,有小人书、军功章、慰问品、军用品等。
近年来,为了收藏抗美援朝的相关藏品,陈锦堂踏遍大江南北,先后去过北京、辽宁丹东等地,并和全国各地很多志愿军老战士写信交流,也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寄来的各种纪念收藏品和珍贵史料。“有的时候为了一件藏品,经常要去老兵家拜访好几次。”陈锦堂说。
虽然收藏是件苦差事,但几乎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在陈锦堂的藏品中,有一个不起眼的相框,里面放着几片枯黄的树叶,然而这几片树叶可是大有来头,这些树叶是志愿军女战士从朝鲜战场上采摘的植物标本,也是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
看着自己收藏的志愿军用过的水壶、战地照片,各个时期的军功章、记录战争进程的报纸杂志……陈锦堂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这些历史文物流传下去,就是对英雄致敬的最好方法。”为此,他还曾自费举办抗美援朝图片及实物展览。
目前,这所小展馆由陈锦堂打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我完善抗美援朝资料与藏品的收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特殊的历史。”
陈锦堂告诉记者,他的收集之路不会停止,只要他知道哪里有资料或藏品,只要还走得动,就会想方设法去收集,向世人介绍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生活情况,以此悼念壮烈牺牲的烈士们。特别是希望借此激励现在的广大青少年牢记历史、奋发向上,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繁荣昌盛。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张奕维通讯员/新公宣)20年前某天凌晨,当时还属新会的杜阮镇某酒吧内,两名年轻小伙子倒在血泊中,其中一名因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