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民产业到转型升级,从日用物品到工艺精品 新会葵艺:永远的精神追寻
图片说明:
①产品《小鸟天堂工艺葵扇》。
②在江华小学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
③廖惠林将葵树上葵笔拉开,形成一个扇形。
④裁扇。
⑤晒干的葵笔经过烘焙才能继续加工,这一环节称为“焙扇”。
⑥双面绣织扇工序。
⑦在双水镇举办非遗传习活动。
6—10月的收葵季节刚过,如果时光回溯到30多年前,在素有“葵乡”美誉的新会,是家家户户忙着做葵扇的日子。
近日,记者走进新会葵艺传承基地,新会葵艺传承人廖惠林将葵树上的葵笔拉开,形成一个扇形,如数家珍般说着葵艺制作的要点:“葵笔的选取讲究色泽均匀,无裂层,晒葵还需要特别注意,不能遇到雨水,不能被压坏……”
据了解,新会葵艺最好的时候,整个新会有30多个葵艺厂,家家会做葵扇。当时新会几千人从事这个产业,年产1亿个扇子,出口非洲等多个地方。2008年,新会葵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廖惠林看来:“葵扇,扇出来的是一种文化。”随着时代变迁,葵扇逐步被电风扇、空调替代,葵艺也开始慢慢地转型寻找出路。
制作技艺
新会葵艺独一无二
在新会葵艺传承基地,廖惠林带记者走进基地内种植的一片小葵林,察看刚从葵树上采下来的葵笔。这原材料能不能做成工艺葵扇,他看一下就知道,“新会葵艺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它的原材料"蒲葵"有其独特优点——叶大而不开裂,心蒂圆正,骨格细匀,色泽光洁,体质轻盈。”
基地偌大的工场内鸦雀无声,一名工人光着膀子,挥汗如雨,全神贯注地做着手上的工作,将葵笔放在炭火上烤——这一环节称为“焙扇”。如今,这一传统工程仍然保留。“后续的环节同样得一丝不苟。”廖惠林一边裁扇,一边介绍:“葵艺品的制作过程繁琐细致。从采葵到制成工艺品,要历经剪、晒、焙、削、漂染、合、编织、勾花或嵌花、印花、绣花等近20道工序。”
廖惠林说,新会葵艺高超的造型艺术融会了编织、绣花、绘画、印花等工艺于一炉。“葵扇和画纸不同,扇面是凹凸不平的,手艺人用力稍有不慎就会烙穿葵扇。全凭手艺人的高超技艺和平和心境,葵扇上才能呈现出如此别开生面的风情。”特别是竹箨画扇,其加工要经过编织、刻画和粘画等工序,全是细致工作,光刻画就需用几天功夫。解放后,葵艺厂工艺人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试制,除继承传统工艺品生产外,还不断地创制出新产品,至上世纪80年代,新会葵艺制品有500多个品种。
除竹箨画扇,还有火画扇和葵花篮等。火画扇中的象牙柄火画扇,装饰华丽、名贵,是欣赏收藏的扇中精品,富商多用之为互相馈赠的礼物。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较高的观赏性的葵花篮:有的形如背袋,有的形如腰包,有的形如花盆,有的形如宝塔,有的形如宫灯……造型逼真,线条优美,工艺别致,匠人独创,巧夺天工。
历史渊源
千年传承几经盛衰
“葵”之兴盛,与新会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水土条件密不可分。据有关史料记载,自晋代,新会就有葵制品行业及葵类制品贸易,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新会葵业又分老葵行、撕葵行、晒葵行、合扇行、出江行等行业,其中出江行专门从事葵类制品贸易。抗战前,新会洋庄从事葵扇出口的有同合昌、全安、厂合兴等多个扇庄。解放后,1952年2月,国营新会葵类加工厂成立,首任厂长冯国灿。
“1973—1978年葵业生产进入兴盛时期,1975年葵扇总产量9113.35万柄,为新中国成立后最高年产量。1976年全县葵厂(场)36家,职工4444人,城镇及农村发外加工5—7万人。葵制品品种达400多个,产品出口港澳及转口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新会本土文史专家林福杰,在《新会县工业志》中详细记叙了新会葵艺的发展历史。
廖惠林一边指着《葵艺人》旧照片中的赵源,一边说:“这时期,赵源、赵文达和余荣基等葵艺师傅都曾获邀赴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创作人员代表大会。”从照片可见,廖惠林曾受到赵源等多位师傅的言传身教。
与产业在那个时候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各类奖项和荣誉也在涌向新会葵艺。公开资料显示,自1952年新会的三脊火画葵扇被列入国家特种工艺品以来,新会葵业经营及葵艺品先后荣获国务院、水利部、轻工部、广东省和新会县无数个百花奖、优质产品奖、名牌产品奖、信得过产品奖、旅游纪念品奖,并多次参与全国特艺展。
1958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期间就曾深入新会葵艺厂考察。郭沫若更是对新会葵艺赞赏有加:“清凉实际、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环宇、压倒西风。”
上世纪60年代初,新会葵艺工人自排自演的《葵扇舞》赴京参加全国民间文艺调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亲切接见。1904年曾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已失传的竹箨工艺葵扇,经老艺人容文波刻苦钻研开发,也在那个时候再度创新面世。1988年,当时还是新会葵艺厂厂长的廖惠林赴法国参加巴黎法共节,作现场火画葵扇表演,将新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了欧洲。
发展受阻
葵艺传人纷纷转行
“对于五邑籍华人华侨而言,葵艺品能让他们回忆起儿时的故乡。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缘分和情感。”廖惠林说,葵不仅扎根在新会的土地上,更是曾深深扎根在几代新会人的心中,“历史上,葵扇养活了千千万万的新会人。”
可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现代文明和空调等家电冲击下,身负实用与工艺综合功能的葵制品式微,企业相继倒闭,葵艺传人纷纷转行,延续1600多年的新会葵艺甚至出现了断层。
然而,一直从事葵艺的廖惠林却下了决心:决不能让葵艺失传。
廖惠林从16岁进入新会葵艺厂,见证了葵艺市场的全盛时期,并通过自己努力奋斗,一步步成为葵艺厂的厂长。1999年,新会最后的国营葵艺厂———新会葵艺厂也倒闭了,廖惠林因此成为最后一任厂长。与他同时进厂的学徒们纷纷转行,自谋生计。“那段日子里,我反复思考,葵艺衰落是因为市场经济的调整,但葵艺的价值在于它的文化底蕴,它是一种文化遗产,是新会的一张名片。”他说。
当时,廖惠林做了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举动——组织下岗师傅和艺人自掏腰包,创办葵乡传统工艺品开发中心,进行作坊式经营。
重新出发的廖惠林,还开设了“惠林葵艺馆”,带着10多名学徒,坚持自产自销葵艺产品。他从产品入手巧辟蹊径,将新会葵艺制品从实用品转变为工艺品,开发了不少新产品。2001年,他创作的传统葵扇工艺品在广东省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中荣获最佳设计奖。
活化创新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新会区兴建了新会葵博园。葵博园建成后,为进一步扶持廖惠林复兴葵艺,圭峰景区力邀他入园经营和现场演示葵艺加工的各种操作工艺。廖惠林更新经营理念,对葵艺制品实行了由日用实用兼工艺型向艺术欣赏收藏和旅游纪念品型转变。
葵类产品的一些实用功能虽然被其他产品替代,但作为文化遗产,其地位依旧无可撼动。2006年,新会葵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那以后,新会葵艺对外的交流就未曾中断过。
凭着自己的坚持,廖惠林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如今,曾经被人“弃之如敝屐”的葵扇,在他的手里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它们摇身一变,成为一柄柄精美的工艺品。
廖惠林开发创新了不少产品,为“新会葵艺”发展带来生机。例如把新会名景“小鸟天堂”刺绣到编织扇上的绣织扇《小鸟天堂》;借鉴国画、剪纸、浮雕等表现手法,以贴画形式呈现于扇上的绣织扇作品《长寿》等。
与此同时,他们还和高校携手创新。2017年,五邑大学两作品获美国IDEA奖,其中一件获奖作品“红木葵叶灯”就成功融合了现代工业设计与葵艺文化,由五邑大学教师温为才设计,廖惠林团队进行制作。
记者看到,在这些“红木葵叶灯”上,光线洒在葵叶上的褶皱,均匀且自然,温和而明亮。葵叶上的烙画图案,在晕黄的光线下显得生动活泼,赋予了传统葵艺非常时尚的元素。温为才说:“将葵叶和新会红木相融合,用红木框做葵灯,并创新了中国榫卯结构,采用很特别的V形榫卯,以此更好地起到固定作用。”
现代技术把葵艺逼向边缘的同时,也在助推传统技艺的升级。“以前很难达到工艺画的效果,现在已经可以较为轻松地实现。”廖惠林说。以葵烙画为例,通常需要经过收割、晒干、用火烤开、定型、缝边、烙画等多个程序,其中烙画在以往用火炉来烙很难把握,现在改用电笔后,可以调温度,已经可以实现类似国画的效果。
匠心传承
将葵艺传授给年轻一代
“很难找到还有哪一个行业,能与葵艺一样,勾起老一代新会人的回忆。尽管不会再出现以前那样大的葵产业,但对于文化传承而言,也非常有意义。”廖惠林说。新会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传承”的意义,2009年起,在新会高级技工学校开设了葵艺专业,培养葵艺新人。除了在技术工艺上进行指导,还培养年轻一代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近日,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落下帷幕,由新会高级技工学校老师余惠云创作的新会葵艺工艺画《粤韵葵风》荣获金奖。余惠云是一名“90后”,正是新会高级技工学校首届葵艺专业毕业生。今年2月下旬,她还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一期《我有传家宝》节目中,带着精美珍贵的新会葵艺品登台亮相,向全国观众介绍火画扇、绣花扇的由来和制作方法,以及相关新会葵艺文化。
“新会葵艺不单是一把葵扇,更蕴含着千年地方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一种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除了刻苦钻研传统技艺,余惠云还将自己所学到的新会葵艺传授给年轻一代,致力于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新会葵艺文化,让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发展。
在坚持创作之外,廖惠林还积极培养葵艺人才。近两年,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各种文艺为民、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的公益活动,受到了不同群体的喜爱,将葵艺文化以新形式传播出去。这其中离不开艺术学硕士毕业的得力“助手”——陈经纶中学教师赵琼花的大力支持。
在新会葵艺的传承与保护中,赵琼花深得廖惠林大师的传习,做了相关技艺的图文归档,为葵艺的记载留下历史的痕迹。同时,运用自己所学所长,结合新时期探索葵艺的转型,和廖惠林共同研究葵艺文化及文创产品,使葵艺的传播理念及设计应用焕然一新,更加适应市场。
作为年轻一代葵艺文化的传播者,赵琼花说:“新会葵艺应逐渐走向校园,尝试结合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从小感受家乡文化的熏陶;此外,非遗文化应吸纳更多高学历及高层次人才进行有效资料记录及技艺攻关,使新会葵艺得以薪火相传。”
策划/叶桃统筹/王平强崔怡娟
图/文江门日报记者黎禹君崔怡娟
新闻推荐
南合村长塘公园垂柳夹岸,风景宜人。京梅村蔡李佛拳闻名中外。扫描二维码看视频新闻坑口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墙绘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