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蓬江区棠下镇通过文化保护传承助推乡村振兴 特色文化提振乡村“精气神”

南方日报 2019-10-22 06:05

棠下镇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图为在棠下镇内举办的龙舟赛。棠下镇供图

“在良溪,我们了解到祖辈南迁的故事,知道我们李姓是从良溪走出来的。”10月初,委内瑞拉江门五邑青年联合会总会长李国忠到棠下镇良溪村参观后,感受深刻。“接下来,我还要带孩子来这里,告诉孩子们良溪的文化故事。”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近年来,蓬江区棠下镇通过对乡村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挖掘移民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了像良溪村一样的历史文化名村,彰显了特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魂魄。

接下来,棠下还将把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南方日报记者戴惠甜

移民文化擦亮“后珠玑巷”品牌

倚山而筑,面水而居,仿如弯弯的牛角形,一条护村河从村前淌过,静漾多少前尘往事;池塘晴波潋滟,古榕硕大繁茂,廊转巷深,炊烟袅袅,禾雀声声,一曲曲唱得梅花飘落,唱得月光长泻。这便是良溪古村,一座具有880多年历史且保护较为完好的古村落,拥有“后珠玑巷”的美誉。

“以罗贵为首的移民领袖,带领36个姓氏从南雄珠玑巷迁徙到良溪之后,再经过几代人的繁育,开发了整个珠江三角洲,同时大量移民到海外。可以说,良溪是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的起点。”珠江文化研究专家、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指出,良溪村是中原移民南迁南雄珠玑巷后,再度南迁珠三角各地以至海外的落脚点,是继南雄珠玑巷之后,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又一个重要中转站。

对此,棠下对包括良溪村在内的多个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出版《良溪古村》《良溪掌故》等书籍。在这一基础上,棠下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原人南迁“后珠玑巷”独有的人文、历史、文化、侨乡、民俗、产业和交通区位、山水环境等优势,修缮历史文化遗迹,对良溪古村进行保护性开发,擦亮“后珠玑巷”品牌。

在不断提升良溪古村韵味的过程中,棠下更注重通过环境提升服务村民和游客,留住乡愁。一方面,棠下把良溪特色景点、罗贵南迁的故事等在良溪入村道路两侧墙壁上以水彩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村民更好地了解当年罗贵南迁的艰辛与开拓进取精神,也让游客在进村路上对良溪古村产生无限遐想。另一方面,棠下大力提升良溪古村的景观,如良溪村聚心湖环湖路面改造、良溪村主干道房屋外立面复古及周边景观提升改造等。

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强根铸魂

走进棠下镇三堡村,用壁画形式绘制在建筑物墙上的革命故事让人了解了这里的故事和革命优良传统。据了解,1944年10月中旬,粤中纵队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在棠下镇三堡大井头村“莱山梁公祠”内成立。三堡村是江门市的红色村之一,三堡烈士陵园是蓬江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内具有抗击日寇、锄奸除暴光荣革命传统。

今年以来,在市、区、镇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三堡村呈现新的气象。目前,三堡村已全面启动供水一体化“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确保年底前完成对三堡村所有村民自来水供水并抄表到户。同时,三堡村在革命烈士纪念碑旁边设立榕树讲堂,打造出一个与村民群众密切相连的理论宣讲平台。一方面向村民宣传三堡村革命老区村的红色历史,一方面向村民宣讲国家时政理论、惠民政策以及各种便民利民措施等等。

棠下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包括三堡村革命烈士纪念碑在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位于棠下的周郡小学周恩来纪念馆、周郡码头纪念公园目前已成为江门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棠下就立足于大好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红色文化,打造了包括三堡村、周郡码头纪念公园和陈垣故居等在内的红色教育基地,为发展红色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色文化提升着棠下乡村的“颜值”与“气质”。下一步,棠下将坚定不移地以红色文化为动能,讲好棠下故事,发展好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做活红色旅游,以“红色文化+”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的台阶。

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中彰显魅力

棠下镇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被毛泽东称为“国宝”的陈垣院士,以及心血管病专家陈灏珠院士、新材料专家郭景坤院士等名人资源,也有正月天河一带“抢炮头”习俗、“天后诞”文化节、虎岭南溪“洪圣诞”文化节、端午石头龙舟赛、“吃龙船饭”等民俗,更有罗氏柑普茶、周家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俗文化的精华,一直是棠下乡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是乡村文化“活着”的灵魂。近年来,棠下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凸显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强镇影响力。棠下镇文体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等渠道,让更多人知道了棠下的民俗文化并参与其中。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全体师生到操场集中;接着,响起了节奏明快的音乐,操场上上演了壮观的一幕——穿着整齐的学生精神抖擞地打起了周家拳。“推掌、冲拳、弓步、踢腿……”这些基本的武术动作被学生们打得像模像样,校园顿时充满了活力。如今,沙富小学的学生打周家拳武术操已成为校园的日常场景之一。这是棠下大力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一个缩影。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是棠下传承利用非遗文化的一个尝试和探索。如今,沙富小学是武术特色学校,也是蓬江区非遗进校园的一个示范点。

活态利用是棠下非遗焕发新生的保鲜剂,也是助推乡村旅游的新招牌。如良溪村的罗氏柑普茶已经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良溪村在发展人文旅游的基础上,讲好柑普茶起源于良溪的故事,发扬了罗氏柑普茶的品牌效应,通过开展制茶、品茶等茶俗体验活动,多渠道发展柑普茶产业经济。

在不久的将来,棠下还将做亮做强镇内的非遗和民俗文化活动品牌,一方面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也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棠下独特的传统文化魅力。

新闻推荐

首届“罗贵奖”楹联书法大赛11月开锣

南都讯首届“罗贵奖”楹联书法大赛来了!近日,记者从江门市蓬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获悉,为了更好地打造历史文化名村,激发楹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