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鹤城电商扶贫专营店营业额已达30多万元 11户贫困户搭上致富“快车”
□文/图江门日报见习记者毕松杰
1975年出生的邱文清,因出生后没多久的一场高烧,使小脑受损严重。据他回忆,自己4岁才学会走路,8岁才学会用铅笔写字。2000年,邱文清结婚了,并有了儿子。然而,孩子3岁时,女方抛弃了他和孩子,一走了之。面对生活的艰难,邱文清一时陷入了迷茫之中。
10月11日上午,当记者走进鹤山市鹤城电商扶贫专营店时,担任店员的邱文清误把记者当作了客人,上前热情地介绍着展示厅里的各种特色农产品,他开朗的笑容一洗往日的阴霾。“我在这里主要负责货物的出入,商品的整理摆架,收银的结算入账等工作,除了每月看店有3500元收入外,定期还会拿到分红,孩子和自己的开销基本不成问题,生活也正越变越好。”邱文清笑呵呵地说道。
近年来,鹤城镇创新扶贫模式,引导邱文清在内的11户精准扶贫对象注册成立鹤城镇绿然农产品合作社,作为扶贫电商项目的运营主体,并与江门日报“侨都猫”电商平台共同打造鹤城镇扶贫电商项目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店,整合特色优质农产品在线上、线下销售。自去年8月以来,鹤城电商扶贫专营店营业额达30多万元,带动参与贫困户年均收入增加近4000元。
让特色农产品“触电”
记者留意到,货架上的“鹤城绿然”红茶包装上写有“1936手工野生红茶”的文字说明。据介绍,1936年,鹤山县在昆仑山脚下成立了广东省第一个国立茶树改良场。由于昆仑山海拔高,常年有云雾环绕,所以种植在附近的茶树品质优良。
“鹤城镇生产制作红茶历史悠久,且有不少贫困户也参与其中,但大多都是采取散卖的形式,缺乏统一的销售渠道,加上鹤城镇还有鸡蛋、花生等优质农产品,于是我们就想到了把农户的优质农产品收回、整合、包装、提升品牌,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打通优质农产品的销购之路,以品牌带动贫困户脱贫。”鹤城镇委委员麦根茂说。
鹤城镇采取“政府+合作社+电商平台”的模式,由鹤城镇负责发动村干部、各农业合作社配合绿然农产品合作社做好组织农户生产和产品质量控制工作,为扶贫产品进行推广;“侨都猫”电商平台负责扶贫电商的下游销售环节。
去年8月,鹤城镇电商扶贫专营店开始试运营,到去年11月底,共实现营业额10万元,销售毛利润近3万元。年底时,每位合作社的贫困户成员获得了第一期分红1000元。去年12月29日,鹤城镇电商扶贫专营店门正式开业,店内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流,顾客们争相购买各种特色农产品。时至今日,鹤城电商扶贫专营店营业额已达30多万元。
“来到这里之后,接触的东西多了不少。为了让自己不落伍,我每天都在利用空余的时间学习如何经营电商,以及网页的编辑等技巧。目前已经递交淘宝店面的申请,等认证成功后,我还会兼任客服的职位,所以我还得先花心思成为一名好客服。”谈话间,邱文清还拿出了自己设计的产品宣传册和价格表。
探索品牌化发展之路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小小“网店”里有大文章。鹤城镇以电商为载体,搭平台、长技能、促对接,多领域并进、全方位开花,既积极帮助贫困户“止血”,又帮助恢复和提升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74岁的郭寿贤是11户“合伙人”之一,家中有四口人,他在家务农之余,还需照顾患有残疾的妻子和儿子,而女儿在工厂务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地方民政局和扶贫办的帮助下,郭寿贤一家在今年年初搬进了近80平方米的新房子里,从此住得既舒服又安心。“有空的时候我都会来店里坐一坐,帮一帮。它办好了,受惠的是我自己。住的地方不再惧怕刮风下雨,合作社里还能定期拿到分红,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郭寿贤说。
如今,在郭寿贤等人的积极参与下,鹤城镇电商扶贫项目正在探索一条品牌化发展之路:先是以鹤城红茶为重点打造对象,鼓励贫困户、农户等扩大红茶种植面积;然后对产品进行设计、包装、加工等,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扶贫岗位;同时建立茶叶合作社,把茶农团结起来,规范经营,降低运营成本;最后面向全镇茶农设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集中收购茶叶,更大范围制作推广鹤城红茶。
“我们还为扶贫产品统一粘贴了"绿然扶贫精选"标签,一方面为扶贫产品的品质背书,另一方面让鹤山扶贫电商品牌更加响亮,发动大家多多支持扶贫项目,既能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同时为帮扶贫困群众出一分力。”麦根茂说。
据了解,近3年来鹤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工作部署,全面落实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医疗救助、社保兜底“五位一体”帮扶措施,惠及全镇贫困户75户233人,并创新性地开展了草龟养殖、扶贫电商、扶贫工作坊等多个精准扶贫项目,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扶贫之路,建立了长效的扶贫机制。
新闻推荐
聂加伟到共和镇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排查工作 打牢党组织在基层的根基
江门日报讯(记者/程建华通讯员/吴炽文)10月9日,鹤山市委副书记、市长聂加伟带队到共和镇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排查工作,实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