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出洋“路”今朝连心“桥”

广州日报 2019-10-11 04:28

海口埠银号一条街承载着侨乡发展的历史。

人文湾区侨都江门之台山海口埠

开篇语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近年来,江门市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积极开展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大力推进华侨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和开发,打造湾区旅游品牌项目和精品路线,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发挥侨乡优势,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江门发挥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等综合优势,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与港澳地区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保留着众多华侨华人“根”的江门,侨是江门的“魂”。众多海内外乡亲在这里追逐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为集中展示江门在人文湾区建设中的“根”、“魂”、“梦”,《广州日报》从本期起推出“人文湾区侨都江门”系列报道。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建广、黄文生

今年十一假期,南粤古驿道“海口埠—梅家大院”示范段中的银信博物馆、银信广场、银信文化古街等与梅家大院108栋侨乡风情的骑楼建筑群(汀江墟)成为“网红打卡点”。很多游客都在海口埠主街上的银信博物馆门前、山花墙、银信文化古街石刻和银信纪念广场、海口埠古码头、西洋亭、郎平题字的“中国排球之乡·江门台山”石刻等地方拍照打卡,个别摄影发烧友还专门晚上过去拍亮灯后的主街夜景。

在当地居民吴老伯等的宣传下,近年来,这条古驿道也吸引着众多华侨们回来看看,激发出他们回乡投资建设的热情。

岁月悠悠,驿道漫漫。昔日广府人出洋重要港口的海口埠,如今已经成为海内外乡亲联系沟通的桥梁。展望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新发展背景下,古驿道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年海口埠出洋“第一港”

海口埠西隆街,一条短短500余米长的街道,这里曾拥有万丰银行、钜信银号、永茂银号等6家银号,有“银行街”之称。一度繁荣的西隆街和海口埠其他街道一起,见证了当地商贸的繁华与衰落,也见证了老一代华侨的出洋史。

建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的台山海口埠,是由端芬镇附近的梅、黎、吴、李、关、阮、黄、江、陈、何等姓氏家族联合筹建的一个墟市,命名“十户圩”。因为这里是大同河与端芬河汇合出海的地方,端芬人习惯把河叫做“海”,所以称呼为“海口埠”。

在交通不发达的时候,海口埠由于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当年,不仅粤西有船运载廉江牛、水东油、阳江猪和杉木前来贸易,来自香港、澳门、广州等地的渡船也经常在此停泊。这里不仅是商贸重地,也是五邑先侨们出洋“第一港”。当年,台山等地五邑先侨们多经此地出洋,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辉煌的华侨文化。

“……我们中国人要各个坚心团结起来……”在1936年2月3日,澳大利亚华侨邝修録写给台山家人的信中说。“……交祖父三十元,交五婶十一元……交大姑十一元……”在华侨陈程万写给儿子的信中,他殷殷嘱托道。如今,行走在位于海口埠的新建银信广场上,读着一封封当年华侨写给亲人的书信,仿佛还可以听到海内外台山人的声音。走进新建的银信博物馆,一批批珍贵的台山银信侨批资料展现眼前,当年华侨出洋的经过也仿佛历历在目。一封封银信让我们了解到当年先侨们漂洋过海的故事、爱国侨胞资助家乡的热血故事和他们深深的家国情怀。

老街换新貌牵动侨胞心

岁月悠悠,驿道漫漫。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繁荣的海口埠因为周边交通等建设而逐渐陷入沉寂。近年来,随着南粤古驿道的建设,海口埠再度热闹起来,如今已经成为海内外乡亲联系沟通的桥梁。

台山是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上具有代表性的海港型节点。台山古驿道以台山县城为中心,外延至开平、阳江、恩平和新会,并通过南部广海、川岛等地区出海,开启了五邑先人移民的出洋大门。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海口埠古驿道通过活化改造工程,以码头剧场的形式再现海口埠古港码头的历史,活化侨乡历史记忆场景。银信博物馆、银信柱、银信墙的建设,展示台山乃至中国南部沿海海内外往来的历史,是台山、侨乡、海丝、世界的串联。古码头重建修葺,重现当年码头人来人往的繁华迹象让今人体会先侨出洋爱国爱乡的文化内涵。海口埠老街外立面修葺,再现当年商业和金融业繁荣昌盛的景象。

“台山古驿道自开始建设以来,就受到海内外乡亲的关注。”台山市端芬镇相关负责人李晓春说。台山古驿道建设中,要对附近的一些乡村进行改造。家住海口埠的当地居民吴老伯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开心。李晓春说,“今年80多岁的吴老伯经历过海口埠的兴衰,他发动海外乡亲支持家乡建设。村民自发找史料对比,海口埠修复后,村民还自发宣传海口埠的变化。”

以海口埠为重要节点的台山古驿道建设,在吴老伯等居民的宣传下,引起一些老华侨回来看看的冲动。李晓春告诉记者,每次他去海口埠做讲解员,都会见到华侨带着后辈回来看看家乡的变化。“不少老华侨告诉我,多年没回乡,他们对家乡的印象还是村里牛栏猪舍随处可见,鸡鸭满地跑。”他说,“但是,他们回来才发现,家乡原来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他们更爱家乡了。”

驿道连内外共筑富强梦

古驿道的建设,不仅让老一辈华侨很开心,也带动了包括新生代华侨在内的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支持家乡建设。

在今年9月举行的2019首尔建筑与城市主义双年展上,通过南粤古驿道“海口埠—梅家大院”示范段中的台山侨圩和周边骑楼来讲述台山故事的项目成功入选。而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就是旅居海外的新生代华侨邝玉琳。

东宁里是驿道旁的一个村落。这里的居民基本都是李姓。村中的老房子多数在20世纪初由华侨和港澳同胞修建。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尽管多数闲置,但是,这里的房子仍多数保存完好。

李晓春告诉记者,当得知古驿道建设要对村子进行整体环境改造和打造成中国传统村落后,旅居海外的乡亲都非常支持。“村里的海外乡亲自发组织起来,积极捐款筹集资金,根据古驿道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需要,在村前村后建设小公园,修葺破旧房屋。”他说,“现在村子和周边的环境与以前完全两个样子。”

李晓春告诉记者,当地政府为了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在东宁里等村落通过开设民宿等来发展旅游。“这项工作也得到了海外乡亲的大力支持。”他说,“像东宁里这样的村落,在古驿道沿线还有不少。这些村子侨屋的主人都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纷纷表示支持我们去使用这些房屋,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新闻推荐

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提出 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整改工作

江门日报讯(记者/陈素敏)日前,台山市委书记李惠文主持召开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传达江门市委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