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动力持续增强 高质量发展底气足 高新区(江海区):努力建设 创新型经济主导的高水平高新区
数读高新底气
经济综合实力大跃升
●去年,高新区(江海区)全区生产总值达191.48亿元,3年(2016—2018年,下同)年均增长8.17%;
●人均生产总值达7.10万元,年均增长6.9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2.38亿元,年均增长10.92%;
●全区工业总产值达534.90亿元,年均增长10.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48.15亿元,年均增长18.2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3.42亿元,年均增长11.94%;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56.60亿元,年均增长14.43%。
创新动力持续增强
●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从第77名提升至第62名,连续4年争先进位;
●去年全区专利授权量2254件,同比增长近4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66件,3年内增长76.6%。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
●全区有科技型中小企业达62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62.3%,位列全市第一。
西江之畔,南海之滨,高新区(江海区)1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场馆林立、楼宇挺拔、产业聚集、人气兴旺,一幅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绘就——城市品质提升示范区、产城人融合发展标杆区、都市农业生态发展区“三区并进”,全域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已然形成;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与通讯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优美科新材料、德昌电机产业城、巴斯夫、地尔汉宇、崇达技术等大批科技型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创新发展千帆尽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开发展新空间,高新区(江海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的轮船破浪前行。新鲜的数据为发展提供注脚:今年上半年,高新区(江海区)工商业各项经济指标稳中有进:1—6月,全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8%,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4.5%,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97.1%,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89.9%。这其中各项指标增速均排名全市前列,其中4项指标增速排名居全市第一。江门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也从4年前的第77名跃至第62位,连续4年实现争先进位。
成绩与底气的背后,是高新区(江海区)贯彻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工业立区,坚定不移抓好招商选资工作,奏响建设创新型经济主导的高水平高新区的最强音。
A质与量的跃升
创新筑魂连续4年争先进位走在前
去年,在全球经济下行大环境下,江门市阪桥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产值仍保持了近10%的增长,并开始进行PCB—UV纳米打印材料技术的研发,成为行业领跑者。其所在的高新区(江海区)全区生产总值达191.48亿元,3年里保持8.17%的增长速度。
以阪桥电子为代表,一批明星科创企业在高新区(江海区)加速崛起,该区随之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区域。高企存量27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0家、在站博士后人才21人……这些数字背后是量的增长与质的飞跃。
迈入新时代,高新区(江海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区域创新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从4年前的第77名跃至第62位,可持续发展能力进入前50名,连续4年实现争先进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
拼人才
打造博士后“创新人才圈”
“江门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对人才的招引力度也越来越大。我看好这里的发展。”两年前,看好江门微生态医疗项目发展前景及工作生活环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郝占西来到江门高新区就业,并进入所在企业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一名在站博士后。
人才是第一资源。为构建高层次人才“朋友圈”,高新区(江海区)以辖区内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江门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为主体,设立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高新分中心,并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申报成功创建江门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下设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门市阪桥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广东奇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铝铝业股份有限公司4个分站,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和企业需求增设分站,形成“区域工作站+企业分站”人才创新网络,打造博士后“创新人才圈”。
近年来,高新区(江海区)还认真贯彻市人才强市“新四十条”,深入推进实施《高新区(江海区)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拓宽引才渠道,大力提升人才服务。截至今年9月,高新区(江海区)已招引博士63人,在站博士后21人,硕士226人,高层次人才250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79人。
高新区(江海区)坚持让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出台了全市首份扶持博士后的专项政策——《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加快集聚博士后创新创业暂行办法》,在执行省、市政策基础上,对在站博士后额外增加5万元/年的生活补贴;在站博士后取得优秀科研成果的,给予5万—20万元奖励;博士后取得发明专利的,给予2万—2.5万元/件奖励,激发人才队伍活力。落实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柔性或全职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此外,该区还积极推动与西安交通大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人才战略合作,搭建优质人才交流平台。
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高新区(江海区)致力于为优质人才提供贴心服务,建立区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区四套班子领导参与其中。今年,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带头联系、走访慰问人才,通过问政问策、解决困难、提供服务等措施,把各类人才团结和集聚到高新区(江海区)的各项事业中来。
此外,高新区(江海区)还按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2%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872万元,目前已兑现发放人才专项补贴资金446.72万元;购置134套人才公寓,邀请高层次人才拎包入住,为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就近入学和医疗提供更多便利和“贴心管家”服务,确保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目前人才公寓内已入驻16名博士、50名硕士。
据江海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高新区(江海区)还将继续发力,实施“高新英才”计划、博士(后)聚集计划、专业技术人才培育计划、大学生聚集计划、“高新工匠”计划、公共服务人才支撑计划等六大培育计划,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做好“一企一策”跟踪服务,继续引进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博硕士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星期天工程师”“季度专家”等引才模式也有望在高新区(江海区)一一落地,通过柔性引才机制,吸引国内专家、海外高层次人才不变身份、不转户口、不转档案短期来高新区开展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项目合作。高新区(江海区)还鼓励中介组织、猎头机构及个人为全区企事业单位举荐优秀人才,拓宽市场化引才渠道,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引才、用才理念。
育环境
为创新“种子”打造成长“温床”
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高新区(江海区)提出,要对标国内最好最优,先行先试,推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为创新“种子”打造成长“温床”。
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中,高新区(江海区)充分发挥“侨梦苑”的作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研究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与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加强交往交流,共同推进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该区还扎实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示范区建设,积极参与全国高新技术园区信用联盟建设,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今年10月,位于高新创智城1号楼的现代化金融大厦将建成,多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泛金融企业将加入其中,满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需要。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新区(江海区)落实知识产权转化为股权、期权的激励政策,支持区内新型研发机构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各类技术交易平台,推动广深港澳科技成果到高新区(江海区)落地转化。同时,高新区(江海区)鼓励区内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核心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知识产权共享、技术服务增值、成果转化增量。
推动创新发展过程中,高新区(江海区)不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大力实施高企培育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在全市率先出台激励政策,积极构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入库企业—国家高企”的培育体系。目前,高新区(江海区)科技型小微企业达62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62.3%,位列全市第一。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方面,高新区(江海区)成立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建设,成立全省首家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聚集省内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中介服务、维权援助、协同保护和司法保护等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近日,该区量子高科(中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华辉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江门大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3家企业成功获评“2019年度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实现了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零”的突破。
文/图李雨溪
搭平台
科技创新载体培育成效显著
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众创空间9家,孵化器面积16万平米,众创空间面积达1.53万平米,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1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一串亮眼数字背后,是高新区(江海区)的科技创新载体实力。
这股创新劲头的带动下,近年来,高新区(江海区)聚焦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大力培育科技创新载体,一批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创新平台在高新区(江海区)“争奇斗艳”。江门(国际)大健康研究院、泛亚生物研究院陆续落户,科恒、量子高科、汉宇集团等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质量过硬;国家级、省级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主营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00%全覆盖,为高新区(江海区)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启迪之星(江门)、网商时代等各类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纷纷涌现,其依托清华大学等优质资源,为该区创新事业凭添一份生机与活力。
同时,高新区(江海区)加快推进高新创智城、珠西云谷、加速园(二期)、电子信息产业港和智能终端产业港等标杆示范性孵化载体群建设,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总部科技园”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本月初,首届江门高新区创新创业大赛圆满举行,成为该区科技招商的又一重要抓手,其中进入决赛的21家企业与高新区(江海区)签订意向协议,并将逐步落户。目前,高新区内可供人才项目落地的孵化载体已超过40万平方米,引进各类科技项目超过100个,汇聚创业人才超过3000人。
B新与旧的转换
工业立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2015年底,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志强在充分了解情况、调研市场后,作出将科研团队从深圳“移师”侨乡,落户江门高新区的决定。
经过近4年发展,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一家集工业机器人研发、非标自动化设计生产、工业自动化软件开发应用及产品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产品应用广泛,市场前景广阔。“企业之所以能发展这么快,离不开政府优秀的服务以及对转型升级的全力推动。”周志强坦言。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是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一根根工业烟囱退出历史舞台,一批批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崛起,就是高新区(江海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好证明。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心无旁骛抓实体经济,坚持工业立区,加速推动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与通讯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是高新区(江海区)为自己定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从单一发展到产业集群
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高质量发展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去年,高新区(江海区)签约动工重大工业项目50多个,种下了300亿实体经济的种子,随着项目陆续投产,高新区(江海区)将迎来丰收,据江海区经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项目达产后将为高新区(江海区)带来超400亿元的工业产值。
丰收背后,是高新区(江海区)布局产业的谋略,瞄准前沿、着眼未来的眼光。
近年来,高新区(江海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立足自身产业基础、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等因素和潜在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布局,重点培育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与通讯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实打实招引重大优质工业项目。
紧紧围绕“专业化、产业链”布局的过程中,高新区(江海区)还有其特殊战略,实现从单一发展到产业集群的转变,即“引进一个龙头,培育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高端机电装备制造产业方面,高新区(江海区)利用德昌电机在行业中的领军能力,进行产业链招商,推动高端机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力争把德昌电机产业城打造成为在高端微型电机领域具有全球领导地位的“工业4.0”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也力争把高端机电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成为一个千亿级的产业。
今年7月,同属机电装备制造的深圳市矗鑫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也落户高新区(江海区),项目计划建设占地约30亩,力争打造国内非标智能自动化装备龙头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刘景春坦言,高新区(江海区)重点打造的高端机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符合该企业产业定位,也解决了矗鑫电子公司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后顾之忧。
新材料产业方面,高新区(江海区)以优美科项目为主引擎,加快推进国机鑫辉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加速新材料产业布局,力争把优美科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电源正极材料核心产业基地,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优势产业。
新一代电子信息与通讯产业方面,高新区(江海区)则着力扶持和培育现有的骨干企业,大力推进利和兴、阪桥电子、富丽电子等重大产业项目和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港、智能制造产业港等高水平载体建设,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及通讯产业集群发展。
目前,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产业形成龙头示范带动、多家骨干企业集聚发展的局面,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产业发展优势越发突出。新一代电子信息与通讯产业也取得初步突破,引进并培育了若干骨干企业。
转型发展的关键是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高新区(江海区)在新旧动能转换之际,引入“女婿”不忘“儿子”,鼓励带动辖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汗水驱动”变为“智慧驱动”。
近年来,高新区(江海区)大力推动本土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应用工程”,推动地尔汉宇机器人产业化项目一期、崇达电路二期、威铝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投入运营。目前,高新区(江海区)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达13.54%、27.08%、26.35%,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
以精选优质产业项目撬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高新区(江海区)围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深圳、香港、上海等发达城市开展精准招商、以商引商,主攻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经济项目和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成功引进上百个体量大、产业优、税收贡献大的重大产业项目。
已落地的项目中,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经济项目、总投资超30亿元及总投资超10亿元项目均有突破,其中总部经济项目数十个,超30亿元项目3个,超10亿元5个。这些项目落地后,将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也将带来更多的资金、人才与研发机构,带动城市人口质量、消费结构和城市品位的提升。
高新区(江海区)还立足实际,创新思维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重点引进高质量的企业,摒弃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并打出一套“组合拳”。
现在,高新区(江海区)每月都由区委主要领导召开专题招商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引进、谈判、落地等遇到的问题,加快项目落地速度;组建产业招商、科技招商、企业服务和项目落地等四支专责小组,由四名区领导亲自挂帅,抽调专人,专责跟进招商项目情况。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江深对接,高新区(江海区)成立了驻深招商办事处,派遣招商专员紧盯深圳的高端机电、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重点产业项目,与深圳企业保持密切接触,提高项目成功率。今年1—6月,该区驻深办拜访欣天科技、盛弘电气等深圳企业58家,储备了优质项目线索超30条。
把好招商选资关,高新区(江海区)坚持以“亩产论英雄”,要求落地企业投资强度必须达到300万元/亩,创税率30万元/亩/年,容积率1.5以上。纵观近两年落地高新区(江海区)的项目,其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均超过500万元/亩,有的甚至超过1000万元/亩,年创税超40万元/亩,有的达到60万元/亩,建设容积率达2.5以上,处于全省中高水平。
从“当年动工”到“拿地即动工”
以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为坚决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从去年起,高新区(江海区)推行“承诺制”“委托制”“清单制”,创造出多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性的经验,重大产业项目从原来的“当年签约、当年动工”到“当月签约、当月动工”,再到“拿地即动工”,不断刷新项目落地的纪录。
同时,为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高新区(江海区)切实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坚持每年举办大型招商推介会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着力营造良好的营商和创业创新环境。针对企业在落户、运营中遇到的困难,高新区(江海区)出台企业投资代办制实施细则,由企业服务专责小组及重点项目办为企业落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包括为企业代办投资事项,协调企业落户困难及问题,让企业少跑腿、让项目快落地。
今年机构改革以来,高新区(江海区)政务数据局挂牌成立,强力推动便民化服务措施更加多样:开办企业一日办结、5+X休息日不打烊政府、证照免费邮寄服务、商事登记微信办理等一大批便民服务陆续落地实施。
开办企业一日办结业务受到辖区企业主好评,企业主赵崇景表示,一般性经营企业开办须通过商事登记、刻章、银行开户、申领发票4个必要环节,去年高新区(江海区)已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没想到还可以将开办企业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让市民只跑一次。
此外,高新区(江海区)还把村级工业园作为释放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据了解,已完成一期建设的粤湾云谷项目,就是一个由村级工业园改造出来的产业综合体,项目以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化公共技术平台为基础,着力打造集产业研发、办公孵化于一体的具有国家级水准的产业孵化园区。
接下来,高新区(江海区)将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地区经验,坚持问题导向,把精力放在服务配套、手续办理、梳理难题上。通过出台扶持政策,优先解决改造项目土地整合问题;着力构建各方认可的利益共赢共享机制,加快改造提升村级工业园,提升集约节约发展水平。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董国庆通讯员/高园)第一天捅破天花板入室偷盗,第二天在网吧上网时就被民警抓获。近日,江海警方成功侦破麻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