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粤籍院士、矿物学家叶大年:育人40余载 培养院士7名

南方日报 2019-09-18 06:33

叶大年。

出生于抗战期间的叶大年,幼时跟随父母辗转西南。他亲眼目睹了昔日中国的落后。采访时,叶院士感叹,他小的时候,中国几乎做不出什么工业品,肥皂叫“洋碱”,钉子叫“洋钉”。如今,中国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科研工作之外,叶大年尤其重视学生的教育培养。他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位委员会主任和研究生部主任,戏称自己是研究所的“黄埔军校”校长,培养出来的院士多达7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更是有几十名之多。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王诗堃

历经苦难

见证国家走向富强

1938年10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惠州、广州等地相继沦陷,叶大年父母躲避战火撤到香港。动荡中,叶大年于1939年在香港出生。

叶大年的父亲叶勉之,毕业于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那时,通过老师介绍,叶勉之在滇缅铁路局找到一份技术员工作。随后,母亲带着襁褓中的叶大年和两岁的哥哥来到云南。

随着局势动荡,叶大年一家颠沛流离。“7岁前,我们一家在广西、云南、四川转了个圈。”直到1946年秋,叶大年一家才在贵阳安顿下来,开始读小学。

少年时的漂泊,使得叶大年尤其珍惜如今国家的富强。回顾当年的苦难,现年80岁的叶大年用的是“幸运”来总结:“我这一代人比较幸运是什么?我们看到了中国最危险的时候,而现在又看到了中国辉煌的时候。”

叶大年回忆,当年在铁路子弟学校读书,学校设施很落后,“但教师的水平不低,有的是工程师的太太,有的课程就是由工程师兼任。”

作为铁路子弟,从小随着工程走,叶大年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极其直观的认识。“我父亲在抗战时修飞机场,那时候根本没有压路机,就用两三米直径的石头碾子。”叶大年举例子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在贵阳念初中,当时贵阳最大的工厂做了一个断钎机,现在来看是小菜一碟,但当时做了断钎机,就"敲锣打鼓跟毛主席报喜"了。”

“现在再看我们国家,贵州都有飞机制造厂了……”讲起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叶大年滔滔不绝,感慨不已。

坚定信念

开拓矿物学新领域

1958年高考,叶大年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结果阴差阳错,被录取到北京地质勘探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普查系。

大学里,结晶学家彭志忠很欣赏叶大年的悟性。他告诉叶大年,矿物学和结晶学中也有很多用到数学的地方,并引导他走上矿物学道路。

本科期间,叶大年就因成绩很好小有名气。大二时,他发现“光性矿物学”这门课程只讲技能,不讲理论,深入了解后得知,该领域只有数据,几乎没有理论可讲,这给叶大年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2年,叶大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何作霖教授的研究生。叶大年向导师提出,自己想做结构光性矿物学的理论研究。“何先生本意要我研究花岗岩接触带,我把自己拟定的科研方向告诉他后,何先生很开明,同意了我的想法”。

1964年,叶大年发表了第一篇结构光性矿物学的中文论文,1965年又在《中国科学》发表了英文论文。1987年,他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结构光性矿物学专著,开拓了矿物学的新领域。

叶大年在采访中多次强调,自己能够有点成绩,都是在恩师提携下取得的。他历数在各个阶段给予他帮助的老师们,有的是专业上的导师,有的指导了他科研方法……

“老专家提携过我,那么我是不是应该帮助别人?”也因此,从1978年开始,叶大年担任所里的研究生部主任和学位委员会主任,投入大量精力做教育工作,一直到今天。叶大年戏称,自己是所里的“黄埔军校”校长,培养出来的院士就有7名。

“这是一种传承。”叶大年不无自豪地说:“现在走到哪都有学生说"叶老师你好",这比啥都强。”

■对话

科学家要关心国家大事

南方日报:幼年在家乡短暂的生活,给您留下过哪些印象?

叶大年:我家在江门鹤山古劳镇。我一直很自豪的就是,虽然在广东只住过六七个月,但我做梦都是用广东话;有机会碰见广东人,我全是说广东话。我的乡情就体现在这里。

南方日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工作发生了哪些深刻变革?

叶大年:小时候,科学研究是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即使是我们的老师也不知道。我念中学的时候有个说法,“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爱因斯坦”。虽然有科学家也做过一些很高水平的东西,但毕竟是凤毛麟角。

新中国成立没几年,我们就建立了中国自己的科研体系。尤其改革开放后,建立了现代科学管理体制。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自由申请的,体现了科学家的自由意志和主导。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科学家应如何平衡好“科研”和“教学”?

叶大年:我的体会是,科学跟教育,尤其是科学跟高等教育,必须要紧密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有更多参加科研实践的机会。对于老师来说,假如只搞科学研究不教书,知识面会越来越窄;教书的话,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都会来,问的过程中教学相长。

南方日报:您当了20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一直积极参政议政。您认为科学家应以怎样的姿态参与社会活动?

叶大年:有人认为科学家要“少管闲事”,应集中精力搞科研。我当了全国政协委员后,在(1988年)春节茶话会时,我把最得意的研究《结构光性矿物学》送给钱伟长先生。他简单地看了一下,表扬了一下,紧接着很认真地跟我说,科学家应该关心国家。我想钱先生年纪很大了,还在关心国家大事,我开始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

政协委员不仅是光荣称号,它提醒我,应该给老百姓干点事。这是一份责任,不能说它影响科研工作,实际上它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叶大年院士简介

叶大年,广东鹤山人,1939年生于香港,中共党员,民盟盟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学部委员)。曾任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叶大年院士主要从事矿物学、晶体化学和矿物材料方面的研究。他开拓了结构光性矿物学的新领域,并著有世界上第一部此领域的专著。近年来,他致力于“城市的对称分布和城市化趋势预测”研究,有关见解已成为我国制定城镇化建设方案的重要参考意见。

策划:陈枫赵晓娜

新闻推荐

电力助推“渔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江门鹤山供电局为古劳水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走进广东江门鹤山古劳水乡,桑基鱼塘、河网纵横,置身其中让人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一台台增氧机打出的水花,在阳光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