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台山,探访汀江圩、冈宁圩、斗山圩 寻找久远的乡镇圩市记忆
北方有“赶集”,南方有“趁圩”。在五邑大地,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景象:乡镇居民骑着摩托,推着单车,还有的走着路,来到圩市。有的是来卖东西的,有的则是来买东西的。骑楼食肆、肉档口人头攒动,沿街摊贩云集,吆喝声此起彼伏……是南方乡村惯常的圩市景象。
圩市曾是乡镇的商贸中心,伴随着水路交通的衰落,圩市却逐渐被位于陆路交通枢纽的新兴商贸中心所代替。记者近日走访台山,发现这里的圩市大都依附在一种特色建筑群侨圩之中。
台山的侨圩最早出现在19世纪后半期,现今共有82处保存完好,到现在,还有36处较为活跃,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因电影《让子弹飞》而走红的汀江圩(梅家大院)、冈宁圩,以及斗山圩。
作为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侨圩是上世纪初对外贸易的中心点和地方集市的基地,更是百年来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叶落归根”的精神寄托。本期,记者带大家走进台山,探访汀江圩、冈宁圩、斗山圩,了解它们的兴衰历史,寻找久远的乡镇圩市记忆。
文/图江门日报见习记者李芳菲
A
汀江圩:仿欧洲广场集市而建的圩市
汀江圩位于端芬镇大同河畔,于1931年由当地梅姓华侨及侨眷侨属创建,由于梅姓股东占了一半以上,故有“梅家大院”之称,如今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重点单位。
记者走进汀江圩,108幢带骑楼的楼房呈长方形排列,整体造型成回字形,中间广场达5960平方米,是旧时候专供商贩摆卖的市场,俨如一座小方城。这个广场式的圩市是台山人学习欧洲广场集市而改造的。它的建立,是新式圩镇挑战旧式圩镇获得成功的范例。油画般的骑楼廊道、耸立的屋檐、斑剥的墙体、欧式的廊柱与窗台、断裂的横梁……梅家大院两旁的楼宇,既有欧美风格的洋气,又不失中式建筑的稳重。
梅家大院一直安静地立在那,可自从电影《让子弹飞》播出之后,许多外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一下子就让梅家大院热闹了起来。每家商铺的门口都放着电影《让子弹飞》的剧照,或是店主与周润发、葛优等电影主角的合照。商铺的主人也很开心,他们忙碌地向游客兜售着台山海味、凉果、药材等土特产。一部电影,让梅家大院重现昔日圩市的繁华、热闹景象。
店主陈姐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你看中间的空地,那里从前是圩市,当年特别热闹,两旁商铺林立,有百货、银行、食肆等。后来一场大暴雨,水浸了一个礼拜。大雨过后,圩市就搬到了大同桥那边,梅家大院渐渐冷清了下来。直到电影《让子弹飞》公映,这里才又旺了起来。”
不过,随着电影热度的消减,梅家大院的游客也有所减少。陈姐说:“现在的游客很多都是去上、下川岛玩的途中经过,顺道过来走走的。”
梅家大院人气最旺的商铺回字顶的洋楼,店主郭丽热情地招呼记者上去拍照。顺着木楼梯往上爬,可以看到楼上还保留着一些带着年代感的家私,有些还标上了“《让子弹飞》电影拍摄道具”。站在三楼阳台上,梅家大院的全景一览无遗,阳光照耀下,两排洋楼仿佛把人拉进了光影世界。
B
冈宁圩:一把火烧出来的圩市
冈宁圩位于水步镇冈宁村委会,上世纪20年代,一场大火把冈宁圩烧成了一片灰烬。痛心之余,当地一位黄姓华侨倡议并出资重建,得到了很多华侨的支持,他们聘请当时著名的建筑师黄大韶主持重建,所用的水泥、钢材、玻璃全部从国外购进,耗时三年终于建成。冈宁圩“浴火重生”,自此有了“一把火烧出个冈宁圩”的说法。
冈宁圩的两条骑楼街,共102间骑楼,被规划成纵横排列的T字形,高两层,首层都是两根方柱托着二楼前座,成为遮阳挡雨的西洋式骑楼,连成长长的走廊。与其他侨圩相比,冈宁圩骑楼的主要特点是顶上的建筑风格多元化,构图精美。时至今日,记者走在冈宁圩的大街上,仍然能感受到它历经数十年风雨、依然屹立的历史沧桑感。
在上世纪初,水路运输是主流,重建后靠近潭江的冈宁圩因此越发兴旺。改革开放时,冈宁人通过集资建立了100多家小型集体企业,工业产值过亿元,成为当时台山首屈一指的“亿元管区”。直至上世纪80年代,随着陆路交通发展,越来越多的侨眷移居海外,冈宁圩繁荣渐退,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冈宁圩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是因为电影《让子弹飞》和《一代宗师》。这两部影片让拍摄地冈宁圩火了一把。不过,记者此行发现,如今的冈宁圩仿佛成了大排档的集中地,各色餐馆的经营者将桌椅直接摆在骑楼下的过道;骑楼的招牌早已破旧不堪,内屋杂草丛生,看上去已经很久没人踏进过。
“当时剧组觉得这边环境封闭,方便拍戏,但也是因为环境封闭这一点,让冈宁圩发展旅游业比较困难。”冈宁圩村委会谢主任说,“这里就冈宁圩一个景点,比较单调,而且"鹅城"的城门要从河对面看才漂亮,但是又没有桥连通两地,配套设施支撑不起来,很难发展旅游业。”
C
斗山圩:火车在这里转了个弯
斗山圩位于斗山镇中心,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斗山圩水路交通发达,在它附近流经的斗山河直通南海,当时就有来往的商船把港澳的洋货以及内地的各式农产品运到斗山,所以历史上的斗山圩是洋货与土特产的集散地。每逢圩期,各乡群众蜂拥而至,华侨纷纷在此投资建铺。久而久之,这里商客云集、百货风行。
20世纪初,祖籍新宁(今台山)的华侨陈宜禧体会到,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实业,才能繁荣家乡。1904年,陈宜禧毅然离开美国,回到故土。他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为原则,历经14年,主持建造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筹经费、自行设计、自行修建和管理的民营铁路——新宁铁路,这也是我国内陆最南端的一条民营铁路。
1920年,新宁铁路建成通车,斗山圩成为新宁铁路最南端的终点站,列车到此就要掉头北上,因此,当时的新宁铁路斗山站,有一个神奇的“转车盘”。列车只需通过转盘,把车头原地扭转180度,再经路轨驶向北端,重新挂上车厢即可出发。1938年,国民政府为防日军利用铁路推进,下令拆毁铁路,新宁铁路就此从侨乡的地图中抹去。
现在的斗山圩包括旧圩、西栅市、蟹岗埠、新街四大块,仍然发挥着商贸、居住的功能。与此同时,当年车站的旧街也被修复,成为台山市侨乡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其由500多家商铺组成,长约200多米的骑楼商业文化街上,民国式骑楼林立,建筑风格各异,极具侨乡历史韵味。不少商铺仍然保留着旧式招牌,售卖着雪糕、杂货、电器等。
2012年,台山市政府在原新宁铁路终点站火车头掉头转盘的所在地,建造了陈宜禧纪念广场。走在广场上,巨大的“新宁号”蒸汽火车头特别显眼。“这是花巨资从河南洛阳购回的老式蒸汽火车头,就是为了还原那段历史,展示火车头的全貌及火车行驶时的状态。”斗山旅游公司的黄姗姗说,“北有詹天佑,南有陈宜禧”。陈宜禧筹建的新宁铁路,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至今仍激励着台山人奋发向上。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区景常陈方欢)近日,台山市人民法院宣判一涉恶势力案件,被告人马某尘、徐某航等7名被告人因非法拘禁罪被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