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初探
教师运用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使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认识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江海区武东小学谭永宏
在当前的小学生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得到了逐步运用。其对学生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进行数学建模教学?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探讨。
明确数学建模相关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利用数学语言、符号、式子或图像模拟现实的模型,是把现实世界中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求得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实施小学数学建模
改变学生学习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建模一般要经历问题情境——分析简化——提出问题——探究建模——验证模型——拓展应用等环节。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建模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习材料与生活背景的内在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利地对新知识、新问题进行分析简化,从而把知识弄懂,顺利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验证应用,体验过程,提高能力。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体验数学生活问题转变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才能感受模型的魅力。我们数学科组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的学生实际,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渗透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等量代换、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动态生成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生碰撞,建模经验不断丰富,从而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第三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形成找模、用模习惯。数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建立模型的最终目的,是回归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利用建模过程中采用的策略来解决其他问题,从而使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吸引力。
经过我们数学科组两年多的研究验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模型的魅力,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应用模型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使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认识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新闻推荐
劳茂昌到区经促局、区科学技术局调研 力促经济、科技工作扎实推进
江门日报讯(记者/李雨溪)近日,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江海区区长劳茂昌一行先后到区经促局、区科学技术局调研,要求各部门...